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好好地听了佛的话,依佛的教行,你这样子对佛的这样子深的道理能够接受下来的人,那么你将来好好地这个修下去呢,也可以作一个般若的学人了,也可以学般若了。那就是说,不要自己灰心丧意的,“我听了般若的道理,我并没有内心数悦乐,我也没有涕泪悲泣,我更没有身毛竖立,怎么办呢?只好不要学了”,退了。那么,这个是自暴自弃了。那么,宗大师就鼓励我们,只要佛说的话,你能够照了他行,能够听了去行,好好地把佛讲的道理能够接受下来。那么,你也可以,将来也可以接受般若的道理,也可以修。这是鼓励我们末法时期的钝根的众生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入般若法门”。那么,昨天有人提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说静虑波罗蜜多在这个金刚喻定的时候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是这样子。但是,其他地方,就是一般是五地圆满禅度,六地呢圆满般若度。这个说法,就是每一个宗派他有他的配的。我们这里,因为是要配海公上师的这个静虑波蜜密多,他能引功德静虑里边,“能引十力等功德”,这是佛的功德。能够引起十力功德的禅定,那决定是金刚喻定以后的。那么,所以配了金刚喻定。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每一个宗派的配,他的这个安立,也不是乱的。我们说这个在天台,他分了“藏通别圆”四个教,一般就是说佛果,藏通的佛果相当于别教的初地,或者是圆教的初地。那么,在初地的菩萨就能一百个世界现八相成道,成佛的功德都有了。所以,这个里边,因为教派的不同,判教的不同,也没有什么矛盾。你这里是佛,他那里是初地,初地也能八相成道成佛,这个是没有什么大的大矛盾在里头。
现在我们接下去。般若波罗蜜多里边,上师特别地开了一个入般若法门。这个入般若法门,上师在他的《讲记》里说,等于是一个简单的、一个最小的菩提道次第。当然,我们说它是菩提道次第,是很多内涵都是菩提道次第上中下士道里边采取过来的,那是最简略的一个次第。但是,中间侧重点讲的是般若。
般若的名义,我们重点是三个,正、真、净。正知,不颠倒;正见,一切法缘起不执为实在;净,就是说没有烦恼我执,这个是讲般若很重要的一个名义。那么下边,何者应学般若?那么,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都是等于一个大乘道里边的小学、中学、大学了,那都是一个共同的,是属于大乘下边的阶梯。所以说,这些人都要学般若。下边,这个外相,有的人认为下士道,是内心悦乐,中士道涕泪悲泣。那倒不一定的,这个是看他般若的善根有多少深厚就现什么外相,不一定跟前面的三士道配合。
(四)应如何学般若
那么,下边今天我们就开始讲这个“应如何学般若”?我们的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够学,那么,有外相的,当然决定能学。没有外相的,好好地听佛的话,照佛的那个教诫去行持,也能够慢慢地进入般若的这个门。那么,如何学,下边一个重点。如何学,它分两科。一个是应舍的,它的对立面要放下的,那么这个正的一面,要学习的。
(1)应舍
颂 若一类有情 依于自种性 闻般若深义 于理观错倒
佛大事因缘 及俱有诸法 未得正了知 生二种过失
不善巧空义 而堕于恶取 或于自性无 而执自性有
于现实因果 一切作损减 颠倒坏世间 不善捉蛇者
或于色等法 如幻化喻品 增益坏胜义 妄认空花实
如是执断常 落有或落无 随一堕恶趣 学者应远离
先说应舍的,就是错误的那一边不要去,要把它放掉。
“若一类有情,依于自种性,闻般若深义,于理观错倒。”有一类的人,他自己的种性邪的。他或者是过去邪的种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亲近了那些邪的知识,恶知识,或者亲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么,他熏染了邪的种子。在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归依僧,不要跟外道共住,也就是怕这一点。外道的人,他总是说他自己对。那么如果意志薄弱的,这个信心不坚定的,般若的智慧没有的,你会受他的熏陶。开始的时候,不一定相信他,久而久之,就进入圈套了,就会对他的说话慢慢地就是采纳,甚至于附和了。所以说,这个对于邪的种子不能给它进来,一进来,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起作用。或者是过去的那个邪种子,或者是今一辈子熏的那些种子。他听到般若的很深的道理呢,他就是搞错了,“于理观错倒”,这个道理,这个修行,都搞错了。这个海公上师说,“错”就是拨无因果,一切法空了,无因无果。那因果都是有了,既然空了,那也没有什么因,也不感什么果了,就是因果都没有了。“倒”呢,一切法都搞错了,就是本来是无我、苦、空、不净的,你看到是常乐我净。这些都是颠倒。
