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佛說法呢,有的時候不說話,也是說法。有的時候廣說,各式各樣的方式都有。那麼,還有一些秘密的、很深的道理,世間上的人不容易理解的,千萬不要世間的那些知見來猜測佛的意思。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造成一些謗法的罪。
“于諸離言境,不加邪思議”,還有一些講到真如、空性的地方,這是超言說、絕思議的,那麼你不要妄、邪思議,不要去亂想、亂推測。這些本來是離言的。我們的禅宗的那些公案,現在很多人都是邪思議。本來禅宗的公案的那些(25A)都是開了悟的人,他們的機鋒相對的事情。你也沒有參,更沒有悟。這些話用世間的智慧來猜測,那麼,經常會搞錯。他又感到自己很高,一般禅宗,尤其它很隱秘,越是隱秘,就好象是高超。那麼,就都去看公案,多看一些。說話裏邊跑兩個公案出來,好象你的智慧很高,實際上,早就墮入邪思裏去了,已經走錯路了。
那麼,密宗的意思,有些深隱的意思,不要世間的思想去亂說。我們就看到最近某佛學院,他們出了一本什麼書,這本書我們都散了,有人就看它很多地方呢亂說一通。那是教授佛學,他聘一些教授,認爲是學問很高。結果他說,“他們密宗裏一個大威德,牛頭怪物。”他怎麼知道牛頭怪物呢?大威德現牛相,他是徹底的菩提心。那就是牛,一輩子忠忠懇懇爲人服務的,耕地。耕了地之後,死了之後,肉給人家吃,骨頭給人家做圖章,做工具,做那些東西,這個皮又給人家穿,做皮鞋什麼。一生沒有一點浪費的,全部是爲人類服務的。那是徹心地爲衆生,大菩提心,這是表這個法的。他說是牛頭怪物啥東西說了一大通。這個你就是外行說外行話,結果謗了佛了。所以說,像秘密的事情,你是外行就不要說了,還是把你的嘴閉起來好一些。或者你要說,你要了解一下再說。那一些秘密的、深的道理,不要以世間的眼光亂說一通。說一通,並不見得你的高超,反而就顯出你無知,因爲你不懂密法,你是很幼稚。結果,還謗法,造了大罪,金剛地獄有份。這個都是爲了世間的名利,就是要擡高自己呢,反而造了很大的罪,劃不來。
“未知義求知,已知無忘失,甚深理不達,仰推如來境。”那麼,就是說我們采取的態度就是要沒有知道的要求能夠知道它,已經知道的,要攝持,不要忘記掉。我們聽經的裏邊就是有叁個東西,就是要避免叁個過。一個是器口朝下,再好的甘露水,一個茶杯口朝下的,底朝上的,你怎麼甘露水倒得進去呢?一個是髒的,口倒是朝上的,但是裏邊髒得很,邪知邪見都沒有洗掉。那麼,再好的甘露水你倒進去,跟那些髒的毒一混的話,吃下去還不是毒死了。再一個,它說髒也不髒,口也朝上,但是有一個漏洞。盡管甘露水倒進去,上邊倒,下邊漏,等你倒完了,也漏完了,沒有,一點也沒有。那就是不攝持了。那麼,這些東西,都是聽經的一些過失。那麼,這也要避免。
那麼,沒有知道的,求知,把口朝上,盛那個甘露水。已經知道的,不要弄個洞洞眼,把它漏完。要把它保持好。那麼,碰到一些不可思議的道理太深了,想不通。想不通,就不要亂想。這個自己智慧還不夠,這是如來的境界,我們到以後再說,保留。以後自己智慧夠了會懂,現在,就不要亂猜測了。假使以自我的眼光猜測呢,這樣容易搞錯。我們說空間,它是虛空,本來沒有東西。你如果戴了個有色眼鏡一看,這個虛空,你假使戴紅眼鏡,那虛空是紅的。這個紅到底是虛空的紅,還是什麼紅?你就亂說了。你把眼鏡除掉,虛空一點也不紅,這是你自己的知見不正。那麼,我們的知見都是世間上來的。一肚子的世間的邪知見,你去推測如來的境界,當然要搞錯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就謙虛一點,你自己還沒有搞懂,就說這是境界高,我是知道不了,慢慢地保留,以後再智慧高一點再來說。那麼,在思惟的時候要注意這些事情。
(5)修
頌 如所求所受 叁業無倒轉 佛止不造作 令行勤精進
修的時候,“如所求所受”。你求的法,所受到的法。那麼,“叁業無倒轉”,身口意不要顛倒地跟了他去做。那麼,重點,“佛止不造作,令行勤精進。”佛叫你不要做的,就不要做,佛叫你做的,趕快做,精勤地去做。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就是經常有這個話:佛說得苦口婆心,叫你那些壞事不要做,好事拼命做。總感到好象是不大適應。叫我不要做,偏偏要做一點;晚上叫你不要吃,要偷吃一點。哪怕就是說會供了,好象是有個開許了,趁此機會大吃一頓。
這個都是對佛的話要鑽空子。那麼,叫你要做的——叫你上殿,不上,偷懶;討論,不去。要做的,不做;不要做的,偷做。這個,就是煩惱作怪了。就像菩提道次第說的,假使醫生教你說,“啊,你營養不好,趕快吃肉”,他就回來要吃肉了。“你什麼什麼不對,你趕快怎麼樣”,趕快聽,好象醫生的話比佛的話還靈得多。這是我們的顛倒見,這個自己要好好地審查一下,到底還是歸依醫生,還是歸依佛?你不要搞錯了。
