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99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假使既没有财,又没有法的,就赶快走,你财也没有,吃也吃不饱,生活也没有,法也没有,那呆了干啥?赶快走;那么,有财有法的呢,打也不走。这是过去丛林的话。那么,现在人,却是做不到了。那么,这个四料简,过去丛林的禅和子都知道这些事情。

  

  丁九 于诸有情,善随心转

  那么,跟人家做事情,共事的时候,不要跟人家反起干,要随顺人家。要即使他有点错误,要婉转地谏他,不要跟他顶起来搞。

  

  丁十 于实有德,赞美令喜

  真正有功德的人,要赞叹他,使他高兴。这个什么意思呢?你赞叹他,他以后再多做一些好事情。你如果是不赞叹他的话,有些人,他修行好的倒无所谓了,修行差的,他说:“哎呀,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还要骂我一顿,或者看了好象没有事一样。”干脆不干了。这个就把人家的好心退掉了。所以说,有实功德的人,要赞叹他,使他高兴,就是以后再做下去。

  

  丁十一 于有过者,能正调伏

  有过失的如法地调伏。轻的要呵斥,重的要治罚,再重的,驱摈,就是迁单。那么,我们常住里边同样,能够改过的人,呵斥一下,或者是警告一下。治罚,过去丛林有,跪香、打香板,这些我们现在是不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下。那么,驱摈,就是最后一着了,实在调伏不好了,不听话了,那么,只好请你另外参学去了,这里是不合适了。这些,自己要心里有数。对常住的规矩,如果你真正受不了的话,那么你换个地方也可以。你要在这里住,规矩要守的。

  

  丁十二 为现神通,喜怖引摄

  在菩萨戒就有这一条,假使他这个人需要有神通摄化他的,或者是令他欢喜,或者使他恐怖,那么就要显神通。我们别解脱戒里边不准显神通,菩萨戒里边,你不显神通又犯戒。那么,就是说适当的时候,不是乱现了,即使要现,也就是我们以前讲的,不令对方知道。喇嘛就打卦,或者是什么。他实际上他看到你有什么事,他就装了打卦,给你打一卦。打下来,“哦,你将来有什么事,赶快怎么怎么避免。”就是隐没他的神通。但是,为了救护他,还是不能说不用。

  这里就是说饶益有情的静虑。在这个静虑里边能够做这十一种饶益有情的事情,那就是说比我们没有得到这个定的人做得是圆满。在菩萨戒里边,我们每天诵,饶益有情十二个戒。

  

  颂 作助伴除苦 于迷正开解 有恩知报恩 恐畏者救护

  善解他忧愁 施匮乏匡御 于一切有情 常善心随转

  赞善正调伏 现神通喜怖 皆从静虑生 别世间粗卤

  “作助伴除苦,于迷正开解。”那就是第一条嘛,有益的事情,给他助伴。第二条,除七个苦。第三个,颠倒的,就是有迷的,那么如法地给他正说。

  “有恩知报恩”,知恩报恩。“恐畏者救护”,恐惧的,能救护他。

  “善解他忧愁”,他心里有什么,丧失财产,或者家里有人死亡,能够解他的愁忧。“施匮乏匡御”,有匮乏的,他穷的,没有物资的,就帮助他,布施他。匡御,就是调理大众了,以财以法调理大众。

  “于一切有情,常善心随转。”对一切有情,不要跟他顶起干。要善的、好的心去随顺他转。就是说不要跟他违背地干,不要顶起干。即使他错了,婉转地劝。

  “赞善正调伏”,有功德的人,要赞叹他。

  “正调伏”,有过失的,要如法地调伏,不是乱调伏。

  那么最后,“现神通喜怖”,显神通使他欢喜,或者使他恐怖,不做坏事。使他欢喜么,使他精进了。他用功了一段时间,这个恐怕我们修行的人都有感觉。你假使修一个法,假使修加行,他如果真正精进的,如法地修的话,就会梦中,或者是修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就会看到一些东西,那个很稀奇的东西,或者光等等。那就是佛现的神通,使你欢喜,这个法好好修,修了有效,就是说。那么,恐怖,就是像那个国王一样,他做了比丘怎么还去打仗呢?所以说,显一个梦——噩梦给他看看,使你恐怖,就不要回去了,等等。

  “皆从静虑生”,等等这些,都是从静虑产生的,不是我们一般的,就是照现在这个现实去做了。

  定的功德产生这些饶益有情的功能,“别世间粗卤”,跟我们世间上粗粗糙糙地、马马虎虎地、不仔细地那么去做,那大不一样。我们现在受了菩萨戒,这个十二条还是要做,那就是世间的粗卤了,做得很粗,也是很不仔细的。那么,静虑里边出来的,那当然是功德圆满的,又做得很周详的。

