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98

  ..續本文上一頁進,向敵人那裏去了。去了之後,看到敵人要有勇氣,不要一看敵人來了,趕快就往後退,那就不行。那麼,要有勇氣,要沖上去。沖上去,打傷了,結果打傷了,看見血了害怕死了,趕快倒下去投降了,不行!你一點小傷不要輕易地害怕,還要拼。你小傷不拼的話,你看將來敵人殺你,追過去把你殺掉了,不是小傷,是大傷了。那麼,打勝之後不要停下來,還要往前進,因爲煩惱還沒有消滅完。

  

  頌 以戒爲堅甲 加行依次第 臨敵勇不懈 雖傷亦無退

  精進複無間 貫諸波羅蜜 距果遲或速 凡聖所由分

  那麼,這是精進,是一層一層地上去。“以戒爲堅甲”,以戒作盔甲。加行,依了戒之後要修行,“加行依次第”,依了次第做,就是加行,按了次第,隊伍把它開上前方。然後,“臨敵勇不懈”,到了前方之後,看到敵人不要懈怠,不要害怕。“雖傷亦無退”,假使交鋒之後,受點小傷,不要往後退。

  “精進複無間”,精進還不要停下來。一個戰役勝利了,後頭戰役還多。“貫諸波羅蜜,距果遲或速,凡聖所由分。”這個精進是通五個波羅蜜的,從布施一直到禅定般若波羅蜜多,都需要精進。所以說,通前通後。你離開果——成佛的遲或者早,或者你是凡夫,或者聖者,他的界限的分法,都要看你精進有沒有。有精進的凡夫就馬上超入聖人,有精進的叁大阿僧祗劫不要,可以說即身成佛。那就是精進是很重要的因素。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二十講

  (缺)忍辱的時候,我們說忍辱有叁種:耐他怨害的忍,安受自身所生的一些苦的忍,跟善安住(得法忍)。這叁種,他們是有叁種,就是他的障礙,第一個是人家冤家害你的時候,起瞋恨心。第二種,自己受苦的時候,有害怕的心,同時也有瞋恨心,有怯弱的心。第叁種,對法不能解,就是對法沒有樂欲。那麼,忍波羅蜜多如何圓滿?把它的對治的品,就是瞋恚心,怯弱的心,對法沒有樂欲的心,把它對治掉。全部對治完了,這個忍波羅蜜就圓滿。

  那麼,精進波羅蜜多,他的障礙是什麼?他的障礙一個是懈怠。還有一個是怯弱,做菩薩行害怕,不敢做。一個是懈怠,不願意做。那麼這兩個把它對治掉。

  (23A)靜慮波羅蜜多在《廣論》裏邊講得很少,因爲後邊講止觀章的時候要廣講,所以這個地方略略地提一下。般若波羅蜜多一樣,後面講毗缽舍那要廣講,在六度裏邊也講得很略。那我們就根據海公上師的,大部分也是《廣論》摘下來的。

  

  乙五 靜慮波羅蜜

  第一是靜慮波羅蜜多,分叁,“現法樂住靜慮”,第二是這個“能引功德靜慮”,第叁呢“饒益有情靜慮”。總的分叁個。

  那麼這個裏邊,靜慮的自性,我們還是要講一下。靜慮的自性就是說于所緣境心不散亂,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大家知道,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這是善的心一境性。就是說,于所緣的境心不散亂,善的心一境性。這是靜慮的自性。

  那麼,靜慮波羅蜜多什麼時候圓滿?《廣論》裏沒有說,他說,後邊廣說,後邊只說了個毗缽舍那的圓滿。靜慮波羅蜜多的圓滿,我們根據《俱舍》說。 《俱舍》裏邊,靜慮波羅蜜多跟般若波羅蜜多都在金剛喻定36的時候圓滿,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個定,滅除最後一品煩惱的金剛喻定。這個時候,靜慮波羅蜜多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也圓滿。這是根據《俱舍》的。

  那麼,下邊我們說靜慮波羅蜜多了,分大的叁科。

  

  丙一 現法樂住靜慮

  第一個,“現法樂住靜慮”,什麼叫“現法樂住”?在《廣論》裏邊就是說,入了定之後,能夠引生身心輕安的,這個定能夠引發身跟心的輕安的。那麼,這個就叫現法樂住的靜慮。一般的說,初靜慮叫離生喜樂,那麼,這包括二靜慮的定生喜樂跟叁靜慮的離喜妙樂都有輕安,都有喜樂。當然,叁靜慮是最細的,是樂,沒有喜。那麼,這都屬于現法樂住,四禅以上是舍受,那就不叫現法樂住了。那麼,下叁個定都叫現法樂住,在這個定裏邊能夠引發身和心的輕安的。

  那個輕安心所,我們在學《五蘊》、 《百法》的時候講過了,有堪能性。那麼,身輕安,就是有的人他修禅定,修到後來身體不見了,那就是身輕安的表現。身得了輕安之後,非常舒服,這個身的執著就沒有了,沒有之後,就像自己的身空掉一樣。這不是得了空觀,還沒有毗缽舍那,這是定的一個輕安相。有的人認爲他證了空性了,那不是那回事。得了定的輕安相,他身上非常舒服,就像身體不見一樣的。這個有的有點善根的,他們在念誦的時候有這個感覺,或者修禅定的時候有些感覺,這些人也是不少。那麼,這不是真的輕安。真的輕安,它起了之後,那就是要起就起了,一入定就來了。這是偶然,一般的是初學人偶然碰到一次,第二次去修,就不一定有了,這個也不要執著。

