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菩萨是道种智,声缘是一切智。但是佛是包括三个智;菩萨道种智,也通一切智;而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也没有一切种智。那么,这个三个智加上四个加行,加上一个法身的果,就是《现观》的结构,里边讲八个法。
如果再广的分,又分七十个义,这个在《现观》里边,第一个义是什么,第二个义是什么,等等都分了。那么,以这样子来解释《大般若经》。从缘起的方面来说,就是境行果。境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然后经过修行了,最后证到果了。那么,就是把整个的法都包在里头。这是广的般若。
那么,深般若,就是“八不”。八个不就是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这个八个我们世间的概念,所谓思想范畴,全部打破,那才可以证到空性。“四无生”,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我们要这个论证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一般在经论上用这个四个东西来论证。一切法不自生,假使自生有什么毛病?不他生,他生有什么毛病?共生有什么毛病?那么,最后,无因生当然是不可能的,无缘无故生出来了。那如果世界是无因生的话,我们危险得很。你在这里坐在那里,无缘无故来个原子弹爆起来,那不是马上就死掉了?哪有这么的事情,世间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的。所以,无因生是绝对荒谬的。那么,不自生,不他生好象是还能理解些。不共生,我们一般说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不是共生吗?因缘和合而生是没有自性的,这个共生却是有自性的。这个共生有自性的,它的比喻就是说,一个瞎子看不到,那么一万个瞎子能不能看到?也看不到。所以说,自生他生是一个,既然不能生,那很多的自也好,很多的他也好,合拢来,一千一百个瞎子,你还是看不到,也不能生。那么,从这些,都经过中观的道理、严格的因明的逻辑来论证,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个学中观之后会广讲,现在是不能讲得太多了,略略介绍一下。
前面的“三智、八法、七十义”,讲的是广般若,就是缘起的,讲修行的。那么,这个“八不、四无生、二种无我”,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是最高的境界。二种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我们学过了。这些都是最高的证到的果的境界。那么,广般若呢,“境行果”都讲了,因为他是要讲缘起了,我们既要有目标、远的目标,也要有实际的行动,最后,达到我们的要求,就是证果。这个“境行果”全部讲的。
(4)理相
颂 初发菩提心 至成佛究竟 诸道地因果 众旨趣所因
那么,它的理相是什么呢?就是说把他联系起来了,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最究竟成佛。中间我们修行经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经过十地,初地一直到十地。那么,里边的各式各样的因果,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因素,达到我们最高的旨趣,就是证到最高的甚深的般若。它的理相就如此,也是一个简单的蓝图了,从初发心开始,经过五道十地,里边各式各样的缘起的因果,然后到究竟成佛。这些都是达到最高旨趣的一个因素。
(二)以何故学般若
那么,下边,要讲为什么要学般若?要学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现在一些学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学家,他们对禅宗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感兴趣,就是感到里边玄妙,并不是说要想证般若,要想离生死,要想度众生,根本没有这些意乐心在里边。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象道理比较深,好象是学了之后,说话里边可以压倒人家,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好象是一个通禅的。以这个目的出发研究,那当然是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发心就不对头。那么,我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般若,这个应当辨一下。那么,这个分三个根机,声闻乘的,菩萨乘的,佛的。
(1)声缘
颂 依色等无常 证得无我体 得声缘解脱 永别世间苦
声闻乘的,“依色等无常”,这都是修行的,不是世间法的。这不管你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都是出离的。那么,声缘两乘的,是二乘。“依色等无常,证得无我体,得声缘解脱,永别世间苦。”你说不好么,也好。虽然他们不广度众生,毕竟他自己可以离苦。
