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瘡治好。那不僅僅灑點水的問題,要把根本的那個瘡除掉。
所以說,我們求中士道解脫,就是解脫我們這個世間上的一些“常樂我淨”那些顛倒的想。離開了世間的“常樂我淨”,那得到的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解脫這個世間的。那麼,這樣子解脫了世間的常樂我淨,得到無常苦空無我之後,那麼,這個得到的,我們所證到的,那是真的常樂我淨。這個常樂我淨是解脫了我們世間上顛倒的常樂我淨才得到的,並不是另外、另有個常樂我淨。
那麼,這個什麼叫常呢?離開了無常,世間是無常的。世間的無常離掉了,那反過來就是常了。世間是苦的,離開了世間的苦,那就是樂。世間是無我的,那就是有我。世間是不淨的,那就是反過來就是淨。這個常樂我淨就是相對而說的。離開了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那麼就是相對的就是得到常樂我淨。並不是有一個真的常樂我淨。如果你要追求真的另外有個常樂我淨的話,那成外道去了,那就不是我們的佛教了。外道是追求一個人我,它是常的,或者是叫什麼上帝了之類的東西,它是常樂我淨這麼個東西。我們佛教裏邊這個常樂我淨就是相對而言。離開了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那麼當然相對的就是常樂我淨。那麼,要得到這個解脫的,這是中士道。下邊我們就是說要上士道。
上士道
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衆生陷溺亦如之
見已解脫諸趣擔負荷 發起菩提勝心求加持
僅唯發心不受菩薩戒 或受不修亦難成菩提
能善觀已佛子叁聚戒 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
上士道在這個《俱舍》裏邊,它是兩句話,“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這個世間的人是不可理解的。上士他一天到晚精勤地求什麼?求自己受苦,求人家的安樂。我們在世間上就是要求自己安樂嘛,甚至于還要損人利己。那麼,你說是自己甘心受苦爲人家得安樂,這樣子的人,世間一般說是找不到。找不到?找得到。佛教裏邊的菩薩就是這樣的人。這個菩薩包括是證了空性的大菩薩,也包括才發菩提心的初發意菩薩,都是趨向這個道路。當然,程度有深淺。真正的大菩薩,登地以上的,徹底地行菩薩道,徹底地無我,不管自己的苦惱,求人家的安樂。在初發心的菩薩呢,他也能夠自己受一些苦,爲人家的安樂,來克製自己。那麼,只是程度有深淺,原則性是一樣的,都是菩提心。
那麼,在這個《道炬論》裏邊,它是這麼說的:“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他自己感到自己身上有苦,那麼推想整個的有情他們都有苦。那麼,自己的苦自心不願意受,一切有情他們都有苦,哪個願意受呢?因爲一切有情都是過去自己的父母,爲了自己的父母的離苦,情願自己受苦,這樣的人就是菩薩道,上士。這是最殊勝的人,叫勝士夫,人裏邊是最高等的。
那麼這裏下邊,“如我淪落生死固如是”,自己在生死流轉受苦是這樣子,自己知道,知道以後。這是中士道、下士道裏邊能夠達到這個高度,知道生死的苦。那麼,反過來看,一切過去做過我們父母的衆生,他們同樣在生死的大海之中受苦。那麼,自己苦固然是很厲害。那麼,父母的苦也更厲害。父母在受苦自己心不忍,那麼就要想辦法,把他們的苦要除掉。
“見已解脫諸趣擔負荷,發起菩提勝心求加持”,見了父母有情都在受這個苦。那麼這個苦哪個去救呢?除了我還有哪個呢。把這個責任擔到自己身上來。這樣子的人就叫發菩提心了。我們修《五字真言》,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最後是增上心。增上心就是把這個責任戴到自己頭上來了。如果你看到父母,知母、念恩、報恩也知道,也有慈心、悲心,但是——不是我的事,做一點也可以,不做也可以。那個沒有責任心的不行。增上心就是說這個責任就是我來擔的,其他的人叫哪個去擔呢?大家都在受苦,自己能夠知道佛道了,自身要岀苦,那麼,這個父母岀苦的責任,一定要我自己擔起來。除了我之外,你推給哪個去呢?自己的父母不能把責任推給人家。所以說呢,要把這個解脫一切有情的,諸趣,五趣裏邊都解脫出來的這個擔子自己就擔起來。這就是佛的擔子,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佛的發的願自己也要發起來,佛的擔子家業自己承擔起來,這樣的人呢就是發菩提心。那就是要發起菩提心來才行。
要發起菩提這個最殊勝的心。這個很難哪。我們說海公上師在藏地學法的時候,康薩仁波卿傳法給他。有些藏族同修也很不理解。他說,這個海公上師他來了藏地只有這麼幾年,他們喇嘛從小出家,他藏語也不是這個很精通,甚至于懷疑這個康薩仁波卿講的話他是不是能夠全部通達。結果,康薩仁波卿就是這麼說,我講的話他都能夠領會,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要傳法給他。那麼,從這個地方看,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很少的。藏地的弟子那麼多,要傳給海公上師。他的理由就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說,藏族裏邊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也不多。所以說要傳法給他。當然,一方面也是爲了照顧漢地的佛弟子,使他把這個藏傳的佛法能夠流傳到東土來。這是一個大願,也是康薩仁波卿的悲心。同時,客觀上也是存在著真正的能發菩提心的人很少的。海公上師能發起來,那就是該傳法。所以,這個菩提心真正要生起來很不容易。這個殊勝的心要它生起來,要求上師叁寶加持了。自己是力量不夠,就要求加持。