  静虑波罗蜜多,这个《广论》也不过这么多,那么,就不参考其他的了。

  

  乙六 般若波罗蜜

  那么,般若波罗蜜多,上师就是他自己的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讲了一些般若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讲一下。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先说它的自性。

  

  慧之自性(《菩提道次第广论》)

  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如《菩萨地》云:“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37

  “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这是《广论》的话。于所观的事情,就是你观的境,这个你观的境能够善抉择法。能够抉择,这个坏的,要舍;那个好的,要取,能够抉择。那么,这个抉择法是不是限于我们的佛教呢?在《广论》里边说,般若波罗蜜多的慧要通达五明的。那么,就是这个五明里边都要能够善于抉择,善巧。那就是慧的自性。那么,它什么时候圆满呢?根据《俱舍》,也是在金刚喻定,就是成佛之前的这一刹那,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跟静虑波罗蜜多同时在这个时候圆满。那么这里,上师他特别地发挥了般若的一些内涵,根据我们汉地有的《智度论》这一些来发挥的。

  

  丙一 三种般若(名相)

  般若,他说分三种。

  

  丁一 文字——即是名句文身

  一种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经书之类的,《般若经》。

  

  丁二 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参看《智论·百波罗蜜品》、《华严·梵行品》及《三论》等)

  二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观的时候,上师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在观照,还没有证。

  

  丁三 实相——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详解在《中观论》)

  第三,实相,证到了,“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中观论》的第一个,开头的一个偈。这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戏论。世间上,都逃不出这个八个范围,总是说一切法要么是生的,要么是灭的,要么是断的,要么是常的,要么是一的,要么是异的,要么来,要么去。来去是运动,断常是时间,一异是空间,生灭,它的现象,一个东西生成的现象。这些,就把包括一切世间上的万物的动态都包进去了。把这个否定掉,那一切世间的那些执着相,全部否定了。所以,《中观论》里边一开头,就要把这个八个东西否定。这八个否定了所现出来的,就是中观实相。一切法能够看到它既不生也不灭,也不断也不常,也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照我们一想,这个东西好了,把世间上的东西都否定掉了,那自己脑筋里就没有东西了。但这个时候,把这些乌云扫掉之后,现出来的就是晴空了,那就是说,空性的真理就这么现出来了。所以,真正的空性,实相的般若要现出来呢,一定要把这些我们说平时执着的概念全部扫干净,那才能得到。

  

  颂 文字名句文 能诠之俗境 观照摄于行 诸智之能作

  实相谓真境 亲证或疏缘

  下边是一个总结,总的偈颂。

  “文字名句文,能诠之俗境。”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它的体就是名句文身。它有什么作用?“能诠之俗境”,把一切道理,在世俗的境界里边,世俗谛里边,把一些佛的道理能告诉我们。“能诠”,告诉我们它的意思。

  那么,观照般若,就是行。“观照摄于行”,一个是境,一个是行,一个是果。观照是摄那些修行的,观。“诸智之能作”,那就是说智慧的能够观照,观智慧的作用。那么,观照一般是空性智,观一切法空的道理。

  “实相谓真境”,实相般若,就是我们真实所观的境。“亲证或疏缘”,或者是亲证,真正证到这个实相般若,就是证了空性。或者是疏缘,就是说虽然没有证到,能通达,能够了达这个空性的道理。那么,这是境。如果亲证的时候,真智真如的时候呢,那谈不上能观的智,所观的境,都谈不上了,那个没有能所了。真正亲证般若的,实相般若的时候,能跟所两个是泯合了,不分了。所以说,在亲证般若的时候,既没有能证的智,也没有所观的境。疏缘的时候有,这个智慧缘那个实相的境。我们假使能够研究这个《中观论》,就是疏缘。能不能缘到如法地,不错误地缘,那就看你了。你一样在看一本书,如果你搞错了,虽然缘,缘错了,并不是真的实相般若,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个东西。那么,就是要如法地缘了。那么,亲证,当然是真智缘真如了,两个就泯合了,不分能所了。

  这是介绍我们三种般若。这也是说,我们要学证到空性、实相般若,离不开文字。就是要多闻,多闻之后,文字般若有了之后,才能去观照,才能去修行。没有文字般若,你怎么修行呢?盲修瞎练了。那么,有了观照般若,才能够证了,实相般若要证到。所以,这三个东西是前后是一个体系的,不能缺支。你缺了前面的,就得不到后头的。所以,我们有的人他就是出了家之后,就是第一个想闭关,要坐禅。怎么坐呢?两个腿一盘起来,眼睛收拢来,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他以为这样子就会开悟,开了悟,就什么都懂了,好象很便宜。那么,我们看看,能不能开悟?你文字般若没有,就不能观照;观照般若没有,就不…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