“依色等无常”,“色”,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等”,也就等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七十五法,一百个法,等等,或者是《瑜伽师地论》里的六百种法。这些法,都是无常,苦、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苦空无常,有为法都是这样子的,有漏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
那么,要“证得无我体”,既然知道它无常的,那么苦的,进一步就是空的、无我的,这是一个连贯性的。无常的绝对是空的,假使是实在的,它不会无常,不会变。既然刹那刹那变,自己没有一个主宰,那就是没有自性,一切依缘而决定自己的。那么,缘聚了就现,缘散了就没有,那么没有自性了。有自性的话,不要靠外缘的,它可以独立存在。它既然一切要依赖人家的,它本身就没有一个东西。所以,要从这个无常进入空无我,就会证到无我的体。那么,这样子证到的,得到声闻缘觉的解脱这个果,就是证到涅槃了,声缘的涅槃。
“永别世间苦”,出三界。世间上一切有漏之苦都可以超脱。这是二乘的发心,证到的果,也是小果,仅仅是自己本身离开这个世间苦。那么我们说不好吗?也好。我们本来要度一切众生的,他自己度了,那怎么不好呢?就是我们的要求了。
(2)菩萨
颂 依于一切乘 定出离成办 有情摄非摄 能作道种智
菩萨乘心就大了。“依于一切乘,定出离成办,有情摄非摄,能作道种智。”那就是菩萨呢,他不是单度自己。度自己,只要是简单的声闻缘觉乘就可以自己了脱。他要度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乘。一切根机的众生都要度的话,一切乘都要了解。那就是大乘、二乘、显的、密的都要知道。如果你有一个不知道,你这一类的机就度不了。
我们总看到有些人,排斥他宗。认为他的宗是最究竟,最好,一切众生都要学他的宗派,其他宗派都不对,甚至于要消灭。尤其是对密法,看成是一个洪水猛兽,最好是消灭他。这个观点是不符佛的本怀的。佛的本怀是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可能跟你设想的一样,只是一个法门能度完的。如果一个法门能度完的话,佛很简单,不要说那么多,四十九年的无数的法就不要说了,只要说一个简单法门就可以了。那因为佛要说那么多法,就证明一切众生根机是无量无边,一个法门是度不完的,所以要很多的法门。那么,你把佛的那么多法门都消灭掉,只留下一个,是不是把佛的法都灭掉了呢?只留下一个。如果这个法再碰到什么一个变动,也失掉了,那不是灭法吗?这个灭法,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功劳是你的,你灭了那么多,那么最后一个人家一灭就灭掉了,整个的佛法就没有了。
(24A)所以说,我们的佛法不能排斥。人家是什么根机,他学什么法,我们不能弘扬的,感到惭愧。真正地要度众生的话,一切法都要学会,都要能够,各式各样的根机都要度他。所以说,菩萨乘,是要一切乘,大的、小的、显的、密的。大的里边,天台、华严、唯识等等都要有,不能说这个唯识宗我不学的,轻易跑掉,这个好象是多余的事情。那么,显的、密的也一样,不要排斥。密的不要看不起显的,好象你们是小学生,我们是研究生,自吹自擂地抬高自己,这个是我慢贡高,也不对。显的也不要说密教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那么,“定出离成办”。他发的心,他发的愿,一定要出离三界。“成办”,度脱一切众生事情要成功。那就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出离三界的苦,并不是自己出离苦就完了。
“有情摄非摄,能作道种智。”有情“摄”,我能够摄受的,“非摄”,暂时摄受不了的,我都要发愿,要度他,成办,将来都能够成佛。“能作道种智”,那么,他这样子能做的,就是靠他的道种智,菩萨就是一切道都要学,道种智。那么,“有情摄非摄”,那就是看能力了。我们说,我们在凡夫,他假使一个庙,他能摄持多少人,或者一个这个师父,带几个徒弟,这个还要里边摄不摄得住了。有的人还不听,很多徒弟不听师父话的,这个我碰了很多。那么,就摄不住了,摄不住就是“非摄”。那么,这个在菩萨地,初地菩萨能够摄一百个世界,度一百个世界;二地,能一千个世界。那就是越是高,能力越大,摄受的就多一些。这个是学道种智能成办这些事情。
(3)佛
颂 依诸法无生 尽空际有情 悲流恒无尽 证正等菩提
佛乘是最高的。佛是,“依诸法无生,尽空际有情,悲流恒无尽,证正等菩提。”佛是最高的,一切法无生的道理彻底知道,这个智慧的功德圆满。我们佛的功德,一般说“断智悲”。“依诸法无生”这个是智德圆满。“尽空际有情, 悲流恒无尽”,他的悲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没有度完,他的愿力是不停的,就像是流水一样不断地流下去的,“悲流恒无尽”。那么,这是悲德圆满。“证正等菩提”,要证正等菩提,我们《俱舍》一开始,“诸一切种诸冥灭”,烦恼习气全部要把它灭完。那就是断德圆满。所以说,佛的功德,就是智德圆满、悲德圆满、断德圆满,最后,证到一切正等正觉。这是最高的菩萨道的究竟,就是佛乘,就是佛了。那么,这是超过声缘的。菩萨因位,佛是果位。
那么,在这里说,既然要度一切众生,我们就是,“所谓大乘”,这是海公上师的说法。所谓大乘,就是包括一切乘,不要说我是大乘,你是小乘,把大乘分了两个,那么你这个大就不大了。为什么?你还有一些乘你摄不进去,不在里边。所谓大者,就是一切能包容进去的叫做大,一切众生的机都能度的叫大乘。那你如果“这一乘我不包的,你是声缘乘、人天乘,排在外边,我是大乘。”好了,你这个大就不大了。所以,这个大乘,一切众…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