  現法樂住就是說, ,這個定能夠引起身的輕安、心的輕安的這個靜慮就叫現法樂住靜慮。在這個靜慮裏邊,現前、當下就是說能夠安住在法樂裏邊叫現法樂住。

  

  丁一 遠離分別、掉舉、愛味,泯一切相

  那麼,這個現法樂住的要求,裏邊,遠離分別。一切“分別”心;“掉舉”,東想西想的;“愛味”,是貪著這個味道。還有,“泯一切相”,就是說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要。這些東西,都要遠離,然後能得到輕安,得到這個現法樂住。如果你分別心大;掉舉心重;對這個定,貪著它的禅味;或者,什麼都不想,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一味地停在那裏。這個都不能得到現法樂住,要得到現法樂住,把這些都要遠離。

  

  丁二 能生輕安、寂靜、不染

  那麼,這個功能,它這個現法樂住靜慮能生輕安,這個講過了。“輕安”,身的輕安,心的輕安。身的輕安就是這個身體好象不見了,心的輕安,我們就是心有堪能性,離開了掉舉昏沈,也不耽著那些外境。“寂靜”——不要亂攀緣,靜下來。“不染”———不起煩惱,這個就是現法樂住的靜慮。

  

  頌 離分別掉舉 愛味泯一切 生輕安寂靜 于法不染著

  “離分別掉舉,愛味泯一切”,這些要離掉,“分別”要離掉,“掉舉”要離掉,“愛味”離掉,“泯一切”,什麼都不想的這個也要離掉。這是說,在現法樂住靜慮裏邊要避免這些事情,才能得到。那麼,現法樂住有什麼好處?“生輕安寂靜,于法不染著。”能生輕安,能生寂靜,對一切法不起煩惱心,不染著。

  

  丙二 能引功德靜慮

  第二個,“能引功德靜慮”。這個靜慮,能夠引生各式各樣的功德。什麼功德?十力四無畏等等,乃至(??)很高了。所以說,靜慮波羅蜜多要圓滿的話,要在金剛喻定,快成佛的時候,才圓滿。因爲它要引生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等功德,當然一定要在高位置才能圓滿。那麼,這個靜慮,能夠産生那個最高的,佛的那些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十八不共——佛的不共法,這些能夠引生的。一切功德從定而起,當然,還要觀。但是觀要沒有定的基礎,這個觀的力量就不強,引生不了什麼功德。一定要有這個定的功德才能夠引發這些,神通那些,都才能夠引出來。那麼,最高的,就佛的功德,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這是第二種。

  

  丙叁 饒益有情靜慮

  在靜慮裏邊對衆生做利益的事情。前兩個是自利,最後一個,第叁個是利他的功德了。這個饒益有情靜慮做什麼事情?就是我們說的,在這個菩薩戒裏邊,饒益有情戒裏邊的十一個事情,這裏是十一個,我們的呢,這個海公上師集的十二個,這是開合的不同。一般是十一個。

  

  丁一 于諸衆生有義利事,爲作助伴

  有情他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給他助伴。這個我們在後頭的菩薩戒頌我們講過,這裏略略地看一下。有情的事情,什麼事情?他道路往來,有能夠辦得到的事情幫忙;他話說不清楚的,幫他說;他有什麼事情,教他怎麼做,財物怎麼保護;有乖離的,他們不要好的,或者是矛盾的,給他和好;有诤訟的,給他和起來,讓冤家不要冤了;在一些福會的裏邊,幫助他成功。等等。這些,能夠幫助人家。好的事情了,有義利的事情,助伴,幫助他搞成功。

  

  丁二 于有苦者,除苦

  有苦的,除苦。哪些苦?七個苦,有病的、殘廢的、缺支的、瞎子、聾子、或者遠行疲勞的,或者還有心裏邊有五蓋這一類的。這些心苦、身苦等等,身有四個苦,心有叁個苦,這個,都能夠是幫助他解除這個痛苦。那麼,心苦就是說要得定,有五蓋幾個障把他障住了。八尋伺就是想他的國土、親侶那些東西放不下。那麼,只有想辦法把它解除掉,可以得定。那麼,身的苦,殘廢、缺支、遠行疲勞等等。這些都能夠幫助他除苦。那麼,這個定得到之後,借定裏邊的力量就可以做得更高。我們去做,是做得很少,定裏邊就做得很多,可以圓滿地成就,做完這些事情。

  

  丁叁 于顛倒者,如理正說

  那些顛倒的,他自己看不清楚的,那有四個倒,“常樂我淨”,這些。那麼,你如理地把佛的正法告訴他。

  

  丁四 于有恩者,知恩報恩

  有恩的人,能夠知道他的恩,也能報他的恩。

  

  丁五 于怖畏者,能作救護

  有所恐怖的,能夠救他。我們現在看到人家受怖畏,心裏想救,但是救不了,沒有能力。得了這個禅定之後,決定能救護。

  

  丁六 于喪失者,能解愁憂

  假使他喪失財富,或者家裏喪失父母,或者父母喪失孩子,那個都是苦事情,能夠使他解除他的愁憂。

  

  丁七 于有匮乏者,施與資財

  “于有匮乏者,施與資財。”他有所缺乏的,假使少錢的,給他錢,少東西的,給他東西。

  

  丁八 于諸大衆,善能匡禦

  統理大衆。就是說以財法二施統領大衆。但是叢林裏邊就有這個四個料簡:有財沒有法的,這些廟,暫時住一下;有法沒有財的,那麼咬了牙巴住一下,要爲法,咬了牙巴住…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