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就是要空的道理知道,要行菩薩道。
“由正空見生,亦不壞余義。”正空見生了之後,決定不壞緣起。如果你的空生起來之後壞了緣起,一切法空了,什麼都不要了,那就不是正空。這是惡取空,搞錯了的空。正空的見生起之後,決定不壞余義。那些緣起的事情,就是五度、四攝,這些都會做下去,絕對不會破壞緣起的。如果破壞緣起的空,就是惡取空,就是前面要舍的那些東西。因爲正空,空性跟緣起兩個是不二不一的,不離的。從這面看是空性,那面看就是緣起。離開緣起沒有空性,離開空性也沒有緣起。你把它拆了兩個,就糟糕了。
“欲學修不斷,轉起勤施與。”那麼,證了空性之後,你並不是滿足了,大徹大悟之後,他還要去林間樹下,長養聖胎,還要行菩薩道。所以說,要學修不斷的話,證了空性之後,並不是沒有事情幹了。還要“轉起勤施與”,趕快地修布施波羅蜜多,要精勤地去做。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複相續而轉。”那麼,這個是持戒波羅蜜多。證了空性之後,不要說持犯都是一樣的;只要是心幹淨,就是持戒。這個是果上的話。你才證了空性,要大大地把戒持好。所以說,證了空性之後,對戒要正受,如法地受。受了之後,能住持,以持戒,住在戒裏邊不犯。“複相續而轉”,假使有犯,忏悔還淨,這樣子繼續下去。不要說證了空性,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
還要“解空性大悲,發生大忍持”,你把空性的道理知道之後,再生起悲心,那就是對一切衆生的那些苦都能忍受。“發生大忍持”,忍的力量還是要空性結合之後才能忍。如果你空性不了解,硬了頭皮忍,總有一個時候忍不住,那就是不但是那個要報複,而且大量地報複。這已經是熬了很久,跟*一樣,憋在裏邊,一下子爆發的時候,那是不可收拾。所以說,老修行,發起脾氣來是不得了。平時看他是老修行,真正觸動他發了脾氣,那比一般人發得還要厲害。那就是說還沒有證空性的時候,證了空性就不會了。真正地忍持,要證了空性之後才能發生大忍持。
“聖者諸所作,能學能修行。”那是精進,“恒常力精進”。聖者,那些佛菩薩的難行苦行,你到證了空性之後就慢慢能做了。在沒有空性之前,做不到,也不要你做。這個我們在戒波羅蜜多裏就講過的。叫你布施頭目腦髓,在你沒有證到空性之前,大悲心的意樂心沒有真正生起之前,還是不做好。一做,會退。不但是自己會退,對一些跟你要頭目腦髓的人就産生怨的心,仇恨心。那就是要墮落的。所以說,沒有到這個時候,就不要做。但是,證了空性之後,那就可以做了。一切聖者,證了見道以上的聖者,他們所做的難行苦行,這個時候能夠學了,甚至于能做了,能修行了。做的時候,還要“恒常力精進”,精進地去做,不是做了一個兩個算了,不斷地要去做。這是第四度了,精進度。
禅定度,“靜慮解脫生”,有了空性之後,那是定裏邊八解脫,八勝處等等功德都能生出來。這個在《定道資糧》裏有,我們去翻一翻好了,什麼叫八勝處,什麼叫八解脫,還有十遍處等等那些定的功德,禅定功德都能生出來。
“乃至究竟邊”,一直到究竟彼岸。“般若悲皆具”,有智慧跟悲心同時的。我們佛的這個智慧裏邊有大悲隨行,不是像一般的說:智慧就是太理智,沒有悲心了。我們的智慧跟悲心兩個本來不是兩個東西的,在佛性裏邊就具足悲跟智兩個東西。那麼,所以說,真正證到般若究竟彼岸的時候,悲智同時雙運,“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這個情況。智慧,他對空性的理解可以超出生死。他的悲心又不像二乘呆在涅槃裏享受,他要來廣度衆生,乃至地獄未空,他是誓不成佛,跟地藏菩薩一樣,這是大悲心。
那麼,這些功德怎麼辦?“皆回向有情”,所有修的那些六度萬行的一些功德,都不是爲自己,回向一切父母有情,使他們離苦得樂。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所以這個是,再回過來說,衆生跟自己本來是一體的,“我”,所謂補特伽羅都是假安立的。那麼,你回向衆生,就是利自己。自利利他,在究竟的地方,兩個是統一的,不分的。所以說,我們在因地上就是有這個分別心,他跟自己,總是一個對立面。那麼,這個寂天菩薩,就善巧,叫你反過來,把自己當他,把他當自己。這樣子,你不會做錯了。但是,反過來談何容易?我們現在將心比心這樣地做一做已經是很好了。那麼,這個方便呢?自他相換的方便有,那麼,七重因果的方便也有,這要看自己如何用功了。依了方便去做,慢慢地、慢慢地決定會達到目的。不依方便做,那就是永遠達不到。一切法從緣而起,沒有那個緣,果是不會來的。緣足夠了,果決定會來。
(五)依止何人學習般若
頌 具調伏寂靜 惑除叁德增 有勇阿含富 覺真善論議
悲深離退息 十德堪依止 複解般若理 圓滿之教義
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 完全次第知 如法引隨行
