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01

  ..续本文上一页最简单的,鬼你看不看得到?狗看到哇哇叫了,你看到没有?一点看不到,你怎么说没有呢?所以说,不要把自己狭隘的这个智慧来观察一切,那就错误透顶了。

  

  

  

  入般若法门

  (一)何谓般若

  (1)名义

  颂 般若谓正知 远离颠倒类 般若者真见 不观梦幻实

  不住色生心 合集流注等 般若者纯净 我相尘垢离

  这是上师自己以他的经验编撰的。般若以三个字来概括,一个是正,一个是真,一个是净。那么,这里就是讲这个三个东西。

  那么,为什么藏地重视《般若经》呢?因为《般若经》,藏地是认为这样子,我们实际上也这么样子的,佛的四十九年说法,一切都是从佛的最高深的般若智慧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一切从般若流出,一切回归大般若。这个一切法都没有离开大般若的,那就是根据利根的,钝根的,自己来分深浅了,根据根机来分深浅。总的来说,是一味的,佛的法是一味,都是般若的味道。那就是《法华经》的,大雨下下来,草得到的是养一个草,小树得到的,养一个小树,大树得到的,养大树。就是各个根机不同,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根器不同呢,你得到的就不一样了,效果就不一样了。那么总的来说,都是从《般若经》流露出来的,从大般若流露出来的。一切还是回归大般若海,都是回归般若的。所以,般若是根本的东西。

  那么,什么叫般若?“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第一个解释是“正知”,真正的知道,就是离开颠倒的。颠倒,四颠倒,常乐我净。般若就是正知,离开颠倒的知,就是真正地知道,正确地知道了。这是正知。

  第二个,“般若者真见”,就是真的看到,真的一个见,并不是看到假的东西。假的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认为是真的,那就不是般若了。般若来一看,只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真的东西我们根本没看到,把虚妄的东西看到之后,把真的就盖掉了。所以说,真正的般若是真的见,真的见地,就把我们认为的所谓实在的东西,都能够看破,就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了。

  “不观梦幻实”,不要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东西执着是实在的。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见到山河大地,也见到人,也有恐怖的境界,也有欢喜的境界。在梦中你哪知道是假的,都以为是实在的。第六意识的影子我们尚且看不破,在梦里边。那么,第八阿赖耶识这么复杂的一个识所现的山河大地根尘世界,你怎么看得破呢?除非你好好地学佛,把佛的无漏种子进去,由闻慧到思慧,然后到修慧转成无漏慧,这个般若自性出来之后,才能看到这是假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的话,尽管你书上说假的假的,你看那东西好吃的,还是好吃,要多吃,看那东西好看的还是要看。总是对五欲还放不了。如果真的知道是假的,这有什么好?就不要了。正因为不知道,这个烦恼是不容易断掉。

  既然是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那就“不住色生心”了,对色声相味触出现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它去生起烦恼的心,就不会了。

  那么,“合集流注等”,也不会把那些虚幻的现象看成是真实的。“合集”就是一合相,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分的。我们的看法,就是本来如此,就是一块的,不是各式各样的缘合起来的。那么,我们就是说用化学来说,每一个元素都是由很多的分子、电子合拢来的,没有一个整的东西。但是我们看来就是整的,合集相。“流注”相,这个合集是空间,本来是各个分散的,我们看起来就是一块的。那么“流注”时间上看,本来是相似相续,就是灯焰一样的,刹那刹那都在生灭的,你看了好象不动的。一个人从小到老虽然有点变化,你总看他是这么一个人,没有动,哪有说刹那生灭呢?这个思想不会有的。那么,山河大地也是,你从小的时候看是这个样子,到老的时候看还是那个样子,以为它没有动,就是一块。不知道它的生灭,刹那生灭流注。就像一条河流一样,不断地在换新的,根本没有坚住不动的东西。那么,这些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幻觉,在空间上看到合集相,时间上看到流注相,都认为是实在的。那么,以般若的真见来看,在这个地方都不会执着,知道一切都是缘起假合,没有自性。

  那么,再一个,“般若者纯净”,是纯粹的干净的,这个“纯”,我们说过了,在十二缘起里边,什么叫“纯”呢?没有我的,都是五蕴,纯粹的没有我。那么,这里的纯,就是这个意思。“我相尘垢离”,一切我相,就是我执,没有的。那么,一切烦恼当然也没有。一切烦恼从我而生,为了我欢喜的就要,顺我的就要,不顺我的就不要,排斥,甚至于要消灭。这些烦恼的起因都由我执上开始的,我执大魔根本的。那么,我执既然是干净了,没有了,看破了,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是人我空,法我也空,那么,一切烦恼本性是空,当然不会起了。

