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性空。這個屋子本身就空,那就是徹底的空。所以說,我們要從他空進入自空。那就是,慢慢地要進入中觀的空。但是,中觀的空你不經過前面的層次,等于說學大學你不經過小學、中學,你就學不進去的,你得不到大學的成績的。一定要從這個次第,學佛不能脫離次第。學中觀也要有次第。下邊是止觀。
止觀修法
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 且于正義如理起尋思
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
我們說前面的叁士道——下士、中士、上士,修,方法有了,發心也有了,緣境也有了。但是你要著力,沒有定這個力量是不夠的。海公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沒有修定的那些散的智慧,等于是一個陶器或者是瓷器的泥土坯子,沒有經過窯燒過的。這個胚子看起來跟這個陶器瓷器一模一樣,但是不經考驗。你水一沖就垮掉了,盛不起的。一定要經過窯裏燒,那才是什麼水進去,哪怕你是冷水,開水,乃至毒水,什麼水,硝镪水都盛得起。那麼,這樣子的能力哪裏來呢?窯裏燒過了的。那麼,我們修行力量從何來?盡管你知道得很多,沒有奢摩他——定的力量,這是起不了作用的。我們說,太陽的光線照在身上,固然暖和。但是,你要燃起一個火柴是燃不起的。如果你把焦聚鏡把這太陽的光集聚在一點的話,火柴就“嚓”的一亮,燃起來了。這個力量就大了。定也是這樣子,把心集中在一個點子上——心一境性,然後這個力量就産生了。所以說,前面講的叁士道盡管是好,好的功能力量沒有經過止觀的話,産生不出來。所以說,叁士道學好之後,一定要經過止觀的這個燒煉,就是窯火燒一樣的。那麼,這是講止觀。那就是《廣論》的最後兩章——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是最難學的兩章。
“心趨倒境動搖能作止”,當你心趨向倒境,顛倒的境。我們的心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妄想,都是想那些顛倒的事情。這要把它拉回來,不要給它動搖,能夠做到的,這就是止。那就是心把它從那些虛妄的心、攀緣的心,把它拉回來,停在一個點子上——我們要修的那一個法的上邊,能夠不動搖的,這是止,奢摩他。這個奢摩他在法相名詞裏邊就是心一境性。心專注在一個境上,不東想西想,不動搖,就是定在那個地方。這個力量就大了。這是怎樣子把心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就是奢摩他。
“且于正義如理起尋思”,那麼,定在一個點子上是不是就算了呢?定在點字上就是把力量集中起來,是用它的力量,並不是說定在那裏就算了。定在那裏算了的話,那沒有智慧,那麼這樣子的修定呢,就久而久之,智慧的力量衰退。我們在這個菩提道次第講得很多,得到很深的止,如果你不修觀的話,將來感的果,固然定是修到了,這個奢摩他是修到了,但是,後果呢?因爲你這個智慧不去用它呢,愚癡增長,將來很可能墮到畜生道。畜生道就是愚癡所感。那你修定的最後的目的,要成佛的,結果你墮入到畜生道裏去了,不是適得其反了?所以說,修止固然是重要。止是要用它的力量,並不是止得到之後,把力量停在那裏不動了,那個是錯誤的。那就是要還要起觀。
“且于正義如理起尋思”,“正義”,佛的道理,佛說的道理。這個簡單地說,自性,共性。從法相名詞說,就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法的各式各樣的性,自性,盡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這個道理都要去抉擇,了解,如理的去觀察,這是觀。就是說,世俗谛的盡所有性跟勝義谛的如所有性都要觀察,就在觀裏邊觀。怎麼樣子觀?根據佛的叁法印,或者實相印,或者根據因明的叁支比量,不是亂觀。所以說,于正義要如理地尋思,不是我們亂七八糟地胡思亂想。如理的,合法印的,合叁支因明比量的,這樣子去尋思。這樣子抉擇的話,能證空性,能了生死。所以說,這個是止觀兩個東西,一切佛教的力量産生都要通過止觀。沒有止觀就是一個陳列館,看看樣子,作用是起不了。真正要把它起用,那一定要通過止觀。所以說,我們的止觀是必修之道。得了止觀之後,一切功德作用都能起來。
那麼,止觀,開始是修止,再修觀,最後達到成熟的階段呢,“引發止觀雙運道”。止觀雙運,就是止觀兩個連起來了。在初下工夫的時候,先把心集中起來,集中起來的時候,你觀的力量就很微弱,觀不起。當你用心去觀的時候,心又不集中了,有點散掉了。那麼,到最後,慢慢地觀,一下止,又觀,止與觀互相地配合,最後達到止觀雙運的時候,習慣的時候,止也增進,這個兩個連帶起來了,這個叫止觀雙運。那麼,到這個時候,止觀就成就了。如果沒有達到雙運的時候,止觀還在鍛煉的階段,沒有成就。真正成熟了,止觀雙運。由這樣子起止求觀,慢慢地引發到止觀雙運的這個禅定起了之後呢,這個真正作用才起來。所以說,這個止觀雙運道是我們的目的。
