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养成功。不要去追求世间满足了,那就是我才讲的“且第诺统”。就是说,一切世间的福报不要去求了。就是下士道也好,也要求下世的,不要求现世的。要知道世间的满足都是深险的罪业坑,是造大罪,一个坑,你掉下去不得了。不要享受。越满足这个坑越深、越险。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那么,我们要这样子,要远离这个世间。坚意地远离,非常坚固的意志远离它,不是三心二意的,不是失意了——发财,我做生意破了产,“哎呀,我要远离了,我要出家去了。”等到你有点钱了,又要去做生意了。这个我们碰到过。我们到温州去了没有好久,一个人,他两个孩子做生意的,他也做生意的。发财了,很好。但是,那两个孩子有一天拿了钞票去存银行了什么,不知道。在武汉做生意,跑到马路边,转弯角上,还只有八点钟。他说,来了两个人,两枪,打了之后就把他的皮包拿起走了。这个人就失望得不得了,他说,他做生意发财就是要给孩子的嘛,现在孩子都没有了,绝子绝孙了,你还做什么生意呢?不做了。跑到一个什么庙里去修行去了。当然还没出家。住了一阵子,后来这个人不在了。哪里去了?又做生意去了。他这个心还是放不下,还是欢喜赚钱的。所以说,这个不是坚意远离。这是碰到触了一点鼻子,受了刺激了,说要远离了,要修行了。等到有点好的缘来了,又忘得干干净净的了。还有的,他情场失意,一个女人不要他,生气了,远离了。没有好久,又找到个对象,什么都忘掉了。这样子的人,世间上太多了。这是,不是真的远离。
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远离嘛——坚定的意志,“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要得到解脱,这才是真正的、永久的安乐。世间上的安乐是假的安乐。我们在学这个《菩提道次第》也好,《俱舍》也好,都有这个比喻。就是说,你生了一颗大的疮,一个毒的疮,很厉害的疮,痛得不得了。你拿水,凉水一浇,舒服一点,啊,总算是息下来了。就是息这么一阵,这个凉水过了之后,它又痛了。那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的世间上都在受苦。偶而你人天,你做点好事,把那个苦停一下。就像凉水把这个疮泼一下,这个痛停一下子。这个时候以为快乐了。那么,真正的快乐什么呢?把疮治好了。所以,他说你要求疮伤暂时停一下的快乐,不如把这个疮治好,这个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出离三界,解脱的快乐,就是把疮治好的快乐。如果你把这个世间享受的五欲的快乐当快乐的话,那最多也仅不过是把一个毒疮上泼一点凉水,暂时停一下的快乐。这个快乐不究竟。当这个凉水的作用去掉之后,又是巨痛,又来了。所以说,真正要安乐的话,只有解脱,才是真正永久的安乐。在这个地方,那是中士道。出离心来了。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义乐广大”,这个“义乐”,意乐心,这个意乐心是“义”——义就是合理的,如法的正确的意乐心。这个正确的意乐心要广大地生起。不是一点点生起,广大地生起来。这个生起来不容易——求加持,求上师三宝加持我。决定要生起出离心、解脱心。这个就是能够真正得到安乐的一个发心的地方。你在世间里边混的话,真正安乐是得不到的,永久的安乐是没有的。那么,要真正要想求安乐的话,那必定要解脱。解脱这个三界。所以,这个心一定要生起来。不生起的话,你怎么能得解脱呢?你心都没有,你解脱什么东西呢?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求上师三宝加持,能够把这个正确的意乐心广大地生起来。就是要坚意远离的、得到真正安乐的、永远安乐的这个解脱心,把它生起来。这是中士道重要的一个发心。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就是这个前面说的清净的,不带有我执享受的那个清净的出离心。这个心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会生这个心。这个前面所说的清净的出离的这个智慧引生出来的正知正见,大大地不要放逸,要把它好好地修。
我们的菩提道次第,宗大师作的时候是文殊菩萨给他加持了作的。文殊菩萨告诉他,给他说法。说的要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正见。那么,这个出离心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心。你没有出离心,还在有漏的世间里,轮回里边跑不出来,那个苦也停不下来。你要真正得到永远的安乐的话,决定要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得安乐的一个起点。这是开始向着安乐的方向走了。所以说,这个真正清净的,不贪着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生的正知正见。“正知”,一切法如法地知道。我们后边这个菩提道。我们这个三学里边有定道资粮,有正知资粮。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什么怎么做,正知。“正见”,就是中道见。一切法缘起性空的见。在我们的中观派说来就是中观见。能够得到正知正见,大大地不要放逸。这是宝贝。有这个东西就能够将来成佛度众生,没有这个东西,永远流转生死受苦。所以这个正知正见不能放逸。
