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08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就是要空的道理知道,要行菩萨道。

  “由正空见生,亦不坏余义。”正空见生了之后,决定不坏缘起。如果你的空生起来之后坏了缘起,一切法空了,什么都不要了,那就不是正空。这是恶取空,搞错了的空。正空的见生起之后,决定不坏余义。那些缘起的事情,就是五度、四摄,这些都会做下去,绝对不会破坏缘起的。如果破坏缘起的空,就是恶取空,就是前面要舍的那些东西。因为正空,空性跟缘起两个是不二不一的,不离的。从这面看是空性,那面看就是缘起。离开缘起没有空性,离开空性也没有缘起。你把它拆了两个,就糟糕了。

  “欲学修不断,转起勤施与。”那么,证了空性之后,你并不是满足了,大彻大悟之后,他还要去林间树下,长养圣胎,还要行菩萨道。所以说,要学修不断的话,证了空性之后,并不是没有事情干了。还要“转起勤施与”,赶快地修布施波罗蜜多,要精勤地去做。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复相续而转。”那么,这个是持戒波罗蜜多。证了空性之后,不要说持犯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心干净,就是持戒。这个是果上的话。你才证了空性,要大大地把戒持好。所以说,证了空性之后,对戒要正受,如法地受。受了之后,能住持,以持戒,住在戒里边不犯。“复相续而转”,假使有犯,忏悔还净,这样子继续下去。不要说证了空性,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

  还要“解空性大悲,发生大忍持”,你把空性的道理知道之后,再生起悲心,那就是对一切众生的那些苦都能忍受。“发生大忍持”,忍的力量还是要空性结合之后才能忍。如果你空性不了解,硬了头皮忍,总有一个时候忍不住,那就是不但是那个要报复,而且大量地报复。这已经是熬了很久,跟*一样,憋在里边,一下子爆发的时候,那是不可收拾。所以说,老修行,发起脾气来是不得了。平时看他是老修行,真正触动他发了脾气,那比一般人发得还要厉害。那就是说还没有证空性的时候,证了空性就不会了。真正地忍持,要证了空性之后才能发生大忍持。

  “圣者诸所作,能学能修行。”那是精进,“恒常力精进”。圣者,那些佛菩萨的难行苦行,你到证了空性之后就慢慢能做了。在没有空性之前,做不到,也不要你做。这个我们在戒波罗蜜多里就讲过的。叫你布施头目脑髓,在你没有证到空性之前,大悲心的意乐心没有真正生起之前,还是不做好。一做,会退。不但是自己会退,对一些跟你要头目脑髓的人就产生怨的心,仇恨心。那就是要堕落的。所以说,没有到这个时候,就不要做。但是,证了空性之后,那就可以做了。一切圣者,证了见道以上的圣者,他们所做的难行苦行,这个时候能够学了,甚至于能做了,能修行了。做的时候,还要“恒常力精进”,精进地去做,不是做了一个两个算了,不断地要去做。这是第四度了,精进度。

  禅定度,“静虑解脱生”,有了空性之后,那是定里边八解脱,八胜处等等功德都能生出来。这个在《定道资粮》里有,我们去翻一翻好了,什么叫八胜处,什么叫八解脱,还有十遍处等等那些定的功德,禅定功德都能生出来。

  “乃至究竟边”,一直到究竟彼岸。“般若悲皆具”,有智慧跟悲心同时的。我们佛的这个智慧里边有大悲随行,不是像一般的说:智慧就是太理智,没有悲心了。我们的智慧跟悲心两个本来不是两个东西的,在佛性里边就具足悲跟智两个东西。那么,所以说,真正证到般若究竟彼岸的时候,悲智同时双运,“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这个情况。智慧,他对空性的理解可以超出生死。他的悲心又不像二乘呆在涅槃里享受,他要来广度众生,乃至地狱未空,他是誓不成佛,跟地藏菩萨一样,这是大悲心。

  那么,这些功德怎么办?“皆回向有情”,所有修的那些六度万行的一些功德,都不是为自己,回向一切父母有情,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所以这个是,再回过来说,众生跟自己本来是一体的,“我”,所谓补特伽罗都是假安立的。那么,你回向众生,就是利自己。自利利他,在究竟的地方,两个是统一的,不分的。所以说,我们在因地上就是有这个分别心,他跟自己,总是一个对立面。那么,这个寂天菩萨,就善巧,叫你反过来,把自己当他,把他当自己。这样子,你不会做错了。但是,反过来谈何容易?我们现在将心比心这样地做一做已经是很好了。那么,这个方便呢?自他相换的方便有,那么,七重因果的方便也有,这要看自己如何用功了。依了方便去做,慢慢地、慢慢地决定会达到目的。不依方便做,那就是永远达不到。一切法从缘而起,没有那个缘,果是不会来的。缘足够了,果决定会来。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颂 具调伏寂静 惑除三德增 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论议

