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疮治好。那不仅仅洒点水的问题,要把根本的那个疮除掉。

  所以说,我们求中士道解脱,就是解脱我们这个世间上的一些“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想。离开了世间的“常乐我净”,那得到的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解脱这个世间的。那么,这样子解脱了世间的常乐我净,得到无常苦空无我之后,那么,这个得到的,我们所证到的,那是真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解脱了我们世间上颠倒的常乐我净才得到的,并不是另外、另有个常乐我净。

  那么,这个什么叫常呢?离开了无常,世间是无常的。世间的无常离掉了,那反过来就是常了。世间是苦的,离开了世间的苦,那就是乐。世间是无我的,那就是有我。世间是不净的,那就是反过来就是净。这个常乐我净就是相对而说的。离开了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那么就是相对的就是得到常乐我净。并不是有一个真的常乐我净。如果你要追求真的另外有个常乐我净的话,那成外道去了,那就不是我们的佛教了。外道是追求一个人我,它是常的,或者是叫什么上帝了之类的东西,它是常乐我净这么个东西。我们佛教里边这个常乐我净就是相对而言。离开了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那么当然相对的就是常乐我净。那么,要得到这个解脱的,这是中士道。下边我们就是说要上士道。

  

  上士道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上士道在这个《俱舍》里边,它是两句话,“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这个世间的人是不可理解的。上士他一天到晚精勤地求什么?求自己受苦,求人家的安乐。我们在世间上就是要求自己安乐嘛,甚至于还要损人利己。那么,你说是自己甘心受苦为人家得安乐,这样子的人,世间一般说是找不到。找不到?找得到。佛教里边的菩萨就是这样的人。这个菩萨包括是证了空性的大菩萨,也包括才发菩提心的初发意菩萨,都是趋向这个道路。当然,程度有深浅。真正的大菩萨,登地以上的,彻底地行菩萨道,彻底地无我,不管自己的苦恼,求人家的安乐。在初发心的菩萨呢,他也能够自己受一些苦,为人家的安乐,来克制自己。那么,只是程度有深浅,原则性是一样的,都是菩提心。

  那么,在这个《道炬论》里边,它是这么说的:“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他自己感到自己身上有苦,那么推想整个的有情他们都有苦。那么,自己的苦自心不愿意受,一切有情他们都有苦,哪个愿意受呢?因为一切有情都是过去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父母的离苦,情愿自己受苦,这样的人就是菩萨道,上士。这是最殊胜的人,叫胜士夫,人里边是最高等的。

  那么这里下边,“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自己在生死流转受苦是这样子,自己知道,知道以后。这是中士道、下士道里边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知道生死的苦。那么,反过来看,一切过去做过我们父母的众生,他们同样在生死的大海之中受苦。那么,自己苦固然是很厉害。那么,父母的苦也更厉害。父母在受苦自己心不忍,那么就要想办法,把他们的苦要除掉。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见了父母有情都在受这个苦。那么这个苦哪个去救呢?除了我还有哪个呢。把这个责任担到自己身上来。这样子的人就叫发菩提心了。我们修《五字真言》,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最后是增上心。增上心就是把这个责任戴到自己头上来了。如果你看到父母,知母、念恩、报恩也知道,也有慈心、悲心,但是——不是我的事,做一点也可以,不做也可以。那个没有责任心的不行。增上心就是说这个责任就是我来担的,其他的人叫哪个去担呢?大家都在受苦,自己能够知道佛道了,自身要岀苦,那么,这个父母岀苦的责任,一定要我自己担起来。除了我之外,你推给哪个去呢?自己的父母不能把责任推给人家。所以说呢,要把这个解脱一切有情的,诸趣,五趣里边都解脱出来的这个担子自己就担起来。这就是佛的担子,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佛的发的愿自己也要发起来,佛的担子家业自己承担起来,这样的人呢就是发菩提心。那就是要发起菩提心来才行。

