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P99

  ..续本文上一页千大千世界祗有一尊佛。我们经常听到的,东南亚的那些法师们,他们是感叹他们的出家人太少了,我问他们,那么这里寺院有多少人啊?啊呀!我们这个地方,一个世界一尊佛。那就是说,整个一块地方,就是他一个比丘。那么他们要做佛事呢,要好几个地方的比丘合拢来,才凑成功一堂佛事,可以做,所以出家人非常少。那么转轮圣王跟佛一样,三千大千世界祗有一尊佛的,那么金轮王、银轮王也是,整个一个世界祗有一个转轮圣王,不会有两个同时出现。“无二俱生,唯一出现”,祗有一个出现的。

  

  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经部宗,十方世界,许十方佛。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这个佛,出现的时候,到底十方世界唯一尊佛呢?还是十方世界有很多佛呢?这个有辩论,依萨婆多,有部来说,十方世界一尊佛,足以教化了。佛的功德无边,他的神通也极大,他的天眼,五眼观察一切众生,十方世界一尊佛已经够了,不需要两尊佛。那么这个经部就有反驳,它认为十方世界有十方的佛,单是一尊佛,就是管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机缘的不同,每一个佛有他的机。那么从我们现在来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十方世界,就是有十方佛。为什么有部要坚持十方世界一个佛呢,他有他的理由。在《俱舍论》里边辩论了很长一段,这里没有把它录下来。“依萨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经部宗,十方世界,许十方佛,论有相破,烦而不叙”,在《俱舍论》里边,互相的攻破,互相辩论,那么很多,这些问题比较深了,这里就暂且不说,烦而不叙。

  

  此四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王,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安稳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

  那么再回到转轮王的问题,“此四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因为它的福报不同,威德也不一样,这里四个转轮王,他的威德把镇服,诸方,就是四大洲了,也有差别,他能力、威德有差别。

  “谓金轮王,诸小国王,各自来迎”,假使金轮王的话,威德最大,其他的小国家,他自己跑到来请他去。“作如是请:我等国土,安稳富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假使金轮王的话,那些小国的国王呢,亲自跑得来,这个地方来请,怎么请呢,他说我们这个国家都安稳,很富乐,就是财富也很多,物产也丰富,人民也很多,那就是安居乐业很好,请你天尊来,亲自来教化我们,我们都是你的翼从,都是你的下属,属于你管的。这里头等的金轮王,自己来请他去。

  假使银轮王呢,他因为福报差一点了,人家就不亲自来请。因为他这是福德的不同,感的果也不一样。所以说,我们修行的人,从这些地方,都是对自己修行有帮助的,就是说你要威德大,要教化众生的话,你得要多培些福,福报大了,那个人家教化容易,自己不去他来请。如果你福报差的话,那就比较困难,如果没有福报,尽管你说法很好,人家不听,你没办法,不听你的教化,那就教化不了人了。所以说,福德与智慧,两个是配合的,你智慧最大,没有福气,人家不听你的教化,你也无可奈何的了。

  银轮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假使银轮王的话,自己要亲自去。去了之后,他们看到了,噢,这个了不得,确实伟大,然后才服他。那么他是不来请的,要自己去的。

  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假使铜轮王的话,不但要去,去了之后,还要宣传自己的威德、威力,还要跟人家比,我的德行跟你们比比看,哪个德行高?然后他们才服,认为他是了不得,殊胜,比他们好。那么这是要,已经要说话了,要宣传了,做宣传工作了。

  铁轮王,更差一点,“若铁轮王,亦至彼国”,也要去,当然要去了,“现威列阵,克胜便止”,铁轮王,那么部队带去,把他的部队阵势摆好一个样子,装作要打的样子。这个人家看了,这个部队确实厉害,不敢跟他对抗。克胜,胜了,便止,就停下来了,这个不动刀枪噢,不杀人的,不流血的,转轮圣王就是不伤害人的。

  “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一切转轮圣王,不管金、银、铜、铁,他都不伤害人民的,就不需要流血战争的,祗要他伏了,胜了之后,对方臣伏,自己得胜以后,就各安其所居,各自在他地方安居,劝化他修十善业道,这样子,轮王都是劝化修十善业道的。“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所以说转轮圣王死了以后,决定生天,他自己行十善业道,也教化他所有的人民都修十善业道,所以他的业报决定生天。

  

  经说轮王有七种宝: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如诸轮王,非唯七宝,与余王别,亦有三十二大士相,与余王别。问:若尔,轮王与佛何别?答: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相不然,故有差别。

