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0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菩薩是道種智,聲緣是一切智。但是佛是包括叁個智;菩薩道種智,也通一切智;而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沒有道種智,也沒有一切種智。那麼,這個叁個智加上四個加行,加上一個法身的果,就是《現觀》的結構,裏邊講八個法。

  如果再廣的分,又分七十個義,這個在《現觀》裏邊,第一個義是什麼,第二個義是什麼,等等都分了。那麼,以這樣子來解釋《大般若經》。從緣起的方面來說,就是境行果。境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然後經過修行了,最後證到果了。那麼,就是把整個的法都包在裏頭。這是廣的般若。

  那麼,深般若,就是“八不”。八個不就是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這個八個我們世間的概念,所謂思想範疇,全部打破,那才可以證到空性。“四無生”,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我們要這個論證一切法是沒有自性的,一般在經論上用這個四個東西來論證。一切法不自生,假使自生有什麼毛病?不他生,他生有什麼毛病?共生有什麼毛病?那麼,最後,無因生當然是不可能的,無緣無故生出來了。那如果世界是無因生的話,我們危險得很。你在這裏坐在那裏,無緣無故來個原子彈爆起來,那不是馬上就死掉了?哪有這麼的事情,世間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的。所以,無因生是絕對荒謬的。那麼,不自生,不他生好象是還能理解些。不共生,我們一般說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不是共生嗎?因緣和合而生是沒有自性的,這個共生卻是有自性的。這個共生有自性的,它的比喻就是說,一個瞎子看不到,那麼一萬個瞎子能不能看到?也看不到。所以說,自生他生是一個,既然不能生,那很多的自也好,很多的他也好,合攏來,一千一百個瞎子,你還是看不到,也不能生。那麼,從這些,都經過中觀的道理、嚴格的因明的邏輯來論證,一切法沒有自性。這個學中觀之後會廣講,現在是不能講得太多了,略略介紹一下。

  前面的“叁智、八法、七十義”,講的是廣般若,就是緣起的,講修行的。那麼,這個“八不、四無生、二種無我”,講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是最高的境界。二種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這個我們學過了。這些都是最高的證到的果的境界。那麼,廣般若呢,“境行果”都講了,因爲他是要講緣起了,我們既要有目標、遠的目標,也要有實際的行動,最後,達到我們的要求,就是證果。這個“境行果”全部講的。

  

  (4)理相

  頌 初發菩提心 至成佛究竟 諸道地因果 衆旨趣所因

  那麼,它的理相是什麼呢?就是說把他聯系起來了,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最究竟成佛。中間我們修行經過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經過十地,初地一直到十地。那麼,裏邊的各式各樣的因果,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因素,達到我們最高的旨趣,就是證到最高的甚深的般若。它的理相就如此,也是一個簡單的藍圖了,從初發心開始,經過五道十地,裏邊各式各樣的緣起的因果,然後到究竟成佛。這些都是達到最高旨趣的一個因素。

  

  (二)以何故學般若

  那麼,下邊,要講爲什麼要學般若?要學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現在一些學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學家,他們對禅宗特別感興趣。他們的感興趣,就是感到裏邊玄妙,並不是說要想證般若,要想離生死,要想度衆生,根本沒有這些意樂心在裏邊。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象道理比較深,好象是學了之後,說話裏邊可以壓倒人家,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好象是一個通禅的。以這個目的出發研究,那當然是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發心就不對頭。那麼,我們說,我們爲什麼要學般若,這個應當辨一下。那麼,這個分叁個根機,聲聞乘的,菩薩乘的,佛的。

  

  (1)聲緣

  頌 依色等無常 證得無我體 得聲緣解脫 永別世間苦

  聲聞乘的,“依色等無常”,這都是修行的,不是世間法的。這不管你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都是出離的。那麼,聲緣兩乘的,是二乘。“依色等無常,證得無我體,得聲緣解脫,永別世間苦。”你說不好麼,也好。雖然他們不廣度衆生,畢竟他自己可以離苦。

  “依色等無常”,“色”,是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等”,也就等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七十五法,一百個法,等等,或者是《瑜伽師地論》裏的六百種法。這些法,都是無常,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是苦空無常,有爲法都是這樣子的,有漏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

  那麼,要“證得無我體”,既然知道它無常的,那麼苦的,進一步就是空的、無我的,這是一個連貫性的。無常的絕對是空的,假使是實在的,它不會無常,不會變。既然刹那刹那變,自己沒有一個主宰,那就是沒有自性,一切依緣而決定自己的。那麼,緣聚了就現,緣散了就沒有,那麼沒有自性了。有自性的話,不要靠外緣的,它可以獨立存在。它既然一切要依賴人家的,它本身就沒有一個東西。所以,要從這個無常進入空無我,就會證到無我的體。那麼,這樣子證到的,得到聲聞緣覺的解脫這個果,就是證到涅槃了,聲緣的涅槃。

  “永別世間苦”,出叁界。世間上一切有漏之苦都可以超脫。這是二乘的發心,證到的果,也是小果,僅僅是自己本身離開這個世間苦。那麼我們說不好嗎?也好。我們本來要度一切衆生的,他自己度了,那怎麼不好呢?就是我們的要求了。