我们说,菩提道次第的三个要点,一个出离心已经出现了;正见,一切法空的缘起性空的见也有了;最后,上士道一个菩提心。这是完整的道之三要,这是重点。正知正见要把它生起来,大大地不要放逸。那么,我们“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佛讲的教法,最根本的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别解脱戒。我们戒定慧,佛讲的是三藏十二部,经律论。经讲的是定学,论讲的是慧学,律讲的是戒学。你要得到慧,要从戒生定,再能生慧。所以说,根本的地基还在戒上。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有三昧耶戒。这个戒律的基础又在别解脱戒。所以说,“圣教”,佛的一代时教,最根本的基础就在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也是我们解脱三有的最根本的一个东西。
“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所以说,从这个道理知道之后,佛教的根本的那个别解脱戒要坚持地能够修起来,求加持。不要说“戒已经过时了,修持现在是不需要了我们现在也该现代化的生活了,现在的和尚叫现代化的和尚”。像过去的那个佛制的二百五十条戒,是印度当时社会的需要,现在不需要了,要改革了。这个论调我们绝对不能唱。我们真正要求解脱的话,非从别解脱戒上求不可。
别解脱戒大家知道,居士的是五戒,八戒,出家的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这个最高的是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要真正达到要圆满的解脱的话,就要受具足戒。所以说,修行的身,人身是难得;但是,人身里边要真正修行的话,依出家的身,出家身里边又是具足戒的身。这个是决定无疑的。
你如果要求解脱的条件好的话,非受具足戒不可。那么,你说你现在没有条件,没有条件嘛你福报不够嘛,你又该怪哪个呢?你父母不答应,那么,你自己过去的业报把你障住了,不能出家。你或者现在什么事情放不下,你的烦恼给你挡住了,不能出家。真正你如果业报没有,烦恼没有的话,你赶快出家。那么,出家之后不是人没有了吗,哪个给你烧饭呢?哪个给你种地造布呢?你不要担心。我们说,学校里那么多念书的,出来做教授的有几个人呢?不可能学生都没有了,都是教授了。那么,教哪个去呢?这个会不会呢?我们从古以来,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学生,从来是没有说学生没有了都是老师了。那就是说,人没有了,都是和尚了。不会的,放心。世间上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业障的人,他对和尚看了都害怕。有的人他看了和尚吐口水。为什么?他在空门,什么都空了,他害怕。
我们是记得很清楚的,某一个地方,那些地方讲迷信的。他们铺子里早上开门,如果门一开的话,看到这是和尚,马上一盆冷水给你浇过来了。气得不得了,这一天的生意不要谈了,一开门就是空的,就是做不成生意了。那么迷信的人都还有。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两个人,正在谈恋爱的人,你跟他说,“你不要谈了,这里的菩提道场,佛住过的,佛住了四十九年,他成佛了,你现在坐在那里,四十五分钟成佛,你要不要?”不来。他谈恋爱谈得正在热火朝天的时候,这里坐四十五分钟他坐不住的。成佛都不要。成了佛,没有女人了。他不要。
所以说,这个世间上的烦恼众生多得很。要逼他出家都不愿意的。所以不要害怕出了家之后人没有了,没有人劳动生产了。这个是杞人忧天。这个是愚痴的想法。很多的人劝都劝不到他出家。我们上海有个居士,到处劝人出家,就是自己不出家。为什么原因呢?他放不下家,但是劝人家出家又有功德。这个功德他要赚,那个家庭他又舍不得。他就是做一个中道,又劝人出家,自己又不出家(笑)。这个就是说出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第三讲
上一次我们讲“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讲到三士前导,下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在《俱舍》里边就是下士唯求乐,要求人天的安乐。这是下士道。那么,在这个《道炬论》里边,是“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在生死里边求乐,生死的有漏之乐。只有求自利的,这是下士。
那么,中士就是离苦。三界都是苦,所以说中士唯离苦。中士道就是要离一切苦。不管是这个三恶道之苦,包括是三界的所有的人天,也有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是行苦。那么,这个就是中士道。
在《道炬论》里边,“背弃诸有乐”,要背弃,就是要舍掉那些有漏的——三界有漏的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遮止一切恶业。这是中士道不再造业了。造了业之后流转轮回三有。那么出三有呢,就要遮止恶业。他求自利,他求自静,自己求涅槃,这样子的人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解脱三界,“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这个远离的安乐,我们上一次讲过了。三界里边的乐,人天之乐,仅不过是一颗大的脓疮,洒一点水,暂时地息一下苦,这就是我们所贪求的人天安乐。那么,你要彻底地求安乐呢,就把…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