  “经说轮王有七种宝”,我们祗说了一个金轮宝,实际上,金轮宝是金轮王的,银轮王就是银轮宝,我们经常说的是金轮宝,那就是最高的轮王。一般呢,就是转轮圣王出现,有七个宝跟他同时出现的,就是他的福报所感,他一出现,决定有七个宝跟着他一起来的。第一是轮宝,前面讲的一个。第二是象宝,象宝是,当时的军队,有步兵,有车兵,有马兵,有象军,四个军。步军是,就是现在步兵了,车兵就是现在的什么,装甲部队,坦克车之类的,当然没有现在那么的厉害,那么马兵是骑兵,马军,象军,那就是比骑兵还厉害,坐了象上冲锋的。那个象的力量更大了,所以最厉害的是象。而象里边,这个象宝,是一切象里之王,最厉害的象,有这个东西。转轮圣王现了,有最大力的白象,做他的那个,国王的武器,有这个象宝呢,一切其他的部队不敢侵犯,这个象很厉害。第三是马宝,这个马跑得很快。第四是珠宝,就是摩尼宝,摩尼宝,你把它摆在幢上,要求什么,就有什么东西跟雨一样下下来。假使你没有粮食,你求,一求,粮食就下了雨一样下来,没有金银首饰,像雨一样下下来,没有衣服,就下衣服。摩尼宝是如你意的,照你的意思要求什么,就是什么。第五是女宝,女宝就是玉女宝,是护侍转轮圣王生活的。第六是主藏臣宝的,就是大臣宝,他是管转轮圣王的库藏,这些内务的事情的。第七是主兵臣宝,是国防部长,专门管国防的打仗的。那么一共出来的有七个宝。所以说,我们修曼达供,把这一品学一下大有帮助。须弥山的地形,上面的四大洲,八小洲,八层香海,七金山,几个内海、外海,这里轮王的七宝,基本上都搞清楚了,以后修曼达就比较有一定的清楚的概念。不然的话,不晓得念什么东西。

  “如诸轮王,非唯七宝与余王别,亦有三十二大士相与余王别”,转轮圣王跟一般的小王的差别,不但是他有七宝,其他的就没有七宝。那么另外还有差别,在相上也有差别,轮王有三十二大士相,这个其他的王没有。所以说我们从这一点看呢,阿育王是一个转轮圣王是凑合的,他第一不出现在八万岁的时候,第二他没有三十二相。但是一般都说他是转轮王,因为他能执政,他能使那个时候呢,就是统一全印度。

  “问:若尔轮王与佛何别?”假使轮王有三十二相的话,那么轮王跟佛在外相上有什么差别呢?

  “答:佛大士相,处正明圆,王相不然,故有差别”,三十二相有不一样,佛的三十二相,处正,他的地位,正在那个地方;明,他的纹路很明,他的相是很明显的;圆,他是比较圆净的。而转轮圣王就不一样,他有偏的,没有那么明,没有那么圆满。打个比喻,我们说轮王的三十二相,有一个相是足下轮相,他的脚下边有一个轮,千辐轮相,足下千辐轮相。五台山,你们去过都看到,在显通寺有一块石板,就是说佛的脚印。这个是不是佛的脚印,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流传下来是佛的脚印在那里,一个脚印中间,有个千辐轮,我们说佛的三十二相,就是足下有千辐轮相。而转轮圣王的千辐轮相,稍微偏一点,不正在足心。处正,它处的地位正在足的心,足心中间。明,就是说,转轮圣王的足下轮相,它的纹路没有那么明显。而佛呢,却是非常明显。圆,佛的足下轮相,是正圆的,那么转轮圣王的千辐轮相,圆是圆的,没有圆正,就是说,可能有的地方要歪一点点,或者是哪个地方不太圆。总的相是一样,而里边差别呢,就是一个是处正,一个是明,一个是圆,而转轮圣王呢,不正,不明,不圆,这个是有点差别,报有这个差别。所以说,即使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跟佛的三十二相,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后边就要讲到,佛的三十二相,来之不易,在三大阿僧祗劫的福德资粮的加行修够以后,还要修一百劫的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百大劫专门修这个东西。每一个相,要多少多少的福,才修成一个相,后来在贤圣品都要讲。那么这样子的转轮圣王,当然不如他了。佛要花那么多功夫,才能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完,修圆满,那个修出来的相,当然是正、圆、明。

  

  庚三 明劫初有王

  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论云:劫初人众,为有王为无?颂曰:

  劫初如色天  后渐增贪味  由堕贮贼起  为防雇守田

  释曰: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

  “从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这就是我们佛教的的社会发展史了,这个世界的演变,我们佛教里看起来,这个发展,不是发展…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