“佛大事因缘,及俱有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种过失。”佛的出世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是佛的大事因缘。那么佛的大事因缘跟俱有诸法,随同了这个大事因缘,他还有一些附带的法,这些法,都搞错了,“未得正了知”。真正的了知,就是要依止善士,听闻正法。那有些人他自己有邪种子,自己看自己的书,以邪的知见去理解,或者听了邪的恶知识的那个传播,那么,把这个道理搞错了。“生二种过失”,那么就是会产生两种的过失,两个极端,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
“不善巧空义,而堕于恶取。”这就是说对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说的空,一切法自性空,并不是说一切法没有的空。我们在《广论》里边,后边《毗钵舍那》那一章广辨这个问题。自性空并不是这个法没有了,法没有跟自性空是两码事。你说这个桌子自性空,这个桌子有的,它是名言上有,就是如幻的相有的,如幻的作用也有的。但是,自性空。就是说,独立存在的,不依靠一切缘起的,不变的那个本质是没有的。你说一个桌子,一切法自性空,当它空就是无,一切法没有的。那么,眼睁睁看到一个桌子凳子摆在那里,你说它没有的,那你是什么?你是瞎子。瞎子摸一下也知道有东西,你怎么说没有呢?就是睁了眼说空话了。那么,这个空的道理不是那么容易了解。有的人说一切法空,他认为什么都空完了。那么,吃酒也是空,那个杀盗淫妄也是空。反正空,就没有关系了,去做好了,这个,就是搞错了,恶取空,堕于恶趣。你这样的空,就是恶取空,将来感恶趣的。自己就是把空弄错了,恶取。因上是把这个空搞错了,果上,要投生恶趣去。
“或于自性无,而执自性有。”这个说,一个是执于空一边,或者执了有一边。本来你说一切法不是空的,是自性是空,而它的如幻的一些作用是有的,他又执了个有,一切法实有的。那么,他本来自性空,他说一切法是有。反正这个不善巧了,我们说自性空不是无,那么,它的这个作用有呢,也不是说自性有。这个自性有,就是它本身就是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不需要一切缘起,自己独立存在,不变的,这个就像那个外道的灵魂一样的,它就是这么个东西,不会变,永远存在,不死的。这个东西是没有的。
“于现实因果,一切作损减。”这是第一类,就是恶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无,他认为自性空,认为一切法都是没有的。那么,因果也没有了。现实的因果,明明我们看得到的那些因果,有现世的因果,也有三世的因果。现世因果是人家看得到的,就像我们以前五台山,非常现实的,一个月的时间,因果就见了。就是那一位,他把大威德像亲手打掉了,最后,打成反革命,活活地打死了。这是现世的因果,还是华报,这个真正的异熟报还在恶趣里边,可能是地狱了,那很危险。那么,这些现实因果,他说一切法自性空,是没有的。那么,这个话就是不好说了。三世因果你看不清楚,你说没有的。现世你看到的,他也要说没有的,他说是偶尔碰上的,这不是它这个事情来的。那么,这样子就是堕于恶取了。“一切作损减”,他把一切都认为是没有的。
“颠倒坏世间,不善捉蛇者。”他这样子搞颠倒,把世间的安立全部破坏掉了,世间上一切的因果的安立,这个生活的程序等等全部破坏了。那些都是空的,他就乱干了。那么,这个东西,你到底是空不空呢?真正的苦来了,他又空不了了,就是在自己享受的时候,空么,正好发泄他的烦恼。反正是空的,随便干好了,没有因果的。这是一种烦恼的作怪,成了个恶取空。“不善捉蛇者”,那么我们说,本来一个蛇,你如果有善巧能把它抓住,它可以捉住。但是,你这个空,你不善巧地这个理解空呢,就像一条蛇一样的,反而被蛇咬死。你空搞错了,堕恶取空之后,要堕恶趣。(24B)就是像捉蛇的人,他不会捉蛇,那么就被蛇咬死了。你这个空不能正确地理解,又被受害了。那不是空害你,你自己的见错了,自己害自己。这是执空的。
还有一个,执有的。
“或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坏胜义,妄认空花实。”或者说色声香味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本来是自性空,他认为既然不是没有,就是有了,很简单。自性空跟这个无,他划等号了。那么缘起的有,名言有,他跟实在的有又划了等号了。既然不是无么,就是有了——两个边了。那么,既然无不对,他就执有,他说对了。他执有也错了。本来是自性空的,你说它是实在有的。本来是如幻如化的,他说是确确实实,真真实实是存在的。那么又堕入一边去了,堕有边。
“增益坏胜义”,什么叫“增益”呢?本来是没有的东西,你把它添上去。一切法本来是自性空,是没有自性的,你说它是实在有的,这是添上去的,法上没有这个东西,是增益。增益执、损减执是两个执。损减执是本来有的,说它没有;增益执,本来没有的,加上去,说它有。那么,损减执,就是说一切法名言是有的,作用是有的,你说它是没有,损减,有的东西把它减掉了。增益执,自性本来是没有的,你…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