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自性空。这个屋子本身就空,那就是彻底的空。所以说,我们要从他空进入自空。那就是,慢慢地要进入中观的空。但是,中观的空你不经过前面的层次,等于说学大学你不经过小学、中学,你就学不进去的,你得不到大学的成绩的。一定要从这个次第,学佛不能脱离次第。学中观也要有次第。下边是止观。

  

  止观修法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我们说前面的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修,方法有了,发心也有了,缘境也有了。但是你要着力,没有定这个力量是不够的。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没有修定的那些散的智慧,等于是一个陶器或者是瓷器的泥土坯子,没有经过窑烧过的。这个胚子看起来跟这个陶器瓷器一模一样,但是不经考验。你水一冲就垮掉了,盛不起的。一定要经过窑里烧,那才是什么水进去,哪怕你是冷水,开水,乃至毒水,什么水,硝镪水都盛得起。那么,这样子的能力哪里来呢?窑里烧过了的。那么,我们修行力量从何来?尽管你知道得很多,没有奢摩他——定的力量,这是起不了作用的。我们说,太阳的光线照在身上,固然暖和。但是,你要燃起一个火柴是燃不起的。如果你把焦聚镜把这太阳的光集聚在一点的话,火柴就“嚓”的一亮,燃起来了。这个力量就大了。定也是这样子,把心集中在一个点子上——心一境性,然后这个力量就产生了。所以说,前面讲的三士道尽管是好,好的功能力量没有经过止观的话,产生不出来。所以说,三士道学好之后,一定要经过止观的这个烧炼,就是窑火烧一样的。那么,这是讲止观。那就是《广论》的最后两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最难学的两章。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当你心趋向倒境,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想着这个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这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止。那就是心把它从那些虚妄的心、攀缘的心,把它拉回来,停在一个点子上——我们要修的那一个法的上边,能够不动摇的,这是止,奢摩他。这个奢摩他在法相名词里边就是心一境性。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东想西想,不动摇,就是定在那个地方。这个力量就大了。这是怎样子把心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就是奢摩他。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那么,定在一个点子上是不是就算了呢?定在点字上就是把力量集中起来,是用它的力量,并不是说定在那里就算了。定在那里算了的话,那没有智慧,那么这样子的修定呢,就久而久之,智慧的力量衰退。我们在这个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得到很深的止,如果你不修观的话,将来感的果,固然定是修到了,这个奢摩他是修到了,但是,后果呢?因为你这个智慧不去用它呢,愚痴增长,将来很可能堕到畜生道。畜生道就是愚痴所感。那你修定的最后的目的,要成佛的,结果你堕入到畜生道里去了,不是适得其反了?所以说,修止固然是重要。止是要用它的力量,并不是止得到之后,把力量停在那里不动了,那个是错误的。那就是要还要起观。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正义”,佛的道理,佛说的道理。这个简单地说,自性,共性。从法相名词说,就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法的各式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如理的去观察,这是观。就是说,世俗谛的尽所有性跟胜义谛的如所有性都要观察,就在观里边观。怎么样子观?根据佛的三法印,或者实相印,或者根据因明的三支比量,不是乱观。所以说,于正义要如理地寻思,不是我们乱七八糟地胡思乱想。如理的,合法印的,合三支因明比量的,这样子去寻思。这样子抉择的话,能证空性,能了生死。所以说,这个是止观两个东西,一切佛教的力量产生都要通过止观。没有止观就是一个陈列馆,看看样子,作用是起不了。真正要把它起用,那一定要通过止观。所以说,我们的止观是必修之道。得了止观之后,一切功德作用都能起来。

  那么,止观,开始是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引发止观双运道”。止观双运,就是止观两个连起来了。在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你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不起。当你用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一下止,又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时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带起来了,这个叫止观双运。那么,到这个时候,止观就成就了。如果没有达到双运的时候,止观还在锻炼的阶段,没有成就。真正成熟了,止观双运。由这样子起止求观,慢慢地引发到止观双运的这个禅定起了之后呢,这个真正作用才起来。所以说,这个止观双运道是我们的目的。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这个止观双运的话,希望能很快地生起来,“相续”就是不断,不是生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很多人跟我这么说,海公上师也有很多人告诉他说,他说他修行开始境界很好,怎么怎么好,心静下去,什么好的样子都有。但是,就这么昙花一现,那么这样子一现之后,以后再怎么做都没有了。那就是不相续了。生是生起过了,不相续。

