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98

  ..续本文上一页进,向敌人那里去了。去了之后,看到敌人要有勇气,不要一看敌人来了,赶快就往后退,那就不行。那么,要有勇气,要冲上去。冲上去,打伤了,结果打伤了,看见血了害怕死了,赶快倒下去投降了,不行!你一点小伤不要轻易地害怕,还要拼。你小伤不拼的话,你看将来敌人杀你,追过去把你杀掉了,不是小伤,是大伤了。那么,打胜之后不要停下来,还要往前进,因为烦恼还没有消灭完。

  

  颂 以戒为坚甲 加行依次第 临敌勇不懈 虽伤亦无退

  精进复无间 贯诸波罗蜜 距果迟或速 凡圣所由分

  那么,这是精进,是一层一层地上去。“以戒为坚甲”,以戒作盔甲。加行,依了戒之后要修行,“加行依次第”,依了次第做,就是加行,按了次第,队伍把它开上前方。然后,“临敌勇不懈”,到了前方之后,看到敌人不要懈怠,不要害怕。“虽伤亦无退”,假使交锋之后,受点小伤,不要往后退。

  “精进复无间”,精进还不要停下来。一个战役胜利了,后头战役还多。“贯诸波罗蜜,距果迟或速,凡圣所由分。”这个精进是通五个波罗蜜的,从布施一直到禅定般若波罗蜜多,都需要精进。所以说,通前通后。你离开果——成佛的迟或者早,或者你是凡夫,或者圣者,他的界限的分法,都要看你精进有没有。有精进的凡夫就马上超入圣人,有精进的三大阿僧祗劫不要,可以说即身成佛。那就是精进是很重要的因素。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讲

  (缺)忍辱的时候,我们说忍辱有三种:耐他怨害的忍,安受自身所生的一些苦的忍,跟善安住(得法忍)。这三种,他们是有三种,就是他的障碍,第一个是人家冤家害你的时候,起瞋恨心。第二种,自己受苦的时候,有害怕的心,同时也有瞋恨心,有怯弱的心。第三种,对法不能解,就是对法没有乐欲。那么,忍波罗蜜多如何圆满?把它的对治的品,就是瞋恚心,怯弱的心,对法没有乐欲的心,把它对治掉。全部对治完了,这个忍波罗蜜就圆满。

  那么,精进波罗蜜多,他的障碍是什么?他的障碍一个是懈怠。还有一个是怯弱,做菩萨行害怕,不敢做。一个是懈怠,不愿意做。那么这两个把它对治掉。

  (23A)静虑波罗蜜多在《广论》里边讲得很少,因为后边讲止观章的时候要广讲,所以这个地方略略地提一下。般若波罗蜜多一样,后面讲毗钵舍那要广讲,在六度里边也讲得很略。那我们就根据海公上师的,大部分也是《广论》摘下来的。

  

  乙五 静虑波罗蜜

  第一是静虑波罗蜜多,分三,“现法乐住静虑”,第二是这个“能引功德静虑”,第三呢“饶益有情静虑”。总的分三个。

  那么这个里边,静虑的自性,我们还是要讲一下。静虑的自性就是说于所缘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大家知道,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这是善的心一境性。就是说,于所缘的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这是静虑的自性。

  那么,静虑波罗蜜多什么时候圆满?《广论》里没有说,他说,后边广说,后边只说了个毗钵舍那的圆满。静虑波罗蜜多的圆满,我们根据《俱舍》说。 《俱舍》里边,静虑波罗蜜多跟般若波罗蜜多都在金刚喻定36的时候圆满,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个定,灭除最后一品烦恼的金刚喻定。这个时候,静虑波罗蜜多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圆满。这是根据《俱舍》的。

  那么,下边我们说静虑波罗蜜多了,分大的三科。

  

  丙一 现法乐住静虑

  第一个,“现法乐住静虑”,什么叫“现法乐住”?在《广论》里边就是说,入了定之后,能够引生身心轻安的,这个定能够引发身跟心的轻安的。那么,这个就叫现法乐住的静虑。一般的说,初静虑叫离生喜乐,那么,这包括二静虑的定生喜乐跟三静虑的离喜妙乐都有轻安,都有喜乐。当然,三静虑是最细的,是乐,没有喜。那么,这都属于现法乐住,四禅以上是舍受,那就不叫现法乐住了。那么,下三个定都叫现法乐住,在这个定里边能够引发身和心的轻安的。

  那个轻安心所,我们在学《五蕴》、 《百法》的时候讲过了,有堪能性。那么,身轻安,就是有的人他修禅定,修到后来身体不见了,那就是身轻安的表现。身得了轻安之后,非常舒服,这个身的执着就没有了,没有之后,就像自己的身空掉一样。这不是得了空观,还没有毗钵舍那,这是定的一个轻安相。有的人认为他证了空性了,那不是那回事。得了定的轻安相,他身上非常舒服,就像身体不见一样的。这个有的有点善根的,他们在念诵的时候有这个感觉,或者修禅定的时候有些感觉,这些人也是不少。那么,这不是真的轻安。真的轻安,它起了之后,那就是要起就起了,一入定就来了。这是偶然,一般的是初学人偶然碰到一次,第二次去修,就不一定有了,这个也不要执着。