  

  (2)菩薩

  頌 依于一切乘 定出離成辦 有情攝非攝 能作道種智

  菩薩乘心就大了。“依于一切乘,定出離成辦,有情攝非攝,能作道種智。”那就是菩薩呢,他不是單度自己。度自己,只要是簡單的聲聞緣覺乘就可以自己了脫。他要度一切衆生,所以說,一切乘。一切根機的衆生都要度的話,一切乘都要了解。那就是大乘、二乘、顯的、密的都要知道。如果你有一個不知道,你這一類的機就度不了。

  我們總看到有些人,排斥他宗。認爲他的宗是最究竟,最好,一切衆生都要學他的宗派,其他宗派都不對,甚至于要消滅。尤其是對密法,看成是一個洪水猛獸,最好是消滅他。這個觀點是不符佛的本懷的。佛的本懷是要度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不可能跟你設想的一樣,只是一個法門能度完的。如果一個法門能度完的話,佛很簡單,不要說那麼多,四十九年的無數的法就不要說了,只要說一個簡單法門就可以了。那因爲佛要說那麼多法,就證明一切衆生根機是無量無邊,一個法門是度不完的,所以要很多的法門。那麼,你把佛的那麼多法門都消滅掉,只留下一個,是不是把佛的法都滅掉了呢?只留下一個。如果這個法再碰到什麼一個變動,也失掉了,那不是滅法嗎?這個滅法,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功勞是你的,你滅了那麼多,那麼最後一個人家一滅就滅掉了,整個的佛法就沒有了。

  (24A)所以說,我們的佛法不能排斥。人家是什麼根機,他學什麼法,我們不能弘揚的,感到慚愧。真正地要度衆生的話,一切法都要學會,都要能夠,各式各樣的根機都要度他。所以說,菩薩乘,是要一切乘,大的、小的、顯的、密的。大的裏邊,天臺、華嚴、唯識等等都要有,不能說這個唯識宗我不學的,輕易跑掉,這個好象是多余的事情。那麼,顯的、密的也一樣,不要排斥。密的不要看不起顯的,好象你們是小學生,我們是研究生,自吹自擂地擡高自己,這個是我慢貢高,也不對。顯的也不要說密教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

  那麼,“定出離成辦”。他發的心,他發的願,一定要出離叁界。“成辦”,度脫一切衆生事情要成功。那就是說,要度一切衆生出離叁界的苦,並不是自己出離苦就完了。

  “有情攝非攝,能作道種智。”有情“攝”,我能夠攝受的,“非攝”,暫時攝受不了的,我都要發願,要度他,成辦,將來都能夠成佛。“能作道種智”,那麼,他這樣子能做的,就是靠他的道種智,菩薩就是一切道都要學,道種智。那麼,“有情攝非攝”,那就是看能力了。我們說,我們在凡夫,他假使一個廟,他能攝持多少人,或者一個這個師父,帶幾個徒弟,這個還要裏邊攝不攝得住了。有的人還不聽,很多徒弟不聽師父話的,這個我碰了很多。那麼,就攝不住了,攝不住就是“非攝”。那麼,這個在菩薩地,初地菩薩能夠攝一百個世界,度一百個世界;二地,能一千個世界。那就是越是高,能力越大,攝受的就多一些。這個是學道種智能成辦這些事情。

  

  (3)佛

  頌 依諸法無生 盡空際有情 悲流恒無盡 證正等菩提

  佛乘是最高的。佛是,“依諸法無生,盡空際有情,悲流恒無盡,證正等菩提。”佛是最高的,一切法無生的道理徹底知道,這個智慧的功德圓滿。我們佛的功德,一般說“斷智悲”。“依諸法無生”這個是智德圓滿。“盡空際有情, 悲流恒無盡”,他的悲心要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沒有度完,他的願力是不停的,就像是流水一樣不斷地流下去的,“悲流恒無盡”。那麼,這是悲德圓滿。“證正等菩提”,要證正等菩提,我們《俱舍》一開始,“諸一切種諸冥滅”,煩惱習氣全部要把它滅完。那就是斷德圓滿。所以說,佛的功德,就是智德圓滿、悲德圓滿、斷德圓滿,最後,證到一切正等正覺。這是最高的菩薩道的究竟,就是佛乘,就是佛了。那麼,這是超過聲緣的。菩薩因位,佛是果位。

  那麼,在這裏說,既然要度一切衆生,我們就是,“所謂大乘”,這是海公上師的說法。所謂大乘,就是包括一切乘,不要說我是大乘,你是小乘,把大乘分了兩個,那麼你這個大就不大了。爲什麼?你還有一些乘你攝不進去,不在裏邊。所謂大者,就是一切能包容進去的叫做大,一切衆生的機都能度的叫大乘。那你如果“這一乘我不包的,你是聲緣乘、人天乘,排在外邊,我是大乘。”好了,你這個大就不大了。所以,這個大乘,一切衆…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