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04

  ..續本文上一頁你好好地聽了佛的話,依佛的教行,你這樣子對佛的這樣子深的道理能夠接受下來的人,那麼你將來好好地這個修下去呢,也可以作一個般若的學人了,也可以學般若了。那就是說,不要自己灰心喪意的,“我聽了般若的道理,我並沒有內心數悅樂,我也沒有涕淚悲泣,我更沒有身毛豎立,怎麼辦呢?只好不要學了”,退了。那麼,這個是自暴自棄了。那麼,宗大師就鼓勵我們,只要佛說的話,你能夠照了他行,能夠聽了去行,好好地把佛講的道理能夠接受下來。那麼,你也可以,將來也可以接受般若的道理,也可以修。這是鼓勵我們末法時期的鈍根的衆生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二十一講

  昨天我們講到“入般若法門”。那麼,昨天有人提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說靜慮波羅蜜多在這個金剛喻定的時候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也是這樣子。但是,其他地方,就是一般是五地圓滿禅度,六地呢圓滿般若度。這個說法,就是每一個宗派他有他的配的。我們這裏,因爲是要配海公上師的這個靜慮波蜜密多,他能引功德靜慮裏邊,“能引十力等功德”,這是佛的功德。能夠引起十力功德的禅定,那決定是金剛喻定以後的。那麼,所以配了金剛喻定。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每一個宗派的配,他的這個安立,也不是亂的。我們說這個在天臺,他分了“藏通別圓”四個教,一般就是說佛果,藏通的佛果相當于別教的初地,或者是圓教的初地。那麼,在初地的菩薩就能一百個世界現八相成道,成佛的功德都有了。所以,這個裏邊,因爲教派的不同,判教的不同,也沒有什麼矛盾。你這裏是佛,他那裏是初地,初地也能八相成道成佛,這個是沒有什麼大的大矛盾在裏頭。

  現在我們接下去。般若波羅蜜多裏邊,上師特別地開了一個入般若法門。這個入般若法門,上師在他的《講記》裏說,等于是一個簡單的、一個最小的菩提道次第。當然,我們說它是菩提道次第,是很多內涵都是菩提道次第上中下士道裏邊采取過來的,那是最簡略的一個次第。但是,中間側重點講的是般若。

  般若的名義,我們重點是叁個,正、真、淨。正知,不顛倒;正見,一切法緣起不執爲實在;淨,就是說沒有煩惱我執,這個是講般若很重要的一個名義。那麼下邊,何者應學般若?那麼,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都是等于一個大乘道裏邊的小學、中學、大學了,那都是一個共同的,是屬于大乘下邊的階梯。所以說,這些人都要學般若。下邊,這個外相,有的人認爲下士道,是內心悅樂,中士道涕淚悲泣。那倒不一定的,這個是看他般若的善根有多少深厚就現什麼外相,不一定跟前面的叁士道配合。

  

  (四)應如何學般若

  那麼,下邊今天我們就開始講這個“應如何學般若”?我們的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夠學,那麼,有外相的,當然決定能學。沒有外相的,好好地聽佛的話,照佛的那個教誡去行持,也能夠慢慢地進入般若的這個門。那麼,如何學,下邊一個重點。如何學,它分兩科。一個是應舍的,它的對立面要放下的,那麼這個正的一面,要學習的。

  

  (1)應舍

  頌 若一類有情 依于自種性 聞般若深義 于理觀錯倒

  佛大事因緣 及俱有諸法 未得正了知 生二種過失

  不善巧空義 而墮于惡取 或于自性無 而執自性有

  于現實因果 一切作損減 顛倒壞世間 不善捉蛇者

  或于色等法 如幻化喻品 增益壞勝義 妄認空花實

  如是執斷常 落有或落無 隨一墮惡趣 學者應遠離

  先說應舍的,就是錯誤的那一邊不要去,要把它放掉。

  “若一類有情,依于自種性,聞般若深義,于理觀錯倒。”有一類的人,他自己的種性邪的。他或者是過去邪的種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親近了那些邪的知識,惡知識,或者親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麼,他熏染了邪的種子。在我們歸依叁寶之後,就是歸依僧,不要跟外道共住,也就是怕這一點。外道的人,他總是說他自己對。那麼如果意志薄弱的,這個信心不堅定的,般若的智慧沒有的,你會受他的熏陶。開始的時候,不一定相信他,久而久之,就進入圈套了,就會對他的說話慢慢地就是采納,甚至于附和了。所以說,這個對于邪的種子不能給它進來,一進來,到一定的時候就會起作用。或者是過去的那個邪種子,或者是今一輩子熏的那些種子。他聽到般若的很深的道理呢,他就是搞錯了,“于理觀錯倒”,這個道理,這個修行,都搞錯了。這個海公上師說,“錯”就是撥無因果,一切法空了,無因無果。那因果都是有了,既然空了,那也沒有什麼因,也不感什麼果了,就是因果都沒有了。“倒”呢,一切法都搞錯了,就是本來是無我、苦、空、不淨的,你看到是常樂我淨。這些都是顛倒。

