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06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你要多少天呢?叁萬天,你還不滿足?死了還要帶著走。所以,這些,五欲之欲,就是自己害自己了。你自己這個,你死了把她們帶走,都把她們活埋了,你這個罪又造了好多?叁萬個人給你活埋了,你不是又造了很大的罪嗎?所以這些人都是癡人,愚癡的人。這是觀集谛,對煩惱的事情,造業。

  那麼,反過來,我們要看,“涅槃界清涼”,滅谛。那麼,這些苦,那些煩惱,在什麼地方沒有的?在最清涼的一個地方,就是涅槃。在涅槃的地方是絕對清涼,“無諸渴熱惱”,這些煩惱的渴,那些熱惱都沒有的。既沒有苦谛的那些苦事情,也沒有集谛的那些熱渴。那麼,是最清涼的地方。

  那這樣的地方呢,我們要爭取、要去,怎麼去?修道,道谛。“尋求善知識,隨行般若教。”那麼,我們要避免苦谛的苦,要避免集谛的煩惱的饑渴,那麼,我們要追求清涼的涅槃,就要修道。

  修道的開端,就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要修什麼法呢?般若教,要聽般若的法門才能夠達到涅槃的清涼界。其他的法門,是不行的。那麼,佛四十九年說法,都是從般若的教裏流露出來的。所以說,我們依法,聽聞正法就是聽聞般若教。有是正面的,有是側面的,都離不開般若。佛說過那些話,這個“遺教叁經”裏有,佛說的法,中邊皆甜。不管你中間的也好,邊上的也好,跟吃蜜一樣的。這個蜜,中間的蜜也好,邊上的蜜也好,都是甜的,一個味道的。那麼,都是般若味。

  這是說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說苦谛要知道是苦。這個集谛,知道是滿足不了,無謂的煩惱,是不能滿足這個煩惱的要求的。只有把它煩惱滅掉。那麼,你要避免這個苦谛的苦,避免煩惱的這些熱渴,那麼追求一個沒有他們的地方呢,就是涅槃界。那是清涼的,沒有煩惱饑渴的地方。那麼,要到涅槃界去,就是要依止善士、聽聞正法、法隨法行。那就是說,依止善知識,要隨行般若教。這是道谛,這是苦集滅道四個谛,應學的就是跟了四谛學。

  

  (3)聞

  頌 不驕慢障蓋 恭敬不怯弱 不貪應時請 依義不求過

  佛如大醫王 般若阿迦藥 我如待死人 得法藥以生

  那麼你既是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怎麼聽聞呢?“不驕慢障蓋,恭敬不怯弱,不貪應時請,依義不求過。”不要驕慢,你一驕慢的話,善知識講起,“這個我都懂,我比他還講得多,講得好一些。我不要聽的。”你驕慢心一起,再好的法你也聽不進去了。不能驕慢,驕傲自滿。“滿遭損”,反正你自滿的話,決定會損失。“謙受益”,謙虛,會受益。那麼,人就是要謙虛一點。

  我記得《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一個大善知識,他在路上不管哪個說法都要停下來聽。甚至有一次,一個居士在說法,一般的居士,他也坐下來在聽衆裏邊聽。他的弟子很奇怪,他說,“你這個聽他幹啥呢”?他說“我聽了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謙虛,一個是他講的法畢竟還是佛說的法。等于兩面都得益。”那就是說,不要驕慢呢,到處都有善知識。“叁人行必有我師”,儒家也有這個話。不能驕慢,一驕慢的話,哪一個都不是你的師,你是人家的師。那麼,你沒有地方學了。而你自己懂的東西又是錯誤的,那就糟糕了。教人也教錯了,自己也改不過來。“障蓋”,那個五蓋把他蓋住了,或者是昏沈睡眠了,或者是心裏起掉舉了,想其他的東西了等等。等于說茶杯蓋子蓋起來了,你再好的甘露飲料倒不進來了,蓋住了。

  “恭敬不怯弱”,那麼聞法的時候,最重要就是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就是驕慢心,驕慢心是得不了益的。一分恭敬得一分益,印光法師經常說這個話。“不怯弱”,不要認爲自己不是這個根機,“啊,這個法深得很,我聽不懂,我不是那個機”,趕快跑了。“這個我聽不來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爲什麼剃頭,就是說要成佛,要出叁界度衆生。你這樣大的事情,成佛要叁大阿僧祗劫難行苦行,你倒還不害怕,把頭剃了,來了。你怎麼學一點點最起碼的,一般居士也學得會的東西,你倒害怕起來了?那你發的願是假的願。一點點困難就要低頭了,你永遠不會成功。

  “不貪應時請”,法不要貪多。這個法也要,那個法也要,哪裏灌頂趕緊去,到處去,結果,拿了很多東西用不來。一個法求了之後,要把它搞懂,徹底懂了之後好去修。修了成效,這個法的益才得到。到處去追求,到處也用不來。那麼,就是海公上師講的,“猴子帶玉米”,“玉米”就是——你們叫什麼的?我們叫包谷。猴子歡喜吃那個東西,一地的長得很好的包谷,它看了歡喜得很,一把抓了去,看看只有一把,地上還有那麼多,趕快抓第二把,夾在腋下。那這去拿第二把的時候,第一把就掉掉了。第二把拿來看到地上還多,就拿第叁把。第叁把拿了,第二把又掉了。辛辛苦苦把一地的都采下來了,結果身邊還只有一把。你只有那麼的氣力,你拿那麼多幹啥呢?你拿得多你拿不住,那麼拿了一點就夠了,你現在把它都采下來了,都壞掉了。不要貪多,尤其是高的。

