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03

  ..續本文上一頁生都要能度,不管你人天乘,什麼乘,都要會,那麼你才度得了。那麼,真正度,人天乘是不究竟的,聲聞乘也不究竟的,最後就是《法華經》的會歸一乘,就是一個,唯一的佛乘。

  這是爲什麼要學般若。就是說最起碼的也要求聲緣的解脫;中間的,菩薩的解脫;那麼,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會歸佛乘,得佛的大解脫,正等菩提。你這樣子呢是我們學般若的目的。如果離開這叁個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證考證了。這些,跟佛教可以說是不相幹的,跟我們的修持是不沾邊的。如果這一類的人教導佛法,那就要把衆生引向歧途。所以說,我們感到佛學院請老師還得要簡別一下,不要隨便請。有些老師他根本沒有這個發心的,就是研究式的來研究一套,他給學生講的也是研究式的一套。

  

  (4)總說

  頌 廣大菩提城 般若能爲導 千盲等億劫 終不能得至

  我們說我們的最高的目標是成佛,又廣又大的菩提的這個城就是我們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要到這個城裏邊去,這是一個很長距離的長征,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一個道路才達得到的。那麼,在這個路途裏邊,哪個人做我們的導師,就是引導我們能到這個菩提城的。唯一的就是般若,離開它的話,都進不了,就是水裏邊沒有一個導航的,你就到不了這個目的地。那麼,你要到般若去,或廣大的這個菩提城去,沒有一個引路的人,那也達不到。路上是千辛萬苦,還有各式各樣的險難、各式各樣的阻障,你沒有一個能導的,你怎麼達得了呢?這個路什麼人也沒走過,所到的人是成了佛的人才走過的,沒有成佛的都沒經過,沒有一個帶路的是達不到的。

  那麼,這個帶路的是什麼呢?就是般若。這個般若是我們的導師,沒有它,就沒有辦法的。就是說沒有般若的話,就是等于瞎子一樣。般若是眼睛、智慧,沒有般若眼睛的瞎子,你成千上萬的,你等一千一萬的劫的時間,那麼長的時間,不論你怎麼亂碰亂闖,“終不能得至”,終是達不到的。因爲這個路,不要碰運氣,你說閉了眼睛要碰上了,他們說,世間上有這個情況,瞎貓碰到死老鼠等等,這個還是有機緣碰的。但是,到般若城的這個路,閉了眼睛的瞎子,你亂闖,幾億的人裏邊,一個碰上了,進去了,不可能。這是沒有般若的話,再也達不到。這個不像我們世間上的事情了可以碰運氣的,碰不上。所以說,一定要那個,那就是說爲什麼要學般若。那就是你要成佛的話,沒有般若,你再怎麼等下去也達不到目的。那就是“大般若佛母”,你要成佛,沒有母親,孩子哪裏來呢?成佛的母親就是《般若經》。那麼,你離開般若是沒有辦法第二個辦法的。那這裏是一個向導,到涅槃菩提城裏邊去,沒有一個善的向導,也是達不到的。

  

  (叁)何等人應學般若

  那麼,他下邊說了,什麼人該學般若,那就是說上中下士道,人天乘——有漏因果不在裏邊,都是出離的。那就是下士道我們說就是人天乘?不是,這個下士道是共下士道,就是上士道的初階。

  

  (1)下士

  頌 爲了知苦樂 悉究竟歸依 明黑白業道 趣吉而避險

  這是說增上生,要得到暇滿的人身,可以進入這個修行了,這是下士道。爲了知道苦樂,叁惡道是苦,人天,畢竟還有一點樂可以修行的。我們說這個樂,不是說享受的樂了,真正能修行,要人天身。那麼他知道要歸依了。那就是下士道的念無常、畏惡趣。那麼,最後你要避免這個惡趣就要歸依叁寶。歸依叁寶之後,下手的辦法,法寶就是說要明白黑白業果。做什麼事情,得什麼果報,你要避免叁惡道,那就是黑業絕對不能造。根據佛的那個五戒、十善,叁歸依做下去,決定保證增上生,得人天身,可以修行。“趣吉而避險”,那些險惡的惡道可以避掉,人天的暇滿身可以得到。這是下士道。

  

  (2)中士

  頌 觀無常衆苦 決定求出離 依谛緣等法 得無我涅槃

  中士道的人,他是出叁界。觀一切法無常,那是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觀到涅槃寂靜,就可以出叁界。“觀無常衆苦”,這個苦我們說人天的八苦,六道的苦,總歸一句話就是,總的是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尤其重點是行苦。行苦觀成之後,出離心能生出,真正的出離心能生出來。真正的出離心生出來,那個果就是解脫的果了。如果真正的出離心沒有的話,果還是有漏的,還在這個世間裏邊。那麼,所以說一定要觀叁苦,行苦。

  “決定求出離”,然後知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行苦觀好之後,那叁界是沒有一個地方好呆了,就像大火,這個《法華經》的大火這個火宅,那你一個安樂的地方也沒有,毒蛇猛虎到處往這個洞裏鑽出來,那裏到處有危險性的,趕快逃。這樣子的心,出離心就夠了。否則的話,量不夠。

  “依谛緣等法”,那麼,你要出離,要靠什麼?修什麼法?四谛十二因緣等等的法。最後,證到這個補特伽羅無我。但這都不是究竟的,我們這些都是准備要進入上士道的。那麼,上士道是什麼?