  般若我们总结一下。般若它的含义,从三个方面说。一个是正的,就是正确的,不颠倒的。那些我们世间上的一些颠倒见,最标准的就是常乐我净了:不净的说是净;无常的说是常;本来是苦的,一定说是乐;没有自在的,一定说我有自在。这个颠倒见,在般若的眼光里看,根本就没有。那么,还有一个,是坏的东西,假的,不会当它是真的,真见。真正的宇宙的现象看到了,那我们所看到的虚幻的那些梦幻泡影的东西不会当作实在的。那么,合集流注相也不会当它是时间上是不变的,空间上是一个整个的结合体的,那些概念也不会产生了。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些虚幻的那些概念都除掉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就是真如了。你要告诉人家,要通过言说,要通过思想来说的话,又是隔了一层了。所以,这个,真的东西就是亲证的。

  般若的第三个内涵,般若智慧是不带我执的,不带烦恼的,干净的。纯净,不但是干净,纯粹的干净,一点点的渣滓都没有。那么,这个名义,就是说般若的内涵,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真正的,一个是纯净的。正、真、净这三个要素。这是名义。

  

  (2)体性

  颂 体有真及俗 真体离言思 亲证或疏缘 俗体谓经论

  大经卷六百 论庄严中观 余复无量种 各各名句文

  那么,它的体性。“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亲证或疏缘。”这是说他讲般若的体了,有真的,有世俗的。真的就是说胜义谛的,是无分别智;世俗的,就是后得智,差别智。那么,这两个来说,“真体嘛离言思”,真正的般若的体,就是无分别智,是超言说事相的。那就是那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那个东西,就是自己亲证。只能亲证,不可以落于言说思惟的。那么,“亲证或疏缘”,真正证到——亲证;但是没有证到,只理解了,疏缘,隔一层地缘到,也可以。根据佛的这个教授教诫,能够如法地去理解,得到一定了解的,那就是疏缘。没有亲证,但是基本上这个道理通了。我们的教下的大开圆解就是这个,并没有亲自证到,但是道理是会通了。

  “俗体谓经论,大经卷六百,论庄严中观,余复无量种,各各名句文。”那么,俗谛的般若,那就是说文字般若了,那就是所有的佛的经、论都在里边。最大部头的,就是《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那么,它的论,有——“庄严”,就是《现观庄严论》,讲般若的。 《中观》,是讲深般若的,《现观》是讲广般若的。那么,这两部是专门解释《大般若经》的。其余的还有无量无边,都没有离开大般若。前面说的,一切佛四十九年说的这个一代时教都是从《大般若经》流露出来的,最后又回归大般若海的。所以说,这个都是属于大般若的,“各各名句文”,都是般若经等流下来的东西,也就是属于般若的智慧了。那么就是真谛的跟俗的两种体性。

  

  (3)义相

  颂 三智或八法 广七十义等 八不四无生 二种无我等

  那么,我们有一个表,今天写了一个表,就是《大般若经》的《现观庄严论》的整个一部论的体系,下边要说了。“义相”,它的法相。“三智或八法,广七十义等”,这是讲广般若。“八不四无生, 二种无我等”,是讲深般若。深般若我们在这个《五蕴》、《百法》的时候讲过,两种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略略地讲一下。那么,广般若的这个内涵,还没有介绍过,这么就画一个表给大家看。

  “三智”,就是广般若或者说三个智,或者是说八个法,再广呢,七十义。这都是《现观》的内涵,《现观》是讲广般若的,这个我们再强调一下。整个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用多少颂我忘掉了,用不多的颂,把整个的《般若经》都摄完了。而且还可以对照,跟原文《小品般若》都有对照的。以前我们学的时候,都有对好的那个注解,这一段讲的是《小品》哪一段,这一段讲的是哪一段。最略地说,三个智,就是我们表上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境,一个境,也把佛法都讲完了。

  那么,假使广一点,八个法。八个法就是境行果三个东西,境,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行,四个加行,这个四加行不是我们入密的四个加行,也不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加行,又是另外四个加行。加行多得很,这里是《现观》的四个加行。圆加行是总的来说;顶加行,初地到十地的;边际加行,就是加行里的内涵,里边有六度,六念等等,“一切法无自性”,都属于边次加行;刹那加行,一刹那之间能够证。那么,这个四个加行,就是《现观》这一本结构里的行,修行。那么,最后证到法身的果。这个就是《现观》的八个法。

  一切智,知一切法空性的道理的智,这个是共声闻缘觉的。道种智,一切道的差别,那就是修行种种的道的差别,这是属于菩萨的。因为他比声闻缘觉还要广,菩萨道,各式各样的都在里边。最后,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把声闻缘觉的,菩萨的智全面归纳拢来,是最高的结晶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特有的,菩萨还…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