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苦都度掉了。我们在流转生死,你说要了生死,怎么了?那就去看,谁在流转?那个看了半天,就是参,禅宗参。参了半天,流转的是没有的,就是五蕴。那么,根本没有一个补特伽罗在流转生死。那就本来没有流转,那你哪个在流转?当下就停下来,没有流转了。你因为有一个有情在那流转了,你看到没有有情流转了,那就根本没有流转了,一切苦就度掉了。
“知色空义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那就心无挂碍了。既然没有挂碍,恐怖也没有了。没有恐怖之后,一切颠倒梦想,这个乱想也不会来了。那就得到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这是《心经》的话,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就不要详细讲了。那么,到最究竟涅槃,得大菩提,这都要靠般若,这个才能得到。
“悉由佛母生,能闻如是法,福慧无比伦。”这个般若的道理,它的功效有那么大,成佛都是靠它。那么,我们能够听到般若的法,这个福气,这个智慧,是最大的福气了,没有人好比的。世间上不要看做国王、做大臣,或者是大富长者,好象福气很大。但是,他们没听到般若,比我们听到般若的,那就差得远了。我们的福气比他们大,大得无比得大。因为将来我们听的般若种子下去之后,将来成佛有余。他们再现在的大富大贵,没有般若种子,将来还要三恶道受苦,所以不好比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的话。那么,这个般若的道理知道之后,一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就是说有所作为的,造作迁流的就是有为法,有生灭的。那么,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梦里边有山河大地,醒过来什么都没有。幻,都是那个幻化的东西。假使说海市蜃楼之类的,看上去好象是逼真的,你跑过去看一看,什么都没有。“泡,影”,都是很快就要坏的东西。那么,“如露亦如电”,也是很容易坏的。
这个六个喻,海公上师的书上有讲的,它都是比喻法。那么,都是如幻如化,就是没有自性的。那么,“应作如是观”,我们起般若的正见,不要执着这个世间的有为法。一执着,就要起烦恼、造罪、堕落。能够知道自性空,烦恼也无从起,烦恼本性也空。那么,这样子不起烦恼不造业,那就是涅槃。所以,我们证了般若之后,这个好处很多,这是鼓励大家要好好地学般若。这个比喻,它是这样子的。
过去的法就是梦一样的,现在醒过来之后再去抓梦,没有了,抓不到了。
现在的法,就是在幻,变幻,幻化。海市蜃楼,看看是很逼真,一看,走近去摸,一点也摸不到什么东西。
那个身体,我们人的身体呢,如泡,一下就破掉的。
业果如影。我们讲这个造什么业感什么果,就像一个东西立竿见影。你一个竹竿的话,你这个影子是直的;你是个钩钩呢,影子就是歪的。这是影子一样的,也是不实在的。
就是那个世间的事情,好象早上的露水一样,一下子干掉,没有了。
那么,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无常,就是跟电一样,电是再快也没有了,一亮就没有了。就是天上的打雷的雷电,古代是没有什么电灯的,没有,这是天上的电,就是闪电,一闪就没有了,这个是很快的,无常的。
一切法这么观。你这样子观的话,就不会贪着五欲造业,就不会贪了。所以说,我们要有般若的知见,一切世间上的坏事都不会做了。那就是鼓励我们要修般若。
下面四摄法我们讲完,明天,我们准备把密法的那一部分简单讲一下,因为我们这里重点是学显教。(25B)来参学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修密宗的。那么,密宗的道理也不能广说了,只能是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把显教的四摄把它讲完。六度讲完了,六度里边讲般若度的时候,海公上师又悲心,加了一个入般若法门,自立一段。这是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精要的东西凑拢来讲的。然后,六度讲好了,讲四摄。四摄里边,我们说菩萨道、六度是圆满自己功德的,四摄是纯粹利益众生的。
甲四 四摄法
总说
颂 六度成自利 四摄能益他 成佛胜资粮 上士应善寻
难行菩萨道 见闻惊怖生 当念诸菩萨 其初亦如我
若先作愿欲 渐渐小小行 串习时分多 不加功任运
施同前劝学 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出《庄严经论》)
那这个四摄就是,“六度成自利,四摄能益他”,一开始就这个话。六度,圆满自己的功德。四摄,就完全是从众生着想,利益他。“成佛胜资粮,上士应善寻。”这些都是成佛的殊胜的资粮,上士道的上士,就是大乘根器的人,你要好好地追求这些法。“难行菩萨道,见闻惊怖生,当念诸菩萨,其初亦如我,若先作愿欲,渐渐小小行,串习时分多,不加功任运。”那就是说菩萨道是难行的。那么,我们在初学的人,见到或者听到都害怕。把头目脑髓都供养人家,把身体这个割下来。我们《梵网经》就有,你假使什么人来了,你要把身体的肉割下来给他吃。这个听到就害怕。但是,你想这个行菩萨道的菩萨,他开始的时候也跟我一样的,从凡夫开始起头,也是害怕的。但是,他发了这愿之后,慢慢做,一点点地做。做到时间久了,那就是成了习惯了。“不加功任运”,你也不要加功用行,它自己成了习惯性了,自己就做起来了。那就是说,这些菩萨道,难行的菩萨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自己发了愿,慢慢慢慢做。越做越胆大,得了空性之后,身上割一点肉就像树上刮一个皮,树枝一样,不在乎的。那么,就是说一方面,要发愿;一方面,赶快证空性。不证空性,执着有的话,把头目脑髓来供养人家呢,一般是做不到的。证了空性之后,毫无关系。本来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怎么样子干都是空,没有关系的。那么,这是要好好地发愿。先要发愿,再要慢慢地做。做到后来成了习惯了,就不成问题。