  “佛大事因緣,及俱有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種過失。”佛的出世的一個大事因緣,就是要使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度一切衆生成佛,這是佛的大事因緣。那麼佛的大事因緣跟俱有諸法,隨同了這個大事因緣,他還有一些附帶的法,這些法,都搞錯了,“未得正了知”。真正的了知,就是要依止善士,聽聞正法。那有些人他自己有邪種子,自己看自己的書,以邪的知見去理解,或者聽了邪的惡知識的那個傳播,那麼,把這個道理搞錯了。“生二種過失”,那麼就是會産生兩種的過失,兩個極端,一個是執有,一個是執空。

  “不善巧空義,而墮于惡取。”這就是說對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說的空,一切法自性空,並不是說一切法沒有的空。我們在《廣論》裏邊,後邊《毗缽舍那》那一章廣辨這個問題。自性空並不是這個法沒有了,法沒有跟自性空是兩碼事。你說這個桌子自性空,這個桌子有的,它是名言上有,就是如幻的相有的,如幻的作用也有的。但是,自性空。就是說,獨立存在的,不依靠一切緣起的,不變的那個本質是沒有的。你說一個桌子,一切法自性空,當它空就是無,一切法沒有的。那麼,眼睜睜看到一個桌子凳子擺在那裏,你說它沒有的,那你是什麼?你是瞎子。瞎子摸一下也知道有東西,你怎麼說沒有呢?就是睜了眼說空話了。那麼,這個空的道理不是那麼容易了解。有的人說一切法空,他認爲什麼都空完了。那麼,吃酒也是空,那個殺盜淫妄也是空。反正空,就沒有關系了,去做好了,這個,就是搞錯了,惡取空,墮于惡趣。你這樣的空,就是惡取空,將來感惡趣的。自己就是把空弄錯了,惡取。因上是把這個空搞錯了,果上,要投生惡趣去。

  “或于自性無,而執自性有。”這個說,一個是執于空一邊,或者執了有一邊。本來你說一切法不是空的,是自性是空,而它的如幻的一些作用是有的,他又執了個有,一切法實有的。那麼,他本來自性空,他說一切法是有。反正這個不善巧了,我們說自性空不是無,那麼,它的這個作用有呢,也不是說自性有。這個自性有,就是它本身就是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不需要一切緣起,自己獨立存在,不變的,這個就像那個外道的靈魂一樣的,它就是這麼個東西,不會變,永遠存在,不死的。這個東西是沒有的。

  “于現實因果,一切作損減。”這是第一類,就是惡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無,他認爲自性空,認爲一切法都是沒有的。那麼,因果也沒有了。現實的因果,明明我們看得到的那些因果,有現世的因果,也有叁世的因果。現世因果是人家看得到的,就像我們以前五臺山,非常現實的,一個月的時間,因果就見了。就是那一位,他把大威德像親手打掉了,最後,打成反革命,活活地打死了。這是現世的因果,還是華報,這個真正的異熟報還在惡趣裏邊,可能是地獄了,那很危險。那麼,這些現實因果,他說一切法自性空,是沒有的。那麼,這個話就是不好說了。叁世因果你看不清楚,你說沒有的。現世你看到的,他也要說沒有的,他說是偶爾碰上的,這不是它這個事情來的。那麼,這樣子就是墮于惡取了。“一切作損減”,他把一切都認爲是沒有的。

  “顛倒壞世間,不善捉蛇者。”他這樣子搞顛倒,把世間的安立全部破壞掉了,世間上一切的因果的安立,這個生活的程序等等全部破壞了。那些都是空的,他就亂幹了。那麼,這個東西,你到底是空不空呢?真正的苦來了,他又空不了了,就是在自己享受的時候,空麼,正好發泄他的煩惱。反正是空的,隨便幹好了,沒有因果的。這是一種煩惱的作怪,成了個惡取空。“不善捉蛇者”,那麼我們說,本來一個蛇,你如果有善巧能把它抓住,它可以捉住。但是,你這個空,你不善巧地這個理解空呢,就像一條蛇一樣的,反而被蛇咬死。你空搞錯了,墮惡取空之後,要墮惡趣。(24B)就是像捉蛇的人,他不會捉蛇,那麼就被蛇咬死了。你這個空不能正確地理解,又被受害了。那不是空害你,你自己的見錯了,自己害自己。這是執空的。

  還有一個,執有的。

  “或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壞勝義,妄認空花實。”或者說色聲香味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是自性空,他認爲既然不是沒有,就是有了,很簡單。自性空跟這個無,他劃等號了。那麼緣起的有,名言有,他跟實在的有又劃了等號了。既然不是無麼,就是有了——兩個邊了。那麼,既然無不對,他就執有,他說對了。他執有也錯了。本來是自性空的,你說它是實在有的。本來是如幻如化的,他說是確確實實,真真實實是存在的。那麼又墮入一邊去了,墮有邊。

  “增益壞勝義”,什麼叫“增益”呢?本來是沒有的東西,你把它添上去。一切法本來是自性空,是沒有自性的,你說它是實在有的,這是添上去的,法上沒有這個東西,是增益。增益執、損減執是兩個執。損減執是本來有的,說它沒有;增益執,本來沒有的,加上去,說它有。那麼,損減執,就是說一切法名言是有的,作用是有的,你說它是沒有,損減,有的東西把它減掉了。增益執,自性本來是沒有的,你…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