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實證。實證沒有,你怎麼開什麼悟呢?根本就不能開悟。所以,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幼稚的一種幻想。他認爲看了人家好象入了定之後,就能開悟。人家開悟是有他的基礎的,六祖大師,一般人都歡喜拿他作榜樣。他文字一個也不識,但是在五祖的座下,他是最高的一個成就者,神秀大師還在他下邊。那麼,都想做六祖。那麼,你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六祖那個根機?六祖在以前,他是文字、觀照都已經搞透了,現在,一下子能實證。那麼,你以前有沒有?那就問自己了。如果以前沒有的話,那麼你這一輩子又不學,那麼你怎麼能證這個實相般若呢?所以,我們看問題要看叁世,不要看現前的一世。眼光短淺,只看六祖大師這一輩子,那麼你當然會走那個錯誤的道路了。也就是像印度的瞎子摸象一樣,你摸了一個尾巴,你說這個象就是一根繩子一樣的東西。那你說是繩子嗎?你親自摸到的。你看到六祖?看到的,或者沒有看到嘛,曆史記載上這麼寫的。那麼,你抓了個尾巴麼,好了,證不到相了。
丙二 二智(體用)
“二智”。這裏是般若有叁種,另外,它智慧又可以分兩種,就是能照的智。一種是真智,也是無分別智。一種是俗智,那就是差別智。
丁一 真智——即實相般若
真智是,我們說,我們的文殊菩薩的黃文殊“阿ra巴雜那的……”,這是加持我們得無分別智的,根本智。
丁二 俗智——即緣一切五明處,而起成物利生之智
那麼,後頭的差別智,或者叫後得智,那是緣一切五明、世間一切法了,利益衆生用的。
那麼,先要有根本智,才能起後得智。沒有根本智,那麼,你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世俗智那就是搞錯的,很多地方要搞錯的。從根本智以後發出來的世俗智或者後得智,那是不會錯的,他已經證了根本智。從根本智出發,一切都在一切法空的照耀之下,那怎麼都不會搞錯。所以說,這個真智,就是實相般若。不顛倒的,叫真。實相般若,就是沒有顛倒的,我們現在凡夫看的都是顛倒境。那世俗智,也叫後得智,也叫差別智,這個緣一切法的五明處,都緣了。起什麼作用?“成物利生之智”,成物利生的作用,那個就是教化衆生的作用,就是這個智慧。
頌 能照實相者 說爲深般若 廣般若俗智 起菩薩萬行
“能照實相者,說爲深般若,廣般若俗智,起菩薩萬行。”那就是兩個般若——深廣二般若。照實相空性的那個智慧叫深般若。緣一切五明境,行菩薩行,度一切衆生的,利益衆生的那個智慧,叫後得智,也叫世俗智。有些人,經常不但是根本智他搞錯,世俗智也搞錯。他認爲這個根本智不要學的,眼睛閉了修定就會出來開悟的,開了悟之後,什麼都懂了,也不要學的。這個都是一種很簡單的,一種幼稚的思想。佛教裏邊,什麼都要學的。沒有種子,現行是不會出來的。那麼,這些五明,也要經過學的。你說你不要學,那麼這個五明佛學院開了幹啥呢?我們只要眼睛閉了修定好了,將來五明都會懂的,一切法空也證得到。那麼,什麼都不要學了,經書啊什麼東西都是多余的事情了。那實際上不是那回事。禅宗,是一個特殊法門,對那些上根利器的人,用一種激發的手腕使他開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從古到今,禅宗裏邊禅堂很多,每一個禅堂裏邊參禅的人很多,但是開悟的人,到底你曆史上看看有多少?也不過是少數。現在我們金山、高旻還有參禅的,你看他們幾個開悟了。那麼,這就是說,不要把開悟了這個東西看得太簡單,什麼都不要學,這是自己把開悟的路都擋住了。
丙叁 叁慧(得因)
下邊,還有叁種慧。這叁種慧,就是我們如何能得到般若的因。那就是說,要從這叁個慧裏邊來得。
丁一 聞慧——由依止善士、聽聞正法而生得之慧
第一個是聞慧,由依止善士,聽聞正法而起的這個智慧。那就是要從頭開始了,我們的道前基礎就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這個裏邊得到的智慧叫聞慧。聞慧之前還要加一個慧,生得慧。我們人生下來,我們人有這個分別善惡的心、能夠念經的心,就是念《般若經》、《金剛經》,沒有懂,就是能念這個心,這個慧也是生得慧。就是說,生在人類,他沒有白癡,不是低能的白癡,也不是邪見的那些,那就是都有生得慧。那麼,就是說我們要學法,就是人天才行。如果生在畜生道,或者在那些餓鬼道,他就沒有這個生得慧,那就不能聽聞正法了。有這個生得慧,進一步去聽聞正法,那依止善士了,然後能夠得到聞慧。
丁二 思慧——如理作意而生得之慧
得了聞慧之後,如理思惟——如理地思惟就是作意,那麼,才能夠得到思慧。思慧是聞慧更深一層的,聞慧是在皮面上的,思慧呢,已經是把它更深刻地,把自己的身心呢融合起來了。那麼,這個從何而得呢?要從思惟而得。
