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03

  ..续本文上一页生都要能度,不管你人天乘,什么乘,都要会,那么你才度得了。那么,真正度,人天乘是不究竟的,声闻乘也不究竟的,最后就是《法华经》的会归一乘,就是一个,唯一的佛乘。

  这是为什么要学般若。就是说最起码的也要求声缘的解脱;中间的,菩萨的解脱;那么,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会归佛乘,得佛的大解脱,正等菩提。你这样子呢是我们学般若的目的。如果离开这三个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证考证了。这些,跟佛教可以说是不相干的,跟我们的修持是不沾边的。如果这一类的人教导佛法,那就要把众生引向歧途。所以说,我们感到佛学院请老师还得要简别一下,不要随便请。有些老师他根本没有这个发心的,就是研究式的来研究一套,他给学生讲的也是研究式的一套。

  

  (4)总说

  颂 广大菩提城 般若能为导 千盲等亿劫 终不能得至

  我们说我们的最高的目标是成佛,又广又大的菩提的这个城就是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要到这个城里边去,这是一个很长距离的长征,是经过千辛万苦的一个道路才达得到的。那么,在这个路途里边,哪个人做我们的导师,就是引导我们能到这个菩提城的。唯一的就是般若,离开它的话,都进不了,就是水里边没有一个导航的,你就到不了这个目的地。那么,你要到般若去,或广大的这个菩提城去,没有一个引路的人,那也达不到。路上是千辛万苦,还有各式各样的险难、各式各样的阻障,你没有一个能导的,你怎么达得了呢?这个路什么人也没走过,所到的人是成了佛的人才走过的,没有成佛的都没经过,没有一个带路的是达不到的。

  那么,这个带路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这个般若是我们的导师,没有它,就没有办法的。就是说没有般若的话,就是等于瞎子一样。般若是眼睛、智慧,没有般若眼睛的瞎子,你成千上万的,你等一千一万的劫的时间,那么长的时间,不论你怎么乱碰乱闯,“终不能得至”,终是达不到的。因为这个路,不要碰运气,你说闭了眼睛要碰上了,他们说,世间上有这个情况,瞎猫碰到死老鼠等等,这个还是有机缘碰的。但是,到般若城的这个路,闭了眼睛的瞎子,你乱闯,几亿的人里边,一个碰上了,进去了,不可能。这是没有般若的话,再也达不到。这个不像我们世间上的事情了可以碰运气的,碰不上。所以说,一定要那个,那就是说为什么要学般若。那就是你要成佛的话,没有般若,你再怎么等下去也达不到目的。那就是“大般若佛母”,你要成佛,没有母亲,孩子哪里来呢?成佛的母亲就是《般若经》。那么,你离开般若是没有办法第二个办法的。那这里是一个向导,到涅槃菩提城里边去,没有一个善的向导,也是达不到的。

  

  (三)何等人应学般若

  那么,他下边说了,什么人该学般若,那就是说上中下士道,人天乘——有漏因果不在里边,都是出离的。那就是下士道我们说就是人天乘?不是,这个下士道是共下士道,就是上士道的初阶。

  

  (1)下士

  颂 为了知苦乐 悉究竟归依 明黑白业道 趣吉而避险

  这是说增上生,要得到暇满的人身,可以进入这个修行了,这是下士道。为了知道苦乐,三恶道是苦,人天,毕竟还有一点乐可以修行的。我们说这个乐,不是说享受的乐了,真正能修行,要人天身。那么他知道要归依了。那就是下士道的念无常、畏恶趣。那么,最后你要避免这个恶趣就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之后,下手的办法,法宝就是说要明白黑白业果。做什么事情,得什么果报,你要避免三恶道,那就是黑业绝对不能造。根据佛的那个五戒、十善,三归依做下去,决定保证增上生,得人天身,可以修行。“趣吉而避险”,那些险恶的恶道可以避掉,人天的暇满身可以得到。这是下士道。

  

  (2)中士

  颂 观无常众苦 决定求出离 依谛缘等法 得无我涅槃

  中士道的人,他是出三界。观一切法无常,那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观到涅槃寂静,就可以出三界。“观无常众苦”,这个苦我们说人天的八苦,六道的苦,总归一句话就是,总的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重点是行苦。行苦观成之后,出离心能生出,真正的出离心能生出来。真正的出离心生出来,那个果就是解脱的果了。如果真正的出离心没有的话,果还是有漏的,还在这个世间里边。那么,所以说一定要观三苦,行苦。

  “决定求出离”,然后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行苦观好之后,那三界是没有一个地方好呆了,就像大火,这个《法华经》的大火这个火宅,那你一个安乐的地方也没有,毒蛇猛虎到处往这个洞里钻出来,那里到处有危险性的,赶快逃。这样子的心,出离心就够了。否则的话,量不够。

  “依谛缘等法”,那么,你要出离,要靠什么?修什么法?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最后,证到这个补特伽罗无我。但这都不是究竟的,我们这些都是准备要进入上士道的。那么,上士道是什么?

