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99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假使既沒有財,又沒有法的,就趕快走,你財也沒有,吃也吃不飽,生活也沒有,法也沒有,那呆了幹啥?趕快走;那麼,有財有法的呢,打也不走。這是過去叢林的話。那麼,現在人,卻是做不到了。那麼,這個四料簡,過去叢林的禅和子都知道這些事情。

  

  丁九 于諸有情,善隨心轉

  那麼,跟人家做事情,共事的時候,不要跟人家反起幹,要隨順人家。要即使他有點錯誤,要婉轉地谏他,不要跟他頂起來搞。

  

  丁十 于實有德,贊美令喜

  真正有功德的人,要贊歎他,使他高興。這個什麼意思呢?你贊歎他,他以後再多做一些好事情。你如果是不贊歎他的話,有些人,他修行好的倒無所謂了,修行差的,他說:“哎呀,我做了那麼多好事,還要罵我一頓,或者看了好象沒有事一樣。”幹脆不幹了。這個就把人家的好心退掉了。所以說,有實功德的人,要贊歎他,使他高興,就是以後再做下去。

  

  丁十一 于有過者,能正調伏

  有過失的如法地調伏。輕的要呵斥,重的要治罰,再重的,驅擯,就是遷單。那麼,我們常住裏邊同樣,能夠改過的人,呵斥一下,或者是警告一下。治罰,過去叢林有,跪香、打香板,這些我們現在是不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一下。那麼,驅擯,就是最後一著了,實在調伏不好了,不聽話了,那麼,只好請你另外參學去了,這裏是不合適了。這些,自己要心裏有數。對常住的規矩,如果你真正受不了的話,那麼你換個地方也可以。你要在這裏住,規矩要守的。

  

  丁十二 爲現神通,喜怖引攝

  在菩薩戒就有這一條,假使他這個人需要有神通攝化他的,或者是令他歡喜,或者使他恐怖,那麼就要顯神通。我們別解脫戒裏邊不准顯神通,菩薩戒裏邊,你不顯神通又犯戒。那麼,就是說適當的時候,不是亂現了,即使要現,也就是我們以前講的,不令對方知道。喇嘛就打卦,或者是什麼。他實際上他看到你有什麼事,他就裝了打卦,給你打一卦。打下來,“哦,你將來有什麼事,趕快怎麼怎麼避免。”就是隱沒他的神通。但是,爲了救護他,還是不能說不用。

  這裏就是說饒益有情的靜慮。在這個靜慮裏邊能夠做這十一種饒益有情的事情,那就是說比我們沒有得到這個定的人做得是圓滿。在菩薩戒裏邊,我們每天誦,饒益有情十二個戒。

  

  頌 作助伴除苦 于迷正開解 有恩知報恩 恐畏者救護

  善解他憂愁 施匮乏匡禦 于一切有情 常善心隨轉

  贊善正調伏 現神通喜怖 皆從靜慮生 別世間粗鹵

  “作助伴除苦,于迷正開解。”那就是第一條嘛,有益的事情,給他助伴。第二條,除七個苦。第叁個,顛倒的,就是有迷的,那麼如法地給他正說。

  “有恩知報恩”,知恩報恩。“恐畏者救護”,恐懼的,能救護他。

  “善解他憂愁”,他心裏有什麼,喪失財産,或者家裏有人死亡,能夠解他的愁憂。“施匮乏匡禦”,有匮乏的,他窮的,沒有物資的,就幫助他,布施他。匡禦,就是調理大衆了,以財以法調理大衆。

  “于一切有情,常善心隨轉。”對一切有情,不要跟他頂起幹。要善的、好的心去隨順他轉。就是說不要跟他違背地幹,不要頂起幹。即使他錯了,婉轉地勸。

  “贊善正調伏”,有功德的人,要贊歎他。

  “正調伏”,有過失的,要如法地調伏,不是亂調伏。

  那麼最後,“現神通喜怖”,顯神通使他歡喜,或者使他恐怖,不做壞事。使他歡喜麼,使他精進了。他用功了一段時間,這個恐怕我們修行的人都有感覺。你假使修一個法,假使修加行,他如果真正精進的,如法地修的話,就會夢中,或者是修的時候糊裏糊塗的就會看到一些東西,那個很稀奇的東西,或者光等等。那就是佛現的神通,使你歡喜,這個法好好修,修了有效,就是說。那麼,恐怖,就是像那個國王一樣,他做了比丘怎麼還去打仗呢?所以說,顯一個夢——噩夢給他看看,使你恐怖,就不要回去了,等等。

  “皆從靜慮生”,等等這些,都是從靜慮産生的,不是我們一般的,就是照現在這個現實去做了。

  定的功德産生這些饒益有情的功能,“別世間粗鹵”,跟我們世間上粗粗糙糙地、馬馬虎虎地、不仔細地那麼去做,那大不一樣。我們現在受了菩薩戒,這個十二條還是要做,那就是世間的粗鹵了,做得很粗,也是很不仔細的。那麼,靜慮裏邊出來的,那當然是功德圓滿的,又做得很周詳的。