這是修,這個修是泛泛的修,我們說是泛義的修。嚴格的修,入了定的,才真的叫修。入定之後,它的力量能夠轉化我們的身心,這才是真的修。沒有入定之前的修,都是不深刻的,不能真正地轉化我們的心理的。但是,行動。所以,我們說采取一些行動,這裏就叫修。你不要停在這個口、心裏邊。念經不要在口上念,思惟也不單單在心上思惟,要付諸于行動,那就是叫修。這個是泛義的修,不是嚴格的,叫修。
(6)生善
頌 能依此善學 無錯不倒反 行空不住空 了空不作證
由正空見生 亦不壞余義 欲學修不斷 轉起勤施與
于戒能正受 受已能住持 複相續而轉 解空性大悲
發生大忍持 聖者諸所作 能學能修行 恒常力精進
靜慮解脫生 乃至究竟邊 般若悲皆具 皆回向有情
修的目的,善法要把它生起來。“能依此善學,無錯不倒反”,根據這個般若的道理,佛的經教都是般若,這個大家都知道。如果說他的精粹呢,就是般若。依佛的經教,就是以般若爲中心的那些法義是好好地修的,好好地學的話。“善學”,善巧地學,不是慢的,也不是懈怠的,是善巧的。“無錯不倒反”,不要搞錯。佛叫你做的,不要理解錯。不叫你做的,你理解錯了,這個佛叫我做的。
我記得有一個,我跟他們說,就是說佛的這個非時食,在四分律,是非常嚴格。哪怕你病重得快死了,醫生叫你吃東西,那也只能說把這個米用布包起來,米湯,把米的一些渣滓都濾幹淨才能喝。快要死的病人也這麼樣作。但是其他部,有開許。就是說,會供的東西能吃。能吃,這是開許,我們四分律部是沒有的。那麼,其他的部開許,目的就是什麼?假使你真的是有病,胃病之類的,或者是餓得受不了了。那麼你就利用這個開許,把你的煩惱止一下,因爲你不吃,你難過死了嘛。那麼,這個開許是叫你偷偷地,就是不要給大庭廣衆大吃大喝的,就是自己知道是不正規的,那麼要起慚愧的,在角落頭自己一個人去吃。結果,他抓了半邊,他說,“開許的,可以吃的。”不但自己大吃大喝,還聚了一大堆,一起在大吃大喝,開宴會了。這樣子做,你說是不是對?人家問他,“你怎麼晚上大吃大喝?”“法師說的,可以吃的。”你到底還是在故意找岔子呢,還是在搞什麼呢?人家跟你說的話,你抓了半句,這個就是不善巧了,就是錯了,搞錯了。你搞錯了之後,或者是不是搞錯了,故意地這麼子做,那麼,你這個是煩惱,煩惱作怪,想吃東西,借口是法師叫你吃的。這個又沒有罪,又能滿足自己的煩惱,真是太好了。但是地獄在等你,你將來就知道,這到底好不好。
那麼,就是說佛說的話不要搞錯,不要執了一邊去。斷章取義,把自己不要的不說,自己歡喜的一半就拿過來了。這樣子去做的話,搞錯了,感的因果就不好。“不倒反”,不要顛倒,不要反過來。就是要按了次第做,不要跳級,也不要把難的、高的先學,從低的、容易的下手。
“行空不住空”,這個善巧更重要。我們要行空,而不要住空。就是說空的道理要知道,但是不要執著那個空,也不像這個二乘的,就住在涅槃裏不出來了。那麼,行空,因爲你要度衆生,要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空的道理不知道的話,那你就害怕了,不敢度了。或者有些地方就頂住了,行不通了。行空就是空的作用要知道,但是不要住在這個空裏邊。空裏邊住了,就不做那些事情了,它一切法空,就什麼不要幹。
我記得有一個居士,他寫信來。他說,他已經開悟了,他現在可以坐在家裏不要動了,一切以前的拜佛,什麼東西供養,這些事情,他到現在可以止住,不要做了,好好地修行就可以成佛了。後來他寫信給我,我說:“這個不對。《 金剛經》裏說的,要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使你證了空性了,你還要行一切善法呢。你不行善法,你怎麼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他說:“這個道理是這個佛告訴我的。”我說:“現在有佛?奇怪!這個佛叫什麼名字?”他說:“姓張。”這才怪了。他說是什麼佛呢?五指如來,五個指頭的如來。姓麼姓張,在家人。我說:“叁世佛都穿袈裟的,沒有在家的佛。”這個是奇聞了,真是一個奇怪的事情了。
所以,“行空不住空”,不要住在空裏邊,把因果都放下了。有的是不幹,好的事情不做,還不說。有的事情,既然是空的,什麼都幹起來了,殺盜淫妄都做。空的嘛,沒關系。那就是糟糕了。他們的借口,都是以佛經爲依據。他說:“淫盜癡,就是戒定慧;生死,就是涅槃,流轉生死,殺盜淫妄就是戒定慧,就是涅槃,你怕什麼。”這個還振振有辭。那麼,真正你這樣子做了,惡取空。將來的果報,投惡趣。
“了空不作證”,“了空”,空的道理要知道。“不要證”,就是不要像二乘一樣,證了空性不出來了。…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