  要发起菩提这个最殊胜的心。这个很难哪。我们说海公上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康萨仁波卿传法给他。有些藏族同修也很不理解。他说,这个海公上师他来了藏地只有这么几年,他们喇嘛从小出家,他藏语也不是这个很精通,甚至于怀疑这个康萨仁波卿讲的话他是不是能够全部通达。结果,康萨仁波卿就是这么说,我讲的话他都能够领会,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要传法给他。那么,从这个地方看,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很少的。藏地的弟子那么多,要传给海公上师。他的理由就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说,藏族里边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也不多。所以说要传法给他。当然,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汉地的佛弟子,使他把这个藏传的佛法能够流传到东土来。这是一个大愿,也是康萨仁波卿的悲心。同时,客观上也是存在着真正的能发菩提心的人很少的。海公上师能发起来,那就是该传法。所以,这个菩提心真正要生起来很不容易。这个殊胜的心要它生起来,要求上师三宝加持了。自己是力量不够,就要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但是,你心发起之后该怎么做呢?具体做法都在菩萨戒里边。那么,你单起一个空洞的心,行动上没有表现的,那还是空的。那你发了心之后,必定要受菩萨戒。这个是菩提愿跟菩萨行不能脱节。发菩提心是菩提愿心,那么受菩萨戒是菩提行心。一个是实行的,一个是发愿的。那么,一个愿跟行是要一致。那所以说,发了心之后必定要受菩萨戒。如果你不受菩萨戒的话,该怎么做?你心倒是好心,该怎么做你不知道。这个菩萨戒都是佛菩萨经过他们自己的智慧观察下来,在某个情况之下,该这么做,某个情况之下,该那么做。这是顺着菩提心的。如果凭我们自己的想象,我们是凡夫,有的时候做了会做错。你说是好心,做坏事,这个很多。所以说,发了菩萨心之后,一定要受菩萨戒。把自己的行动纳入正规,这才是要菩提行心了,要受菩萨戒。

  那么,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你说,戒是受了,到底戒相是什么,什么叫持什么是犯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甚至于不想做。那么,“或受不修”,菩萨戒是受了之后不去修,不照它去做,“亦难成菩提”。那个你要成佛也不可能。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个愿,要有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菩萨戒。菩萨戒不能说受了之后就算了,摆在那边。受了之后就是要实际上发挥作用出来的。所以说,单是受了之后不修的话,要成佛也不可能。这样子道理能够观察之后,那么,佛制的三聚戒,菩萨戒里边有三类: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这三聚戒都要受。缺一个就不行。缺一个支分,成佛你就少一个支分。要具足地受,成佛才圆满。所以说,这个道理能够善巧地观察之后,佛子,就是菩萨,菩萨的三聚戒全部要受起来。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不但要受,还要起大精进地去受,去受学,就是要去做。那么,这就是说菩萨道要做起来。这样子成佛才是有因缘。成佛的果就是这些因缘成功的。

  那在这里,我们说,这个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就是说我们文殊菩萨指示宗大师,开示宗大师的三个要点,道之三要。就是做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主要的中心,核心思想就在这里。这是文殊菩萨亲自开示宗大师的。那么,这三个东西全了。一个是出离心,不要贪着三界,一定要求出离,三界是苦,火宅,不能久呆。一个是菩提心,你自己要离苦,但是一切父母的苦你不能不管。为了要使父母离苦,自己情愿受苦。地藏菩萨,地狱未空,他就不离开地狱,这样子的菩提心要生起来。然后,心倒是生起了,你要了生死,度众生,成菩提,用什么方法呢?正见,空性见。没有空性的见,你再怎么地发心,心再怎么好,出离的方法没有。了生死……(3B)

  生死流转,哪个在流转?流转的补特迦罗—— 空,那就是生死就没有。那么,这个生死没有,五蕴也是没有,人空法空。那才是能够达到成佛度众生的目的。所以,这个正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广讲正见的就在后头“毗钵舍那”这一章。这一章是最难学。大家看过《法尊法师论文集》的就知道。跑马山里边,法尊法师在里边学《广论》。他们里边就流传一句话,“宁肯背石头,不想学止观”。止观章难学。背石头是很吃力,但是比起学止观章来,还要松的多。情愿背石头,这个学止观吃不消,比石头还重。那么,这个就是表示正见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绝对不是眼睛闭了,腿收起来,这样子坐在那里,正见就出来了。没那么容易的事情。正见要经过学的。经过不断的思惟观察,闻思修。然后能够抉择到真正的中观见。

  真正中观见我们上一次提过了,不是一下能得到的。藏地的办法就是最少四个层次。先要知一切有,有部。缘起的懂了之后,再能够慢慢知道自性空。有部学了之后,学经部——经部的空,把有部里边三世的去了两世,只有现世有,未来跟过去是空。那么,一切法里边,就是现在法里边,也抉择了很多。无为法也是空。那么,这个里边就空了很多。空了很多之后还不够,再进一层。瑜伽的空,就是唯识的空。一切法外境都是空,就是自性全部地舍完了,只留下一个圆成实性。然后,这个也不行,也总有个东西,不彻底。最后达到中观的自性空。一切法自性都是空。唯识是他空,中观是自空。他空就是说,屋子里边没有东西叫空,但是屋子还有。外境是没有,内心还有。但是,中观的空,…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