  我們這個求法,一般都是要最高的法。到密宗來的,一來就是我要求大圓滿,要學大手印,要圓成次第,要最高的。當然高的是很好,但是你,小學生,幼兒園。幼兒園說“我要舉一千斤”。一千斤交給你,死掉了,壓死了嘛!你有什麼好處?所以說,不要貪多、貪高。“應時請”,應時請就是說到那個合適的時候要請法,不是合適的時候不要亂請。但是,該請的時候就要請。那麼,就是要應時,要看時機,要是對機的話。有那個機的人在那裏,你要請這個法,要利益大衆。不是那個機的,你請了很多法,用也用不起,反而有慢法的罪。請了法不修就慢法了。

  “依義不求過”,在聽法的時候,要聽法的道義,不要求文字上的過失。有的法師他經教很通,但是他文字並不高雅,或者說話的口分也帶一點這個俗氣的話。那麼,不要從這地方去看他的過失。只要他講的法是甚深的好的法,就取他的義,不要從文字上、詞句上去說。有些人大學的教授,他的這個出言吐詞當然都是很文雅了,還有很多典故,“這是學問大得很!”他講錯了也是對的。那些有些,他文化不高,但是有修有證的,他講的道理很對,很深,但是他的話沒有典故,也沒有詞彩。那你說“這個人講的不好”。你完全在文學上看問題了,你到底還是學文學,還是學我們的佛教的出生死的那個法義呢?這個就是搞錯了。依義不要求過,不要求文字上,或者這個法師有什麼其他的,觀他的過失,不要去觀。一觀的話,你把法師的過失觀錯了,那對這個法你也受影響了,“他講的,我不要聽!”等等。只要法是對的,那就不要去求其他的過失。

  我們經上經常有這個比喻,在大海的裏邊,你到處要找一個東西依靠,浮過海去。你找個木板也好,什麼也好,都找不到。最後漂來一個屍體,屍體脹滿了,它是浮在面上的。不會沈下去的。那麼,你就把那個屍體抓住,你靠了它浮到彼岸去,也可以得救了。你不要說,“來了個屍體,我不要,我情願自己……”自己淹死了,你自己也變個屍體,那個又何必呢?屍體來了,你能夠靠它不沈下去,到彼岸,你得救了,就對了麼,不要去挑挑剔剔地看他的過失。哪怕是屍體都可以依靠得度,何況他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麼的過失。

  還有一個比喻就是說,一個人關在監牢裏邊,他四邊都是銅、鐵,把他遮得嚴嚴的,跑不出去。但是有個洞洞,這個洞洞是廁孔,就是大小便的,通那個大小便等髒的東西的。雖然不大,但是擠得出去。那麼,髒是很髒,但是你出去自由了,在裏邊,關在裏邊甚至于要判死刑。那麼,你就是廁孔也不要嫌髒了,就把它鑽出去之後,得了自由不是很好嗎?所以說,不要去求過失,這個都是,這個經上例子很多的。

  “佛如大醫王”,這下邊是打比喻了。“般若阿伽藥,我如待死人,得法藥以生。”這裏說,我們在聽經的時候,要觀想自己就是害了重病的,快死的人。快死了,就要求這個法,這個藥。求這個法把自己救活。那麼,佛就是這個大醫王,醫中之王。你最重的毛病他也給你看得准,而且還有阿伽藥。阿伽藥就是說什麼病都能治的一個靈藥。那麼,佛是大醫王,把你病看准了,即使是世間上判的絕症,不能救的,他還是有他的藥,他的法,佛法是無邊。他一切東西都能救度,他把阿伽藥給你吃,那麼你一吃就會好了。聽法的時候就要這麼觀想。說法的人,法師,當他是佛的代表,就是當佛看。而他說的法,就是治自己不治之症的妙藥。以這樣子的觀待去聽法,絕對得大利益。

  如果你說以這個輕慢的心,以去看這個法師過失的心,或者是去較量的心,“看他講得對不對,不對的地方我要批判他。”以這樣的心或者是那個不恭敬的心,或者是跑了去休息休息打瞌睡去了,或者,跑了去,坐在裏邊東想西想地打自己的算盤,那麼,這樣子聽法,絕對不得益。甚至于還要受害,就是天變成魔了。你去挑剔那個法師的過失,那就是已經在造罪了。

  

  (4)思

  頌 于法樂正思 善稱量觀察 攝持精密義 諸默說大說

  秘密深隱義 勿以世智忖 于諸離言境 不加邪思議

  未知義求知 已知無忘失 甚深理不達 仰推如來境

  聞慧得到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我們的人,就不重視思。聞,總算還要。思,好象不要了,“聞到了,我已經夠了”,得少爲足,不要思了。“于法樂正思”,法得到之後,還要好好思惟,“樂”就是有這個樂欲的心,要去好好地思惟。“善稱量觀察”,“稱量”,就是說比較,看它是不是合法印的,是不是合因明的,仔細地觀察稱量。“觀察”就是觀前後的因果,它的道理如何。“攝持精密義”,稱量觀察是要把它搞得徹底清楚之後,把重要的意思還要把它記住。不要今天學了明天忘,明天學了後天忘,學了一輩子,最後還是只有兩句話。

  “諸默說大說,秘密深隱義,勿以世智忖。”那…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