  

  (3)上士

  頌 平等觀有情 若父母子女 不畏不入流 自苦他安樂

  “平等觀有情”,平等舍心,我們前面一開始就說了。要修平等舍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地看。“若父母子女”,把一切有情當父母地看,知恩念恩報恩。把一切有情當子女想,就是要度脫,一個也不漏,就像一個獨子一樣,把他們每一個都要救出來。

  “不畏不入流”,“不畏”,不畏生死。“不入流”,不入這個生死的暴流。聲聞緣覺他怕這個生死之苦,證到這個涅槃;那麼,他就是對涅槃,認爲是安逸,對生死就害怕。那麼,我們菩薩呢,就不害怕生死。當然,菩薩生死的業是不造了,但是有情在生死裏邊沒有出離的,我們還是要進去救。也就是說,我們進生死的叁界就像外邊的人進入牢獄一樣,並不是牢獄裏的人。牢獄裏的人,就是叁界裏造了有漏業的,他在裏邊出不來的。菩薩進去,就是像外邊的人要去教化那些監獄的人,他進去自由的。可以進去,可以出來,裏邊也不受一切拘束。但是菩薩,不畏生死,他並不害怕生死,就像地藏菩薩,地獄裏邊不斷地在去,地獄沒有空,他是不出來的。那麼,這就是不畏生死。生死最可怕的是地獄,他地獄都不怕,其他地方還怕什麼呢?“不入流”,不入流就是不沾到這個煩惱。“流”,海公上師的書上寫的是叁流,一般是四個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這個四個流。這四個流把叁界的煩惱都包完了,就是不入流的話,固然我們不畏生死,但是也不是住在生死裏邊。如果你入了四個流,就淹沒在生死大海裏邊,跳不出來了。我們的入生死是救衆生去的,並不是造了業在裏邊流轉的。所以說,跟造業在叁界流轉的衆生不一樣,跟衆生不一樣。

  “自苦他安樂”,上士要求的,就是自苦他安樂,自己辛苦點不在乎。你要度衆生,頭目腦髓什麼都要犧牲,叁大阿僧祗劫難行苦行都要修,這個害不害怕?像修這個精進波羅蜜多的時候就說了,再怎麼樣子都不害怕,不退卻。那麼,這個就是要度衆生不要害怕了。那麼,既要不害怕,入生死裏邊的叁有去,但是不造生死的業,我們不爲生死所捆綁。所以說,即不入流。

  我們說《現觀》裏有一個頌:“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菩薩的智慧了,他有智慧,知一切法空,不造這個有漏的業。自己雖然對生死已經超脫了,但是超脫生死是不是像聲聞緣覺就入了涅槃?“悲不住涅槃”,他的悲心又不安心自己在涅槃裏享受,他還要入生死去,去救衆生,是悲心的關系。那麼,有智慧有悲心,就雖然入生死,不受生死的苦。凡夫,就是沒有智慧,他造了很多業,捆住了在生死裏邊。菩薩進去不造業的,不造業,他不爲生死所拘留,要去就去,要出就出,是度衆生去的了。所以說,他既不畏生死,也不造叁界的有漏的那些業,不入流。這個四流麼,就是叁界的煩惱了。既然不入流,煩惱的業不造的,生死的裏邊是要去的,跟凡夫不一樣,跟聲聞也不一樣,“自苦他安樂”。爲什麼這樣子?度衆生,自己不怕苦,要求世間的衆生的安樂。

  那麼,這是叁士,還有兩個,把它念完了。

  

  (4)外相

  頌 堪學般若人 有叁種征相 初聞般若理 內心數悅樂

  喜極流涕淚 身毛作豎立 或能依教行 堪授實谛義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學般若?這個有外相的。“堪學般若人”,能夠學般若經的人,就是能夠有學般若的根機了,他有叁個相是看得出來的。

  “初聞般若理,內心數悅樂”,這是最淺的一種。聽到般若的道理,一切法空的道理,心裏說不出的高興,“內心數歡喜,數悅樂。”

  第二種,“喜極流涕淚”,就是須菩提了,涕淚悲泣。他《般若經》聽到之後,內心觸動得不得了,眼淚鼻涕都會流下來,這是高一層次的。

  那麼,最高層次,“身毛作豎立”,汗毛都豎起來了。這個是這個激動得最厲害的。我們說,這個是,毛發都豎起來,這個是做文章的形容的話,哪裏人的頭發豎起來,汗毛都豎起來呢?但是,真正根機最深的,聽到般若的道理的話,汗毛豎起來。我們沒有看到過,不能說沒有這個話。

  這個,這叁種人都是般若的根器。最初的,聽到般若的道理呢,心裏是非常歡喜。這個歡喜不是世間上的歡喜,他裏邊就是産生一個力量,極踴躍的心生起來了。那麼,第二種是涕淚悲泣,就是須菩提一樣。最高的,身毛豎立。

  那麼,這是經上說的叁個相。那麼,有些人,他們沒有這個叁個相的人怎麼樣呢?是不是跟般若無緣,那是不能學了?宗大師慈悲,有開許。“或能依教行,堪授實谛義”,你只要能夠依了佛說的法的教去實行的話,那麼,這樣的人,也可以,將來也可以通入般若。就是說,雖然沒有這個那麼好的善根,但是你好好地培養,善根是靠培養起來的,你說天生掉下來的,沒有的。那麼,你過去沒有善根,現輩子就培養了。…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