  靜慮波羅蜜多,這個《廣論》也不過這麼多,那麼,就不參考其他的了。

  

  乙六 般若波羅蜜

  那麼,般若波羅蜜多,上師就是他自己的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講了一些般若的事情。那麼,我們就根據這個講一下。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先說它的自性。

  

  慧之自性(《菩提道次第廣論》)

  慧謂于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如《菩薩地》雲:“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叁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37

  “于所觀事能揀擇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這是《廣論》的話。于所觀的事情,就是你觀的境,這個你觀的境能夠善抉擇法。能夠抉擇,這個壞的,要舍;那個好的,要取,能夠抉擇。那麼,這個抉擇法是不是限于我們的佛教呢?在《廣論》裏邊說,般若波羅蜜多的慧要通達五明的。那麼,就是這個五明裏邊都要能夠善于抉擇,善巧。那就是慧的自性。那麼,它什麼時候圓滿呢?根據《俱舍》,也是在金剛喻定,就是成佛之前的這一刹那,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跟靜慮波羅蜜多同時在這個時候圓滿。那麼這裏,上師他特別地發揮了般若的一些內涵,根據我們漢地有的《智度論》這一些來發揮的。

  

  丙一 叁種般若(名相)

  般若,他說分叁種。

  

  丁一 文字——即是名句文身

  一種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經書之類的,《般若經》。

  

  丁二 觀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參看《智論·百波羅蜜品》、《華嚴·梵行品》及《叁論》等)

  二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修觀的時候,上師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在觀照,還沒有證。

  

  丁叁 實相——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詳解在《中觀論》)

  第叁,實相,證到了,“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是《中觀論》的第一個,開頭的一個偈。這就是說,世間上的一切戲論。世間上,都逃不出這個八個範圍,總是說一切法要麼是生的,要麼是滅的,要麼是斷的,要麼是常的,要麼是一的,要麼是異的,要麼來,要麼去。來去是運動,斷常是時間,一異是空間,生滅,它的現象,一個東西生成的現象。這些,就把包括一切世間上的萬物的動態都包進去了。把這個否定掉,那一切世間的那些執著相,全部否定了。所以,《中觀論》裏邊一開頭,就要把這個八個東西否定。這八個否定了所現出來的,就是中觀實相。一切法能夠看到它既不生也不滅,也不斷也不常,也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照我們一想,這個東西好了,把世間上的東西都否定掉了,那自己腦筋裏就沒有東西了。但這個時候,把這些烏雲掃掉之後,現出來的就是晴空了,那就是說,空性的真理就這麼現出來了。所以,真正的空性,實相的般若要現出來呢,一定要把這些我們說平時執著的概念全部掃幹淨,那才能得到。

  

  頌 文字名句文 能诠之俗境 觀照攝于行 諸智之能作

  實相謂真境 親證或疏緣

  下邊是一個總結,總的偈頌。

  “文字名句文,能诠之俗境。”文字般若是什麼呢?它的體就是名句文身。它有什麼作用?“能诠之俗境”,把一切道理,在世俗的境界裏邊,世俗谛裏邊,把一些佛的道理能告訴我們。“能诠”,告訴我們它的意思。

  那麼,觀照般若,就是行。“觀照攝于行”,一個是境,一個是行,一個是果。觀照是攝那些修行的,觀。“諸智之能作”,那就是說智慧的能夠觀照,觀智慧的作用。那麼,觀照一般是空性智,觀一切法空的道理。

  “實相謂真境”,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真實所觀的境。“親證或疏緣”,或者是親證,真正證到這個實相般若,就是證了空性。或者是疏緣,就是說雖然沒有證到,能通達,能夠了達這個空性的道理。那麼,這是境。如果親證的時候,真智真如的時候呢,那談不上能觀的智,所觀的境,都談不上了,那個沒有能所了。真正親證般若的,實相般若的時候,能跟所兩個是泯合了,不分了。所以說,在親證般若的時候,既沒有能證的智,也沒有所觀的境。疏緣的時候有,這個智慧緣那個實相的境。我們假使能夠研究這個《中觀論》,就是疏緣。能不能緣到如法地,不錯誤地緣,那就看你了。你一樣在看一本書,如果你搞錯了,雖然緣,緣錯了,並不是真的實相般若,不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東西。那麼,就是要如法地緣了。那麼,親證,當然是真智緣真如了,兩個就泯合了,不分能所了。

  這是介紹我們叁種般若。這也是說,我們要學證到空性、實相般若,離不開文字。就是要多聞,多聞之後,文字般若有了之後,才能去觀照,才能去修行。沒有文字般若,你怎麼修行呢?盲修瞎練了。那麼,有了觀照般若,才能夠證了,實相般若要證到。所以,這叁個東西是前後是一個體系的,不能缺支。你缺了前面的,就得不到後頭的。所以,我們有的人他就是出了家之後,就是第一個想閉關,要坐禅。怎麼坐呢?兩個腿一盤起來,眼睛收攏來,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他以爲這樣子就會開悟,開了悟,就什麼都懂了,好象很便宜。那麼,我們看看,能不能開悟?你文字般若沒有,就不能觀照;觀照般若沒有,就不…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