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

  “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一定要把這個概念養成功。不要去追求世間滿足了,那就是我才講的“且第諾統”。就是說,一切世間的福報不要去求了。就是下士道也好,也要求下世的,不要求現世的。要知道世間的滿足都是深險的罪業坑,是造大罪,一個坑,你掉下去不得了。不要享受。越滿足這個坑越深、越險。

  “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那麼,我們要這樣子,要遠離這個世間。堅意地遠離,非常堅固的意志遠離它,不是叁心二意的,不是失意了——發財,我做生意破了産,“哎呀,我要遠離了,我要出家去了。”等到你有點錢了,又要去做生意了。這個我們碰到過。我們到溫州去了沒有好久,一個人,他兩個孩子做生意的,他也做生意的。發財了,很好。但是,那兩個孩子有一天拿了鈔票去存銀行了什麼,不知道。在武漢做生意,跑到馬路邊,轉彎角上,還只有八點鍾。他說,來了兩個人,兩槍,打了之後就把他的皮包拿起走了。這個人就失望得不得了,他說,他做生意發財就是要給孩子的嘛,現在孩子都沒有了,絕子絕孫了,你還做什麼生意呢?不做了。跑到一個什麼廟裏去修行去了。當然還沒出家。住了一陣子,後來這個人不在了。哪裏去了?又做生意去了。他這個心還是放不下,還是歡喜賺錢的。所以說,這個不是堅意遠離。這是碰到觸了一點鼻子,受了刺激了,說要遠離了,要修行了。等到有點好的緣來了,又忘得幹幹淨淨的了。還有的,他情場失意,一個女人不要他,生氣了,遠離了。沒有好久,又找到個對象,什麼都忘掉了。這樣子的人,世間上太多了。這是,不是真的遠離。

  我們要生起真正的遠離嘛——堅定的意志,“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要得到解脫,這才是真正的、永久的安樂。世間上的安樂是假的安樂。我們在學這個《菩提道次第》也好,《俱舍》也好,都有這個比喻。就是說,你生了一顆大的瘡,一個毒的瘡,很厲害的瘡,痛得不得了。你拿水,涼水一澆,舒服一點,啊,總算是息下來了。就是息這麼一陣,這個涼水過了之後,它又痛了。那就是說,我們在整個的世間上都在受苦。偶而你人天,你做點好事,把那個苦停一下。就像涼水把這個瘡潑一下,這個痛停一下子。這個時候以爲快樂了。那麼,真正的快樂什麼呢?把瘡治好了。所以,他說你要求瘡傷暫時停一下的快樂,不如把這個瘡治好,這個快樂是真正的快樂。我們出離叁界,解脫的快樂,就是把瘡治好的快樂。如果你把這個世間享受的五欲的快樂當快樂的話,那最多也僅不過是把一個毒瘡上潑一點涼水,暫時停一下的快樂。這個快樂不究竟。當這個涼水的作用去掉之後,又是巨痛,又來了。所以說,真正要安樂的話,只有解脫,才是真正永久的安樂。在這個地方,那是中士道。出離心來了。

  “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義樂廣大”,這個“義樂”,意樂心,這個意樂心是“義”——義就是合理的,如法的正確的意樂心。這個正確的意樂心要廣大地生起。不是一點點生起,廣大地生起來。這個生起來不容易——求加持,求上師叁寶加持我。決定要生起出離心、解脫心。這個就是能夠真正得到安樂的一個發心的地方。你在世間裏邊混的話,真正安樂是得不到的,永久的安樂是沒有的。那麼,要真正要想求安樂的話,那必定要解脫。解脫這個叁界。所以,這個心一定要生起來。不生起的話,你怎麼能得解脫呢?你心都沒有,你解脫什麼東西呢?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求上師叁寶加持,能夠把這個正確的意樂心廣大地生起來。就是要堅意遠離的、得到真正安樂的、永遠安樂的這個解脫心,把它生起來。這是中士道重要的一個發心。

  “即此清淨出離慧引起,正知正見大大不放逸。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堅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就是這個前面說的清淨的,不帶有我執享受的那個清淨的出離心。這個心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會生這個心。這個前面所說的清淨的出離的這個智慧引生出來的正知正見,大大地不要放逸,要把它好好地修。

  我們的菩提道次第,宗大師作的時候是文殊菩薩給他加持了作的。文殊菩薩告訴他,給他說法。說的要點就是出離心、菩提心、正見。那麼,這個出離心就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心。你沒有出離心,還在有漏的世間裏,輪回裏邊跑不出來,那個苦也停不下來。你要真正得到永遠的安樂的話,決定要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是得安樂的一個起點。這是開始向著安樂的方向走了。所以說,這個真正清淨的,不貪著世間享受五欲的清淨的出離的智慧引生的正知正見。“正知”,一切法如法地知道。我們後邊這個菩提道。我們這個叁學裏邊有定道資糧,有正知資糧。什麼事情該怎麼做,什麼怎麼做,正知。“正見”,就是中道見。一切法緣起性空的見。在我們的中觀派說來就是中觀見。能夠得到正知正見,大大地不要放逸。這是寶貝。有這個東西就能夠將來成佛度衆生,沒有這個東西,永遠流轉生死受苦。所以這個正知正見不能放逸。