那么,这个是总的说法,一个颂。那么,这个里边,还有一个颂,就是六度之后还有四摄,他弄到后头去了。应当是加在这个后头。就是后边的“施同前劝学 ,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这个颂应当是加在“若先作愿欲”的后头,他是摆了后头去了。这是总颂。“施同”就是施是同的,同前面六度一样,就是布施爱语了。布施是跟六度的布施一样的。“爱语”,是示,就是告诉他。“劝学”,是利行。“自亦随顺转”是同事。“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施同,一句话说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这三个,是爱语,示就是爱语,爱乐语;劝学,是利行;自亦随顺转,是同事。这是总的四摄,应当放在“六度成自利”这个颂的后头。然后,分开讲。
乙一 布施
如前六度中说,而偏在摄他,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彼欢喜,应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教令必从,乃令修道。
布施,跟前面六度说的一样,就是施同。“而偏在摄他”,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而重点,侧重点,不是为自己积累这个功德了,是在利他。目的是不一样了,“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彼欢喜,应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教令必从,乃令修道。”我们摄受眷属,就是摄受弟子摄受什么,叫他修善行,修行的话,一定要使他生欢喜心。怎么样使他生欢喜心?先给他资财,给他物质上满足。满足之后,饶益他的身。然后他生了欢喜心之后,你教他,他就听话了。乃至修道,他也可以跟到你修。小孩子就是这样,你叫他做一个事情,他不干。你给他吃一块糖,他就干了。这个就是说,你要给他一点好处,他就干了。众生也一样,你先用这个布施使他得到利益,然后,你叫他修行,他来了。我们在《药师经》里也有,好象是先把他吃饱,然后再以佛的教诫去教他。这个是布施。
颂 施相同度说 而意在摄他 令彼心欢悦 成就闻法器
那么,布施的颂,就是后头那个。“施相同度说”,“施相”,在我们布施的,四摄里布施呢,他的相貌跟六度的布施是一样的。“而意在摄他”,而他的偏重点,是摄持众生,不是为自己积累功德。“令彼心欢悦”,你布施他,使他的心里对这个布施的法师生起欢喜心。那么,你叫做什么,叫他听法、修行,他就听话了。令彼心欢悦呢,“成就闻法器”,这是一个布施。
乙二 爱语
于所化机,开示诸度,谓以可爱语,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正受法义,此中复分顺世语及正法语。
“于所化机,开示诸度”,所化的机,既是摄受了,他受你化了,要给他开示。开示什么?六度。“谓以可爱语”,说话,要说使他听了欢喜的话。“除其无知”,这个爱语的目的,他的无知,他什么都不懂的,把它除掉。“断其疑惑”,他有什么怀疑的,把它除掉。“令其正受法义”,能够正确的了解法的道理。这个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爱语,顺世间的话,世间上随顺的话;一种,正法的话,是法上的话。顺世间语,就是说要世间上也做的一些规范。就是说话的时候,要带笑地跟他去说,慰问他好不好,身体好不好等等这一些世间上的使他爱语。那么,法上的爱语,跟他说一些法,跟他说法上的功德,使他得到利益,远离那些恶道、苦等等,排他的疑惑。这是爱语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顺法的,正法的语。
颂 爱语除无知 断疑受法义 或顺世间言 或依正法语
一个颂,就是“爱语除无知”,爱语,是除他的无知。“断疑受法义”,或者断他的怀疑,教他受法义。“或顺世间言,或依正法语。”或者以世间的方式,顺世间的话使他生欢喜。或者以正法的话,使他能够修那些功德的事情,将来得到利益。或者断除疑惑等等。这是爱语。
乙三 利行
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修行,或令正受,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又应行难行利行有三:(一)少善根者,(二)大财位者,(三)习外道者。
“利行”,“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修行”,所教的道理,教他的所化的那些人修行,要去行动。前面是讲道…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