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P99

  ..續本文上一頁千大千世界祗有一尊佛。我們經常聽到的,東南亞的那些法師們,他們是感歎他們的出家人太少了,我問他們,那麼這裏寺院有多少人啊?啊呀!我們這個地方,一個世界一尊佛。那就是說,整個一塊地方,就是他一個比丘。那麼他們要做佛事呢,要好幾個地方的比丘合攏來,才湊成功一堂佛事,可以做,所以出家人非常少。那麼轉輪聖王跟佛一樣,叁千大千世界祗有一尊佛的,那麼金輪王、銀輪王也是,整個一個世界祗有一個轉輪聖王,不會有兩個同時出現。“無二俱生,唯一出現”,祗有一個出現的。

  

  依薩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經部宗,十方世界,許十方佛。論有相破,煩而不敘。

  “依薩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這個佛,出現的時候,到底十方世界唯一尊佛呢?還是十方世界有很多佛呢?這個有辯論,依薩婆多,有部來說,十方世界一尊佛,足以教化了。佛的功德無邊,他的神通也極大,他的天眼,五眼觀察一切衆生,十方世界一尊佛已經夠了,不需要兩尊佛。那麼這個經部就有反駁,它認爲十方世界有十方的佛,單是一尊佛,就是管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是機緣的不同,每一個佛有他的機。那麼從我們現在來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那十方世界,就是有十方佛。爲什麼有部要堅持十方世界一個佛呢,他有他的理由。在《俱舍論》裏邊辯論了很長一段,這裏沒有把它錄下來。“依薩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經部宗,十方世界,許十方佛,論有相破,煩而不敘”,在《俱舍論》裏邊,互相的攻破,互相辯論,那麼很多,這些問題比較深了,這裏就暫且不說,煩而不敘。

  

  此四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王,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安穩富樂,多諸人衆,唯願天尊,親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

  那麼再回到轉輪王的問題,“此四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因爲它的福報不同,威德也不一樣,這裏四個轉輪王,他的威德把鎮服,諸方,就是四大洲了,也有差別,他能力、威德有差別。

  “謂金輪王,諸小國王,各自來迎”,假使金輪王的話,威德最大,其他的小國家,他自己跑到來請他去。“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安穩富樂,多諸人衆,唯願天尊,親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從”,假使金輪王的話,那些小國的國王呢,親自跑得來,這個地方來請,怎麼請呢,他說我們這個國家都安穩,很富樂,就是財富也很多,物産也豐富,人民也很多,那就是安居樂業很好,請你天尊來,親自來教化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翼從,都是你的下屬,屬于你管的。這裏頭等的金輪王,自己來請他去。

  假使銀輪王呢,他因爲福報差一點了,人家就不親自來請。因爲他這是福德的不同,感的果也不一樣。所以說,我們修行的人,從這些地方,都是對自己修行有幫助的,就是說你要威德大,要教化衆生的話,你得要多培些福,福報大了,那個人家教化容易,自己不去他來請。如果你福報差的話,那就比較困難,如果沒有福報,盡管你說法很好,人家不聽,你沒辦法,不聽你的教化,那就教化不了人了。所以說,福德與智慧,兩個是配合的,你智慧最大,沒有福氣,人家不聽你的教化,你也無可奈何的了。

  銀輪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假使銀輪王的話,自己要親自去。去了之後,他們看到了,噢,這個了不得,確實偉大,然後才服他。那麼他是不來請的,要自己去的。

  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假使銅輪王的話,不但要去,去了之後,還要宣傳自己的威德、威力,還要跟人家比,我的德行跟你們比比看,哪個德行高?然後他們才服,認爲他是了不得,殊勝,比他們好。那麼這是要,已經要說話了,要宣傳了,做宣傳工作了。

  鐵輪王,更差一點,“若鐵輪王,亦至彼國”,也要去,當然要去了,“現威列陣,克勝便止”,鐵輪王,那麼部隊帶去,把他的部隊陣勢擺好一個樣子,裝作要打的樣子。這個人家看了,這個部隊確實厲害,不敢跟他對抗。克勝,勝了,便止,就停下來了,這個不動刀槍噢,不殺人的,不流血的,轉輪聖王就是不傷害人的。

  “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一切轉輪聖王,不管金、銀、銅、鐵,他都不傷害人民的,就不需要流血戰爭的,祗要他伏了,勝了之後,對方臣伏,自己得勝以後,就各安其所居,各自在他地方安居,勸化他修十善業道,這樣子,輪王都是勸化修十善業道的。“故輪王死,定得生天”,所以說轉輪聖王死了以後,決定生天,他自己行十善業道,也教化他所有的人民都修十善業道,所以他的業報決定生天。

  

  經說輪王有七種寶:一者輪寶,二者象寶,叁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如諸輪王,非唯七寶,與余王別,亦有叁十二大士相,與余王別。問:若爾,輪王與佛何別?答:佛大士相,處正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