  不相续,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过去的善根,或者是三宝的加持,使你起信心,起精进心,给你看一看,给你个奔头,并不是说你证到了。证到的话,你要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你现在偶而见一下,那还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还得要努力。不要以为这个以后不见就灰心了,不能灰心啊。你如果一灰心的话,那三宝本尊白白地辛苦了。他给你看一看,就叫你起个信心,精进心,将来有一个奔头,有这么好的境界在前头。你现在是灰心了,以为生不起来就算了,那你不是辜负了三宝本尊的苦口婆心了吗?所以,这个不能。自己要了解,这是加持来的,不是你修得来的。当然是不会每一次都现,给你看一看是你的福气了。过去有善根才看得到,一般人还看不到。

  那么,这样子,这个止观双运道是很重要了,要“速急相续生起”,不断地生起,不是一次生起,连续地生起,就是修行成就了,要起就起,要停就停。这个求加持。这个力量,自己是凡夫,是更困难,那么,一定要求上师三宝本尊的加持,才能达到。整个这一篇文都是求加持文。一方面是摄修,把整个菩提道次第的要点都摄修起来。另一方面,自己力量不够的话,求三宝加持,能够做到。

  到此为止,这是显教的修法,完整的一套,完了。如果你不学密法呢,到此为止了,整个菩提道次第。如果你要修密法的话,下边是密乘道。密乘道是不是离开菩提道呢?并不离开。密乘道是菩提道中的一个特殊的、快速的方法。我们说面有快速面。一般的面要锅里下的,把料要做好吃的。快速面你只要开水一泡,料、面全部来了。但是,这个快速面并不好,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但是,就是说这个密乘道跟显教并不是两码事,就是特别快,特别殊胜。它的结构不一样,它的材料还是那么多。但是,结构不一样,它能够达到特殊的快速。

  

  密乘道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下边,如果你下中(上)士道修过之后,你菩提心自然地生起了,想很快地自己要度众生,那你必须要自己很快地成佛。那么,在这个要求之下,可以进入密乘道,这就可以达到你的目的,很快地成佛。所以说,我们说有的人就是经常要问,灌顶能不能灌?你如果菩提心生起了,菩萨戒受了,你要赶快成佛度众生,赶快灌顶。如果你菩提心还没有生,你也不想度众生,只是想自己离苦,那么,你好好地把菩提心修起来再灌顶。你如果先灌了顶了,你菩提心还没有生起,很容易犯三昧耶戒。犯了三昧耶戒,下金刚地狱,不是好玩的。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就是前面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显教也得修,密教也得修。显密共同的这个道。“熟”,这个道修成熟了,那就是这个前面一个三士——下士、中士、上士道修成功了,那么你个密器也成功了,你要修密法的根器成就了。那从这里说,密法的根器就是要下中(上)士道都修过才行。那么,密器也不是很任意的,不是说,“你是修密的根器,我们这不是修密的根器”。密的根器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下中(上)士道修好之后就是密器,如果你没有修下中(上)士道的,你就不是密器。这个很简单。有的人还要东问西问的,不要问,你问自己好了。你下中(上)士道修了没有?修好了的,就是密器。没有修好的,不是密器。当然,前辈子修好的,这一辈子自己不知道,那么,是密器也有。但是,总的来说,都是把下中(上)士道修成熟了的,那才是密器。

  那么,你这个共同道成熟之后呢,密器就成就了,就可以修密法了。这个密法是什么呢?“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金刚乘”就是密乘。在一切佛的乘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金刚乘。这不是修密法的人自己抬高自己。我们经常看到,念佛的就说这个念佛法门是最高第一,那么修天台的又说天台的那个教观是最高。那么,修其他的又说他是最高。那么,“你们修密法也是自己最高”。这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把密法了解一下,那就知道。密法要包括一切显教,它比显教还多。那么,不是超过显教是什么呢?如果你说显教有的你没有,那么,你可以较量一下,到底哪个胜。现在显教有的优点你都有,你密法有的优点显教没有,那么,“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这个话真实不虚,不是吹牛。

  ,

  那么,可以进入金刚乘,“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堪能士夫”,有堪能受持…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