  悲深离退息 十德堪依止 复解般若理 圆满之教义

  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 完全次第知 如法引随行

  那么,般若的应当学、应当闻、应当思、应当修,那么,我们依哪个来修呢?依哪个来学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依止善知识的标准。怎么样的善知识可以跟他学般若的道理?“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这是前面的,就是我们的菩提道次第的最初的道前基础,依止善知识。那么,善知识的要求,就是有十条。要“具调伏”,戒律要严格;“寂静”,跟定相应的;“惑除”,他的智慧能断烦恼的;“三德增”,戒定慧不断增上的,要超过自己的;“有勇”,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有勇气。不为这个一切的环境,或者是对方的权威势力所阻挠,该呵就呵,该骂就骂。像印光法师,他有一次吃饭。聂云台是一个大官,吃饭,这个聂云台吃饭的时候,因为他是大官的家里出生的,自己又做大官,吃饭的时候,不大留心,把饭丢在桌子上,丢了几颗。给印光法师大骂一顿,当面呵斥。这个就是有勇。你不要以为自己地位高了,就可以马马虎虎,这一点小事情,他还要呵斥。那么,这是有勇的表现。我们对这个弟子也好,对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也好,就是要有勇气。碰到困难,“赶快退”,那你怎么利益众生呢?“阿含富”,那就是说学法要学得多一点,不是单是学了一部经就算数,各方面要会得通;“觉真”,能够证到般若的,般若的甚深空性能证到,或者是了达、理解了的;“善论议”,能够善于说法的,三支比量能够是精通的;“悲深”,为度众生。不为自己名利着想的,这样子为住持正法,为利益众生,从这个目的出发的,不为个人的一切名誉、利养、地位等等所干扰的,这是悲深;“离退息”,任何时候,再疲劳,再怎么样子心情不舒畅,碰到有人请法,还是恭敬地给人家教导。释迦牟尼佛到双林去的时候,去涅槃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个老人,要求出家。释迦牟尼佛还是慈悲,摄受他,给他说法,证了阿罗汉果。这就是说,任何情况之下,利他的心不会退,离退息。这十个功德,有这十个功德的,能够依止。那就是具调伏一个,寂静一个,惑除一个,德增一个,四个,有勇五个,阿含富六个,觉真七,善论议八,悲深九,离退息十个。有这十个功德的人,可以依止他。

  “复解般若理,圆满之教义。”还要加一个,就是能够理解般若的道理,圆满的教义,深广两个般若都能够圆满理解的人。“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在理解了之后,还要有方便善巧,能够做。不但是那个理上能够懂,他行动上该怎么做的方便善巧都有的。那么,这样子的人,可以依止他。“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随行”,他对整个的教义,圆满的般若教义能够全部知道。而且,次第,如何学的次第也知道。知道圆满的教义,不知次第也没办法,无从下手。要知道次第,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从什么地方一层一层进去,如法来引导我们做的。“随行”,跟了他跑的。这样的人,可以依止他学般若。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不能引导我们,那就不能跟他学。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颂 若善修学人 了证般若理 不执蕴处界 谛缘诸度等

  流转还灭法 智照皆如幻 度一切苦厄 知色空义故

  是心无罣碍 亦无诸恐怖 离颠倒梦想 得究竟涅槃

  乃至大菩提 悉由佛母生 能闻如是法 福慧无比伦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你这样子如法地学了之后,他的果报是什么样子?“若善修学人,了证般若理,不执蕴处界,谛缘诸度等,流转还灭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义故,是心无罣碍,亦无诸恐怖,离颠倒梦想。”那是《心经》来了,这就是般若嘛。“得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

  善修的人,善学善修的人,他能够了解,或者证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对蕴处界、谛缘度等等法不会执着它是实在的,如幻的。“谛缘诸度等”,那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都是过海的船。没有过海之前要用它,过了海之后就要知道是自性空,不要执着。“流转还灭法”,这些流转也好,还灭也好,生死就是涅槃,都是假的。在没有度脱的时候,没有到彼岸之前,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这是我们的凡夫的虚妄的见地。真正到了彼岸之后,回头一看,生死涅槃都是假的。不但生死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那么,人家就搞错了,“那么涅槃空的,我们就不要修了。修它干啥呢?”那么,你生死是空的,你现在感不感到这个生死是空的?你如果感到生死苦多得很,那就该修。因为你还没证到,证到之后固然是空的,你还没证到,你在无明大梦之中,你还感到很多苦。如果你感到的苦本性是空,苦也不苦了,那就对了。你现在感到苦,你没有般若,你还得要修。

  那么,“智照皆如幻”,真正到了般若之后,什么蕴处界、谛缘度、还灭、流转都是自性空,都是梦一样的,如幻如梦的。这样子能够真正照见五蕴皆空之后,那就是《心经》说的,…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