  “經說輪王有七種寶”,我們祗說了一個金輪寶,實際上,金輪寶是金輪王的,銀輪王就是銀輪寶,我們經常說的是金輪寶,那就是最高的輪王。一般呢,就是轉輪聖王出現,有七個寶跟他同時出現的,就是他的福報所感,他一出現,決定有七個寶跟著他一起來的。第一是輪寶,前面講的一個。第二是象寶,象寶是,當時的軍隊,有步兵,有車兵,有馬兵,有象軍,四個軍。步軍是,就是現在步兵了,車兵就是現在的什麼,裝甲部隊,坦克車之類的,當然沒有現在那麼的厲害,那麼馬兵是騎兵,馬軍,象軍,那就是比騎兵還厲害,坐了象上沖鋒的。那個象的力量更大了,所以最厲害的是象。而象裏邊,這個象寶,是一切象裏之王,最厲害的象,有這個東西。轉輪聖王現了,有最大力的白象,做他的那個,國王的武器,有這個象寶呢,一切其他的部隊不敢侵犯,這個象很厲害。第叁是馬寶,這個馬跑得很快。第四是珠寶,就是摩尼寶,摩尼寶,你把它擺在幢上,要求什麼,就有什麼東西跟雨一樣下下來。假使你沒有糧食,你求,一求,糧食就下了雨一樣下來,沒有金銀首飾,像雨一樣下下來,沒有衣服,就下衣服。摩尼寶是如你意的,照你的意思要求什麼,就是什麼。第五是女寶,女寶就是玉女寶,是護侍轉輪聖王生活的。第六是主藏臣寶的,就是大臣寶,他是管轉輪聖王的庫藏,這些內務的事情的。第七是主兵臣寶,是國防部長,專門管國防的打仗的。那麼一共出來的有七個寶。所以說,我們修曼達供,把這一品學一下大有幫助。須彌山的地形,上面的四大洲,八小洲,八層香海,七金山,幾個內海、外海,這裏輪王的七寶,基本上都搞清楚了,以後修曼達就比較有一定的清楚的概念。不然的話,不曉得念什麼東西。

  “如諸輪王,非唯七寶與余王別,亦有叁十二大士相與余王別”,轉輪聖王跟一般的小王的差別,不但是他有七寶,其他的就沒有七寶。那麼另外還有差別,在相上也有差別,輪王有叁十二大士相,這個其他的王沒有。所以說我們從這一點看呢,阿育王是一個轉輪聖王是湊合的,他第一不出現在八萬歲的時候,第二他沒有叁十二相。但是一般都說他是轉輪王,因爲他能執政,他能使那個時候呢,就是統一全印度。

  “問:若爾輪王與佛何別?”假使輪王有叁十二相的話,那麼輪王跟佛在外相上有什麼差別呢?

  “答:佛大士相,處正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叁十二相有不一樣,佛的叁十二相,處正,他的地位,正在那個地方;明,他的紋路很明,他的相是很明顯的;圓,他是比較圓淨的。而轉輪聖王就不一樣,他有偏的,沒有那麼明,沒有那麼圓滿。打個比喻,我們說輪王的叁十二相,有一個相是足下輪相,他的腳下邊有一個輪,千輻輪相,足下千輻輪相。五臺山,你們去過都看到,在顯通寺有一塊石板,就是說佛的腳印。這個是不是佛的腳印,我們也不知道,反正流傳下來是佛的腳印在那裏,一個腳印中間,有個千輻輪,我們說佛的叁十二相,就是足下有千輻輪相。而轉輪聖王的千輻輪相,稍微偏一點,不正在足心。處正,它處的地位正在足的心,足心中間。明,就是說,轉輪聖王的足下輪相,它的紋路沒有那麼明顯。而佛呢,卻是非常明顯。圓,佛的足下輪相,是正圓的,那麼轉輪聖王的千輻輪相,圓是圓的,沒有圓正,就是說,可能有的地方要歪一點點,或者是哪個地方不太圓。總的相是一樣,而裏邊差別呢,就是一個是處正,一個是明,一個是圓,而轉輪聖王呢,不正,不明,不圓,這個是有點差別,報有這個差別。所以說,即使轉輪聖王有叁十二相,跟佛的叁十二相,也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後邊就要講到,佛的叁十二相,來之不易,在叁大阿僧祗劫的福德資糧的加行修夠以後,還要修一百劫的修相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百大劫專門修這個東西。每一個相,要多少多少的福,才修成一個相,後來在賢聖品都要講。那麼這樣子的轉輪聖王,當然不如他了。佛要花那麼多功夫,才能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修完,修圓滿,那個修出來的相,當然是正、圓、明。

  

  庚叁 明劫初有王

  從此第叁,明劫初有王。論雲:劫初人衆,爲有王爲無?頌曰:

  劫初如色天  後漸增貪味  由墮貯賊起  爲防雇守田

  釋曰:劫初時人,皆如色界,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騰空自在,飲食喜樂,長壽久住。

  “從此第叁,明劫初有王”。這就是我們佛教的的社會發展史了,這個世界的演變,我們佛教裏看起來,這個發展,不是發展…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