思惟的一個方式就是討論了。我們討論盡管是打鍾,但是來的人呢,少嘛,兩個、叁個,而且經常如此。這個現象,就是自己把思慧拒絕了不要。你在寮房裏一個人思惟也可以,但是你總不如人多的集思廣益了。人多了,你收獲要大一些。你自己不願意得到思慧,那你不來是可以了。但是呢,規矩還是要守。(23B)每一個常住的規矩不守,經常不守,恐怕以後還是麻煩的。
丁叁 修慧——依聞思加行而證得之慧
這個第叁是修慧,“依聞慧思慧加行”,那就是得了定之後。根據聞慧思慧的那些種子 ,然後修禅定,得了禅定之後,那個時候生的慧,就是一個質變了。聞慧思慧還是量變,把這個數量加得深一點就完了,而這個修慧,一個飛躍了,一個質變。那就是說,起特殊的作用。
一般假使你修不淨觀,盡管你不淨觀的書看了很多,不淨觀的傳承也得到,也在修,但是沒有入定。你修的時候好象有點味道,好象是很不淨,但是真的境來了之後,你什麼不淨都忘掉了。那個就是不起作用。即使起一點作用呢,偶爾,一下子作用起了,但是時間長了,如果這個人你馬路上看了一眼,你馬上提起正念,那麼,好象起一點作用。如果這個人跟你說話了,甚至于跟你往來了,是你的這個朋友或者同學,經常交往,你這個不淨觀早就九霄雲外,不見了。
我們這裏很多大學生在我面前發了願,什麼將來要出家,現在父母還沒有同意。這是很好,後來回去了之後,找了對象。這個也不是他找的,一碰到了之後就鈎住了。鈎住了之後就了不脫了,心裏煩惱得很,寫信來,怎麼怎麼怎麼說了很多,甚至于說他在家也修行也可以,等等。當然,我們開示當然說,在家修行是可以的。真正你要成就,根據《廣論》,一定要出家身。那麼,有的,他是堅持了,把那些對象推掉了,也有些推不掉的還是有。那這些就是說因爲沒有入定,你是不堅固的。今天發心好象是痛哭流涕,激動得很,明天環境一變又九霄雲外,不知所雲了。那就是沒有得定是沒有力量的,一切力量從定中來。
所以,禅定波羅蜜多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切功德沒有禅定的話,都是不穩固的。那麼,修慧呢,是定中生的。那就是産生力量了 。我們經常說的,這個陶器、瓷器,這個泥巴跟水合了,一個樣子做好了,沒有經過窯裏燒是不行的,什麼水一化就化掉了。泥菩薩過河就是這個比喻了,自己沒有修行的話,你過河的話,自己也救不了,怎麼度人家呢?那麼,經過定窯的一燒,那就是說不會壞了,不爛了,再怎麼大的開水冷水都沒問題,化不了。
頌 如是諸般若 悉由叁慧成
我們說這個前面所說的文字般若也好,觀照般若也好,那個實相般若也好,乃至根本智——就是真智,後得智——俗智,這些都從聞思修叁個慧來的。如果離開了聞思修,這個一切都得不到。那我們說前面的叁個般若裏邊,文字般若就是這個聞慧、名句文身得來的。那麼,中間呢,在修觀照的時候,沒有入定的時候,是思慧。那麼,你入了定,修慧就出來了。修慧出來之後,那就可以轉入實相的無漏慧。無漏慧從修慧來的,修慧又從思慧來的,思慧又從聞慧來的,聞慧又是依止善士,聽聞正法來的。這一套東西缺一個支分都不行的。那麼,我們要開悟,這一套東西就是要把它抓住了。你要從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聽聞正法。那麼,這個後頭的東西都會來。如果你要越階,正法不聽,那麼你這個文字般若就沒有。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書,但是我們看書,我們就看自己看了研究的。他們那個有些佛學院就請了一些老師,是教授,研究得很廣博,他們這個書也看得很多,但是知見,不曉得轉到哪裏去了。他有一個人寫信給我,他說他們的老師的觀點很不對頭,那就是說鑽牛角尖去了。他根據自己的過去的煩惱習氣,根據研究世間法的這一套的方式來研究佛教,得的結論,可以說,有的時候就想入非非去了。
最顯著的就是我們在那個五臺山有一位,他在佛學院學了十一年的巴利文,應當是成一個大法師了,南傳的大法師了。但是,巴利文佛教學了十一年,回來對我說,回來的時候是四清的時候,文革就開始、還沒開始。他說,“我們學佛教學了那麼多,都靠不住。”我說,“怎麼靠不住?”他說,“現在喜馬拉雅山最高峰人家都爬上去了,並沒有忉利天。忉利天沒有的,那麼夜摩天也不會有了,那麼,兜率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靠不住。忉利天是踏實的,還在喜馬拉雅山頂上的都看不到,那空間的怎麼會有呢?那麼,這也沒有的話,初禅二禅叁禅沒有,禅定既然沒有了,佛成佛的這個四禅沒有的,那怎麼成佛呢?”把一切都退完了,這樣子的人就是教授式的研究佛教。那麼,這個把這個信心都退完了,那樣子,就糟糕了。我們說現在我們這個一切法是不是我們這個肉眼就看得到了?忉利天是我們這個肉眼看不到的,天的依報,跟我們人的眼睛兩個是——它的光波人的眼睛吸收不了,你怎麼能看到天呢?就是天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的。你地獄…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