“速急相續生起求加持”,這個止觀雙運的話,希望能很快地生起來,“相續”就是不斷,不是生一下子就沒有了。我們很多人跟我這麼說,海公上師也有很多人告訴他說,他說他修行開始境界很好,怎麼怎麼好,心靜下去,什麼好的樣子都有。但是,就這麼昙花一現,那麼這樣子一現之後,以後再怎麼做都沒有了。那就是不相續了。生是生起過了,不相續。
不相續,這個是什麼原因呢?這是過去的善根,或者是叁寶的加持,使你起信心,起精進心,給你看一看,給你個奔頭,並不是說你證到了。證到的話,你要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你現在偶而見一下,那還不是你自己的東西,你還得要努力。不要以爲這個以後不見就灰心了,不能灰心啊。你如果一灰心的話,那叁寶本尊白白地辛苦了。他給你看一看,就叫你起個信心,精進心,將來有一個奔頭,有這麼好的境界在前頭。你現在是灰心了,以爲生不起來就算了,那你不是辜負了叁寶本尊的苦口婆心了嗎?所以,這個不能。自己要了解,這是加持來的,不是你修得來的。當然是不會每一次都現,給你看一看是你的福氣了。過去有善根才看得到,一般人還看不到。
那麼,這樣子,這個止觀雙運道是很重要了,要“速急相續生起”,不斷地生起,不是一次生起,連續地生起,就是修行成就了,要起就起,要停就停。這個求加持。這個力量,自己是凡夫,是更困難,那麼,一定要求上師叁寶本尊的加持,才能達到。整個這一篇文都是求加持文。一方面是攝修,把整個菩提道次第的要點都攝修起來。另一方面,自己力量不夠的話,求叁寶加持,能夠做到。
到此爲止,這是顯教的修法,完整的一套,完了。如果你不學密法呢,到此爲止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如果你要修密法的話,下邊是密乘道。密乘道是不是離開菩提道呢?並不離開。密乘道是菩提道中的一個特殊的、快速的方法。我們說面有快速面。一般的面要鍋裏下的,把料要做好吃的。快速面你只要開水一泡,料、面全部來了。但是,這個快速面並不好,這個比喻也不是很恰當。但是,就是說這個密乘道跟顯教並不是兩碼事,就是特別快,特別殊勝。它的結構不一樣,它的材料還是那麼多。但是,結構不一樣,它能夠達到特殊的快速。
密乘道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習修 決定穩速入道求加持
此時二種悉地成就體 宣說清淨誓語叁昧耶
無谄诳心決定獲得已 勝于生命守護求加持
此後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諸津要觀行務精勤
勝義瑜伽四次不動搖 准如師教修行求加持
下邊,如果你下中(上)士道修過之後,你菩提心自然地生起了,想很快地自己要度衆生,那你必須要自己很快地成佛。那麼,在這個要求之下,可以進入密乘道,這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很快地成佛。所以說,我們說有的人就是經常要問,灌頂能不能灌?你如果菩提心生起了,菩薩戒受了,你要趕快成佛度衆生,趕快灌頂。如果你菩提心還沒有生,你也不想度衆生,只是想自己離苦,那麼,你好好地把菩提心修起來再灌頂。你如果先灌了頂了,你菩提心還沒有生起,很容易犯叁昧耶戒。犯了叁昧耶戒,下金剛地獄,不是好玩的。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就是前面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顯教也得修,密教也得修。顯密共同的這個道。“熟”,這個道修成熟了,那就是這個前面一個叁士——下士、中士、上士道修成功了,那麼你個密器也成功了,你要修密法的根器成就了。那從這裏說,密法的根器就是要下中(上)士道都修過才行。那麼,密器也不是很任意的,不是說,“你是修密的根器,我們這不是修密的根器”。密的根器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下中(上)士道修好之後就是密器,如果你沒有修下中(上)士道的,你就不是密器。這個很簡單。有的人還要東問西問的,不要問,你問自己好了。你下中(上)士道修了沒有?修好了的,就是密器。沒有修好的,不是密器。當然,前輩子修好的,這一輩子自己不知道,那麼,是密器也有。但是,總的來說,都是把下中(上)士道修成熟了的,那才是密器。
那麼,你這個共同道成熟之後呢,密器就成就了,就可以修密法了。這個密法是什麼呢?“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金剛乘”就是密乘。在一切佛的乘裏邊,最殊勝的就是金剛乘。這不是修密法的人自己擡高自己。我們經常看到,念佛的就說這個念佛法門是最高第一,那麼修天臺的又說天臺的那個教觀是最高。那麼,修其他的又說他是最高。那麼,“你們修密法也是自己最高”。這不是那麼回事。如果你把密法了解一下,那就知道。密法要包括一切顯教,它比顯教還多。那麼,不是超過顯教是什麼呢?如果你說顯教有的你沒有,那麼,你可以較量一下,到底哪個勝。現在顯教有的優點你都有,你密法有的優點顯教沒有,那麼,“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這個話真實不虛,不是吹牛。
,
那麼,可以進入金剛乘,“堪能士夫契入正習修”,“堪能士夫”,有堪能受持…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