那麼,般若的應當學、應當聞、應當思、應當修,那麼,我們依哪個來修呢?依哪個來學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標准。怎麼樣的善知識可以跟他學般若的道理?“具調伏寂靜,惑除叁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論議,悲深離退息,十德堪依止”,這是前面的,就是我們的菩提道次第的最初的道前基礎,依止善知識。那麼,善知識的要求,就是有十條。要“具調伏”,戒律要嚴格;“寂靜”,跟定相應的;“惑除”,他的智慧能斷煩惱的;“叁德增”,戒定慧不斷增上的,要超過自己的;“有勇”,在教化衆生的時候有勇氣。不爲這個一切的環境,或者是對方的權威勢力所阻撓,該呵就呵,該罵就罵。像印光法師,他有一次吃飯。聶雲臺是一個大官,吃飯,這個聶雲臺吃飯的時候,因爲他是大官的家裏出生的,自己又做大官,吃飯的時候,不大留心,把飯丟在桌子上,丟了幾顆。給印光法師大罵一頓,當面呵斥。這個就是有勇。你不要以爲自己地位高了,就可以馬馬虎虎,這一點小事情,他還要呵斥。那麼,這是有勇的表現。我們對這個弟子也好,對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也好,就是要有勇氣。碰到困難,“趕快退”,那你怎麼利益衆生呢?“阿含富”,那就是說學法要學得多一點,不是單是學了一部經就算數,各方面要會得通;“覺真”,能夠證到般若的,般若的甚深空性能證到,或者是了達、理解了的;“善論議”,能夠善于說法的,叁支比量能夠是精通的;“悲深”,爲度衆生。不爲自己名利著想的,這樣子爲住持正法,爲利益衆生,從這個目的出發的,不爲個人的一切名譽、利養、地位等等所幹擾的,這是悲深;“離退息”,任何時候,再疲勞,再怎麼樣子心情不舒暢,碰到有人請法,還是恭敬地給人家教導。釋迦牟尼佛到雙林去的時候,去涅槃的時候,路上碰到一個老人,要求出家。釋迦牟尼佛還是慈悲,攝受他,給他說法,證了阿羅漢果。這就是說,任何情況之下,利他的心不會退,離退息。這十個功德,有這十個功德的,能夠依止。那就是具調伏一個,寂靜一個,惑除一個,德增一個,四個,有勇五個,阿含富六個,覺真七,善論議八,悲深九,離退息十個。有這十個功德的人,可以依止他。
“複解般若理,圓滿之教義。”還要加一個,就是能夠理解般若的道理,圓滿的教義,深廣兩個般若都能夠圓滿理解的人。“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在理解了之後,還要有方便善巧,能夠做。不但是那個理上能夠懂,他行動上該怎麼做的方便善巧都有的。那麼,這樣子的人,可以依止他。“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隨行”,他對整個的教義,圓滿的般若教義能夠全部知道。而且,次第,如何學的次第也知道。知道圓滿的教義,不知次第也沒辦法,無從下手。要知道次第,該從什麼地方下手,從什麼地方一層一層進去,如法來引導我們做的。“隨行”,跟了他跑的。這樣的人,可以依止他學般若。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不能引導我們,那就不能跟他學。
(六)如是學修般若之果如何
頌 若善修學人 了證般若理 不執蘊處界 谛緣諸度等
流轉還滅法 智照皆如幻 度一切苦厄 知色空義故
是心無罣礙 亦無諸恐怖 離顛倒夢想 得究竟涅槃
乃至大菩提 悉由佛母生 能聞如是法 福慧無比倫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你這樣子如法地學了之後,他的果報是什麼樣子?“若善修學人,了證般若理,不執蘊處界,谛緣諸度等,流轉還滅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義故,是心無罣礙,亦無諸恐怖,離顛倒夢想。”那是《心經》來了,這就是般若嘛。“得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
善修的人,善學善修的人,他能夠了解,或者證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對蘊處界、谛緣度等等法不會執著它是實在的,如幻的。“谛緣諸度等”,那些四谛、十二因緣、六度都是過海的船。沒有過海之前要用它,過了海之後就要知道是自性空,不要執著。“流轉還滅法”,這些流轉也好,還滅也好,生死就是涅槃,都是假的。在沒有度脫的時候,沒有到彼岸之前,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這是我們的凡夫的虛妄的見地。真正到了彼岸之後,回頭一看,生死涅槃都是假的。不但生死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那麼,人家就搞錯了,“那麼涅槃空的,我們就不要修了。修它幹啥呢?”那麼,你生死是空的,你現在感不感到這個生死是空的?你如果感到生死苦多得很,那就該修。因爲你還沒證到,證到之後固然是空的,你還沒證到,你在無明大夢之中,你還感到很多苦。如果你感到的苦本性是空,苦也不苦了,那就對了。你現在感到苦,你沒有般若,你還得要修。
那麼,“智照皆如幻”,真正到了般若之後,什麼蘊處界、谛緣度、還滅、流轉都是自性空,都是夢一樣的,如幻如夢的。這樣子能夠真正照見五蘊皆空之後,那就是《心經》說的,…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