  我們說,菩提道次第的叁個要點,一個出離心已經出現了;正見,一切法空的緣起性空的見也有了;最後,上士道一個菩提心。這是完整的道之叁要,這是重點。正知正見要把它生起來,大大地不要放逸。那麼,我們“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佛講的教法,最根本的是什麼,基礎是什麼?別解脫戒。我們戒定慧,佛講的是叁藏十二部,經律論。經講的是定學,論講的是慧學,律講的是戒學。你要得到慧,要從戒生定,再能生慧。所以說,根本的地基還在戒上。戒有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有叁昧耶戒。這個戒律的基礎又在別解脫戒。所以說,“聖教”,佛的一代時教,最根本的基礎就在別解脫戒。別解脫戒也是我們解脫叁有的最根本的一個東西。

  “堅持修行能做求加持”,所以說,從這個道理知道之後,佛教的根本的那個別解脫戒要堅持地能夠修起來,求加持。不要說“戒已經過時了,修持現在是不需要了我們現在也該現代化的生活了,現在的和尚叫現代化的和尚”。像過去的那個佛製的二百五十條戒,是印度當時社會的需要,現在不需要了,要改革了。這個論調我們絕對不能唱。我們真正要求解脫的話,非從別解脫戒上求不可。

  別解脫戒大家知道,居士的是五戒,八戒,出家的是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這個最高的是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要真正達到要圓滿的解脫的話,就要受具足戒。所以說,修行的身,人身是難得;但是,人身裏邊要真正修行的話,依出家的身,出家身裏邊又是具足戒的身。這個是決定無疑的。

  你如果要求解脫的條件好的話,非受具足戒不可。那麼,你說你現在沒有條件,沒有條件嘛你福報不夠嘛,你又該怪哪個呢?你父母不答應,那麼,你自己過去的業報把你障住了,不能出家。你或者現在什麼事情放不下,你的煩惱給你擋住了,不能出家。真正你如果業報沒有,煩惱沒有的話,你趕快出家。那麼,出家之後不是人沒有了嗎,哪個給你燒飯呢?哪個給你種地造布呢?你不要擔心。我們說,學校裏那麼多念書的,出來做教授的有幾個人呢?不可能學生都沒有了,都是教授了。那麼,教哪個去呢?這個會不會呢?我們從古以來,那麼多老師,那麼多學生,從來是沒有說學生沒有了都是老師了。那就是說,人沒有了,都是和尚了。不會的,放心。世間上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業障的人,他對和尚看了都害怕。有的人他看了和尚吐口水。爲什麼?他在空門,什麼都空了,他害怕。

  我們是記得很清楚的,某一個地方,那些地方講迷信的。他們鋪子裏早上開門,如果門一開的話,看到這是和尚,馬上一盆冷水給你澆過來了。氣得不得了,這一天的生意不要談了,一開門就是空的,就是做不成生意了。那麼迷信的人都還有。那麼我們海公上師經常說的,兩個人,正在談戀愛的人,你跟他說,“你不要談了,這裏的菩提道場,佛住過的,佛住了四十九年,他成佛了,你現在坐在那裏,四十五分鍾成佛,你要不要?”不來。他談戀愛談得正在熱火朝天的時候,這裏坐四十五分鍾他坐不住的。成佛都不要。成了佛,沒有女人了。他不要。

  所以說,這個世間上的煩惱衆生多得很。要逼他出家都不願意的。所以不要害怕出了家之後人沒有了,沒有人勞動生産了。這個是杞人憂天。這個是愚癡的想法。很多的人勸都勸不到他出家。我們上海有個居士,到處勸人出家,就是自己不出家。爲什麼原因呢?他放不下家,但是勸人家出家又有功德。這個功德他要賺,那個家庭他又舍不得。他就是做一個中道,又勸人出家,自己又不出家(笑)。這個就是說出家的人畢竟是少數。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裏。

  

  第叁講

  上一次我們講“菩提道次第攝修加持頌”,講到叁士前導,下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在《俱舍》裏邊就是下士唯求樂,要求人天的安樂。這是下士道。那麼,在這個《道炬論》裏邊,是“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以各式各樣的方便在生死裏邊求樂,生死的有漏之樂。只有求自利的,這是下士。

  那麼,中士就是離苦。叁界都是苦,所以說中士唯離苦。中士道就是要離一切苦。不管是這個叁惡道之苦,包括是叁界的所有的人天,也有苦。苦苦,壞苦,行苦,尤其是行苦。那麼,這個就是中士道。

  在《道炬論》裏邊,“背棄諸有樂”,要背棄,就是要舍掉那些有漏的——叁界有漏的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遮止一切惡業。這是中士道不再造業了。造了業之後流轉輪回叁有。那麼出叁有呢,就要遮止惡業。他求自利,他求自靜,自己求涅槃,這樣子的人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解脫叁界,“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這個遠離的安樂,我們上一次講過了。叁界裏邊的樂,人天之樂,僅不過是一顆大的膿瘡,灑一點水,暫時地息一下苦,這就是我們所貪求的人天安樂。那麼,你要徹底地求安樂呢,就把…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