  现法乐住就是说, ,这个定能够引起身的轻安、心的轻安的这个静虑就叫现法乐住静虑。在这个静虑里边,现前、当下就是说能够安住在法乐里边叫现法乐住。

  

  丁一 远离分别、掉举、爱味,泯一切相

  那么,这个现法乐住的要求,里边,远离分别。一切“分别”心;“掉举”,东想西想的;“爱味”,是贪着这个味道。还有,“泯一切相”,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要。这些东西,都要远离,然后能得到轻安,得到这个现法乐住。如果你分别心大;掉举心重;对这个定,贪着它的禅味;或者,什么都不想,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一味地停在那里。这个都不能得到现法乐住,要得到现法乐住,把这些都要远离。

  

  丁二 能生轻安、寂静、不染

  那么,这个功能,它这个现法乐住静虑能生轻安,这个讲过了。“轻安”,身的轻安,心的轻安。身的轻安就是这个身体好象不见了,心的轻安,我们就是心有堪能性,离开了掉举昏沉,也不耽着那些外境。“寂静”——不要乱攀缘,静下来。“不染”———不起烦恼,这个就是现法乐住的静虑。

  

  颂 离分别掉举 爱味泯一切 生轻安寂静 于法不染着

  “离分别掉举,爱味泯一切”,这些要离掉,“分别”要离掉,“掉举”要离掉,“爱味”离掉,“泯一切”,什么都不想的这个也要离掉。这是说,在现法乐住静虑里边要避免这些事情,才能得到。那么,现法乐住有什么好处?“生轻安寂静,于法不染着。”能生轻安,能生寂静,对一切法不起烦恼心,不染着。

  

  丙二 能引功德静虑

  第二个,“能引功德静虑”。这个静虑,能够引生各式各样的功德。什么功德?十力四无畏等等,乃至(??)很高了。所以说,静虑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要在金刚喻定,快成佛的时候,才圆满。因为它要引生佛的十力、四无畏等等功德,当然一定要在高位置才能圆满。那么,这个静虑,能够产生那个最高的,佛的那些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十八不共——佛的不共法,这些能够引生的。一切功德从定而起,当然,还要观。但是观要没有定的基础,这个观的力量就不强,引生不了什么功德。一定要有这个定的功德才能够引发这些,神通那些,都才能够引出来。那么,最高的,就佛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是第二种。

  

  丙三 饶益有情静虑

  在静虑里边对众生做利益的事情。前两个是自利,最后一个,第三个是利他的功德了。这个饶益有情静虑做什么事情?就是我们说的,在这个菩萨戒里边,饶益有情戒里边的十一个事情,这里是十一个,我们的呢,这个海公上师集的十二个,这是开合的不同。一般是十一个。

  

  丁一 于诸众生有义利事,为作助伴

  有情他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给他助伴。这个我们在后头的菩萨戒颂我们讲过,这里略略地看一下。有情的事情,什么事情?他道路往来,有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帮忙;他话说不清楚的,帮他说;他有什么事情,教他怎么做,财物怎么保护;有乖离的,他们不要好的,或者是矛盾的,给他和好;有诤讼的,给他和起来,让冤家不要冤了;在一些福会的里边,帮助他成功。等等。这些,能够帮助人家。好的事情了,有义利的事情,助伴,帮助他搞成功。

  

  丁二 于有苦者,除苦

  有苦的,除苦。哪些苦?七个苦,有病的、残废的、缺支的、瞎子、聋子、或者远行疲劳的,或者还有心里边有五盖这一类的。这些心苦、身苦等等,身有四个苦,心有三个苦,这个,都能够是帮助他解除这个痛苦。那么,心苦就是说要得定,有五盖几个障把他障住了。八寻伺就是想他的国土、亲侣那些东西放不下。那么,只有想办法把它解除掉,可以得定。那么,身的苦,残废、缺支、远行疲劳等等。这些都能够帮助他除苦。那么,这个定得到之后,借定里边的力量就可以做得更高。我们去做,是做得很少,定里边就做得很多,可以圆满地成就,做完这些事情。

  

  丁三 于颠倒者,如理正说

  那些颠倒的,他自己看不清楚的,那有四个倒,“常乐我净”,这些。那么,你如理地把佛的正法告诉他。

  

  丁四 于有恩者,知恩报恩

  有恩的人,能够知道他的恩,也能报他的恩。

  

  丁五 于怖畏者,能作救护

  有所恐怖的,能够救他。我们现在看到人家受怖畏,心里想救,但是救不了,没有能力。得了这个禅定之后,决定能救护。

  

  丁六 于丧失者,能解愁忧

  假使他丧失财富,或者家里丧失父母,或者父母丧失孩子,那个都是苦事情,能够使他解除他的愁忧。

  

  丁七 于有匮乏者,施与资财

  “于有匮乏者,施与资财。”他有所缺乏的,假使少钱的,给他钱,少东西的,给他东西。

  

  丁八 于诸大众,善能匡御

  统理大众。就是说以财法二施统领大众。但是丛林里边就有这个四个料简:有财没有法的,这些庙,暂时住一下;有法没有财的,那么咬了牙巴住一下,要为法,咬了牙巴住…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