“僅唯發心不受菩薩戒,或受不修亦難成菩提。能善觀已佛子叁聚戒,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但是,你心發起之後該怎麼做呢?具體做法都在菩薩戒裏邊。那麼,你單起一個空洞的心,行動上沒有表現的,那還是空的。那你發了心之後,必定要受菩薩戒。這個是菩提願跟菩薩行不能脫節。發菩提心是菩提願心,那麼受菩薩戒是菩提行心。一個是實行的,一個是發願的。那麼,一個願跟行是要一致。那所以說,發了心之後必定要受菩薩戒。如果你不受菩薩戒的話,該怎麼做?你心倒是好心,該怎麼做你不知道。這個菩薩戒都是佛菩薩經過他們自己的智慧觀察下來,在某個情況之下,該這麼做,某個情況之下,該那麼做。這是順著菩提心的。如果憑我們自己的想象,我們是凡夫,有的時候做了會做錯。你說是好心,做壞事,這個很多。所以說,發了菩薩心之後,一定要受菩薩戒。把自己的行動納入正規,這才是要菩提行心了,要受菩薩戒。
那麼,受了菩薩戒之後,如果你說,戒是受了,到底戒相是什麼,什麼叫持什麼是犯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甚至于不想做。那麼,“或受不修”,菩薩戒是受了之後不去修,不照它去做,“亦難成菩提”。那個你要成佛也不可能。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個願,要有行動。這個行動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不能說受了之後就算了,擺在那邊。受了之後就是要實際上發揮作用出來的。所以說,單是受了之後不修的話,要成佛也不可能。這樣子道理能夠觀察之後,那麼,佛製的叁聚戒,菩薩戒裏邊有叁類:一個是別解脫戒,一個是攝善法戒,一個是饒益有情戒——這叁聚戒都要受。缺一個就不行。缺一個支分,成佛你就少一個支分。要具足地受,成佛才圓滿。所以說,這個道理能夠善巧地觀察之後,佛子,就是菩薩,菩薩的叁聚戒全部要受起來。
“起大精進受學求加持”,不但要受,還要起大精進地去受,去受學,就是要去做。那麼,這就是說菩薩道要做起來。這樣子成佛才是有因緣。成佛的果就是這些因緣成功的。
那在這裏,我們說,這個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就是說我們文殊菩薩指示宗大師,開示宗大師的叁個要點,道之叁要。就是做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主要的中心,核心思想就在這裏。這是文殊菩薩親自開示宗大師的。那麼,這叁個東西全了。一個是出離心,不要貪著叁界,一定要求出離,叁界是苦,火宅,不能久呆。一個是菩提心,你自己要離苦,但是一切父母的苦你不能不管。爲了要使父母離苦,自己情願受苦。地藏菩薩,地獄未空,他就不離開地獄,這樣子的菩提心要生起來。然後,心倒是生起了,你要了生死,度衆生,成菩提,用什麼方法呢?正見,空性見。沒有空性的見,你再怎麼地發心,心再怎麼好,出離的方法沒有。了生死……(3B)
生死流轉,哪個在流轉?流轉的補特迦羅—— 空,那就是生死就沒有。那麼,這個生死沒有,五蘊也是沒有,人空法空。那才是能夠達到成佛度衆生的目的。所以,這個正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廣講正見的就在後頭“毗缽舍那”這一章。這一章是最難學。大家看過《法尊法師論文集》的就知道。跑馬山裏邊,法尊法師在裏邊學《廣論》。他們裏邊就流傳一句話,“甯肯背石頭,不想學止觀”。止觀章難學。背石頭是很吃力,但是比起學止觀章來,還要松的多。情願背石頭,這個學止觀吃不消,比石頭還重。那麼,這個就是表示正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絕對不是眼睛閉了,腿收起來,這樣子坐在那裏,正見就出來了。沒那麼容易的事情。正見要經過學的。經過不斷的思惟觀察,聞思修。然後能夠抉擇到真正的中觀見。
真正中觀見我們上一次提過了,不是一下能得到的。藏地的辦法就是最少四個層次。先要知一切有,有部。緣起的懂了之後,再能夠慢慢知道自性空。有部學了之後,學經部——經部的空,把有部裏邊叁世的去了兩世,只有現世有,未來跟過去是空。那麼,一切法裏邊,就是現在法裏邊,也抉擇了很多。無爲法也是空。那麼,這個裏邊就空了很多。空了很多之後還不夠,再進一層。瑜伽的空,就是唯識的空。一切法外境都是空,就是自性全部地舍完了,只留下一個圓成實性。然後,這個也不行,也總有個東西,不徹底。最後達到中觀的自性空。一切法自性都是空。唯識是他空,中觀是自空。他空就是說,屋子裏邊沒有東西叫空,但是屋子還有。外境是沒有,內心還有。但是,中觀的空,…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