  

  (3)上士

  颂 平等观有情 若父母子女 不畏不入流 自苦他安乐

  “平等观有情”,平等舍心,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了。要修平等舍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地看。“若父母子女”,把一切有情当父母地看,知恩念恩报恩。把一切有情当子女想,就是要度脱,一个也不漏,就像一个独子一样,把他们每一个都要救出来。

  “不畏不入流”,“不畏”,不畏生死。“不入流”,不入这个生死的暴流。声闻缘觉他怕这个生死之苦,证到这个涅槃;那么,他就是对涅槃,认为是安逸,对生死就害怕。那么,我们菩萨呢,就不害怕生死。当然,菩萨生死的业是不造了,但是有情在生死里边没有出离的,我们还是要进去救。也就是说,我们进生死的三界就像外边的人进入牢狱一样,并不是牢狱里的人。牢狱里的人,就是三界里造了有漏业的,他在里边出不来的。菩萨进去,就是像外边的人要去教化那些监狱的人,他进去自由的。可以进去,可以出来,里边也不受一切拘束。但是菩萨,不畏生死,他并不害怕生死,就像地藏菩萨,地狱里边不断地在去,地狱没有空,他是不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不畏生死。生死最可怕的是地狱,他地狱都不怕,其他地方还怕什么呢?“不入流”,不入流就是不沾到这个烦恼。“流”,海公上师的书上写的是三流,一般是四个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这个四个流。这四个流把三界的烦恼都包完了,就是不入流的话,固然我们不畏生死,但是也不是住在生死里边。如果你入了四个流,就淹没在生死大海里边,跳不出来了。我们的入生死是救众生去的,并不是造了业在里边流转的。所以说,跟造业在三界流转的众生不一样,跟众生不一样。

  “自苦他安乐”,上士要求的,就是自苦他安乐,自己辛苦点不在乎。你要度众生,头目脑髓什么都要牺牲,三大阿僧祗劫难行苦行都要修,这个害不害怕?像修这个精进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说了,再怎么样子都不害怕,不退却。那么,这个就是要度众生不要害怕了。那么,既要不害怕,入生死里边的三有去,但是不造生死的业,我们不为生死所捆绑。所以说,即不入流。

  我们说《现观》里有一个颂:“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菩萨的智慧了,他有智慧,知一切法空,不造这个有漏的业。自己虽然对生死已经超脱了,但是超脱生死是不是像声闻缘觉就入了涅槃?“悲不住涅槃”,他的悲心又不安心自己在涅槃里享受,他还要入生死去,去救众生,是悲心的关系。那么,有智慧有悲心,就虽然入生死,不受生死的苦。凡夫,就是没有智慧,他造了很多业,捆住了在生死里边。菩萨进去不造业的,不造业,他不为生死所拘留,要去就去,要出就出,是度众生去的了。所以说,他既不畏生死,也不造三界的有漏的那些业,不入流。这个四流么,就是三界的烦恼了。既然不入流,烦恼的业不造的,生死的里边是要去的,跟凡夫不一样,跟声闻也不一样,“自苦他安乐”。为什么这样子?度众生,自己不怕苦,要求世间的众生的安乐。

  那么,这是三士,还有两个,把它念完了。

  

  (4)外相

  颂 堪学般若人 有三种征相 初闻般若理 内心数悦乐

  喜极流涕泪 身毛作竖立 或能依教行 堪授实谛义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学般若?这个有外相的。“堪学般若人”,能够学般若经的人,就是能够有学般若的根机了,他有三个相是看得出来的。

  “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这是最浅的一种。听到般若的道理,一切法空的道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内心数欢喜,数悦乐。”

  第二种,“喜极流涕泪”,就是须菩提了,涕泪悲泣。他《般若经》听到之后,内心触动得不得了,眼泪鼻涕都会流下来,这是高一层次的。

  那么,最高层次,“身毛作竖立”,汗毛都竖起来了。这个是这个激动得最厉害的。我们说,这个是,毛发都竖起来,这个是做文章的形容的话,哪里人的头发竖起来,汗毛都竖起来呢?但是,真正根机最深的,听到般若的道理的话,汗毛竖起来。我们没有看到过,不能说没有这个话。

  这个,这三种人都是般若的根器。最初的,听到般若的道理呢,心里是非常欢喜。这个欢喜不是世间上的欢喜,他里边就是产生一个力量,极踊跃的心生起来了。那么,第二种是涕泪悲泣,就是须菩提一样。最高的,身毛竖立。

  那么,这是经上说的三个相。那么,有些人,他们没有这个三个相的人怎么样呢?是不是跟般若无缘,那是不能学了?宗大师慈悲,有开许。“或能依教行,堪授实谛义”,你只要能够依了佛说的法的教去实行的话,那么,这样的人,也可以,将来也可以通入般若。就是说,虽然没有这个那么好的善根,但是你好好地培养,善根是靠培养起来的,你说天生掉下来的,没有的。那么,你过去没有善根,现辈子就培养了。…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