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苦都度掉了。我們在流轉生死,你說要了生死,怎麼了?那就去看,誰在流轉?那個看了半天,就是參,禅宗參。參了半天,流轉的是沒有的,就是五蘊。那麼,根本沒有一個補特伽羅在流轉生死。那就本來沒有流轉,那你哪個在流轉?當下就停下來,沒有流轉了。你因爲有一個有情在那流轉了,你看到沒有有情流轉了,那就根本沒有流轉了,一切苦就度掉了。
“知色空義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了,那就心無挂礙了。既然沒有挂礙,恐怖也沒有了。沒有恐怖之後,一切顛倒夢想,這個亂想也不會來了。那就得到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這是《心經》的話,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就不要詳細講了。那麼,到最究竟涅槃,得大菩提,這都要靠般若,這個才能得到。
“悉由佛母生,能聞如是法,福慧無比倫。”這個般若的道理,它的功效有那麼大,成佛都是靠它。那麼,我們能夠聽到般若的法,這個福氣,這個智慧,是最大的福氣了,沒有人好比的。世間上不要看做國王、做大臣,或者是大富長者,好象福氣很大。但是,他們沒聽到般若,比我們聽到般若的,那就差得遠了。我們的福氣比他們大,大得無比得大。因爲將來我們聽的般若種子下去之後,將來成佛有余。他們再現在的大富大貴,沒有般若種子,將來還要叁惡道受苦,所以不好比的。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的話。那麼,這個般若的道理知道之後,一切有爲法,什麼叫有爲法?就是說有所作爲的,造作遷流的就是有爲法,有生滅的。那麼,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夢裏邊有山河大地,醒過來什麼都沒有。幻,都是那個幻化的東西。假使說海市蜃樓之類的,看上去好象是逼真的,你跑過去看一看,什麼都沒有。“泡,影”,都是很快就要壞的東西。那麼,“如露亦如電”,也是很容易壞的。
這個六個喻,海公上師的書上有講的,它都是比喻法。那麼,都是如幻如化,就是沒有自性的。那麼,“應作如是觀”,我們起般若的正見,不要執著這個世間的有爲法。一執著,就要起煩惱、造罪、墮落。能夠知道自性空,煩惱也無從起,煩惱本性也空。那麼,這樣子不起煩惱不造業,那就是涅槃。所以,我們證了般若之後,這個好處很多,這是鼓勵大家要好好地學般若。這個比喻,它是這樣子的。
過去的法就是夢一樣的,現在醒過來之後再去抓夢,沒有了,抓不到了。
現在的法,就是在幻,變幻,幻化。海市蜃樓,看看是很逼真,一看,走近去摸,一點也摸不到什麼東西。
那個身體,我們人的身體呢,如泡,一下就破掉的。
業果如影。我們講這個造什麼業感什麼果,就像一個東西立竿見影。你一個竹竿的話,你這個影子是直的;你是個鈎鈎呢,影子就是歪的。這是影子一樣的,也是不實在的。
就是那個世間的事情,好象早上的露水一樣,一下子幹掉,沒有了。
那麼,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無常,就是跟電一樣,電是再快也沒有了,一亮就沒有了。就是天上的打雷的雷電,古代是沒有什麼電燈的,沒有,這是天上的電,就是閃電,一閃就沒有了,這個是很快的,無常的。
一切法這麼觀。你這樣子觀的話,就不會貪著五欲造業,就不會貪了。所以說,我們要有般若的知見,一切世間上的壞事都不會做了。那就是鼓勵我們要修般若。
下面四攝法我們講完,明天,我們准備把密法的那一部分簡單講一下,因爲我們這裏重點是學顯教。(25B)來參學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修密宗的。那麼,密宗的道理也不能廣說了,只能是介紹一下。今天我們把顯教的四攝把它講完。六度講完了,六度裏邊講般若度的時候,海公上師又悲心,加了一個入般若法門,自立一段。這是在這個菩提道次第精要的東西湊攏來講的。然後,六度講好了,講四攝。四攝裏邊,我們說菩薩道、六度是圓滿自己功德的,四攝是純粹利益衆生的。
甲四 四攝法
總說
頌 六度成自利 四攝能益他 成佛勝資糧 上士應善尋
難行菩薩道 見聞驚怖生 當念諸菩薩 其初亦如我
若先作願欲 漸漸小小行 串習時分多 不加功任運
施同前勸學 自亦隨順轉 是爲愛樂語 利行及同事(出《莊嚴經論》)
那這個四攝就是,“六度成自利,四攝能益他”,一開始就這個話。六度,圓滿自己的功德。四攝,就完全是從衆生著想,利益他。“成佛勝資糧,上士應善尋。”這些都是成佛的殊勝的資糧,上士道的上士,就是大乘根器的人,你要好好地追求這些法。“難行菩薩道,見聞驚怖生,當念諸菩薩,其初亦如我,若先作願欲,漸漸小小行,串習時分多,不加功任運。”那就是說菩薩道是難行的。那麼,我們在初學的人,見到或者聽到都害怕。把頭目腦髓都供養人家,把身體這個割下來。我們《梵網經》就有,你假使什麼人來了,你要把身體的肉割下來給他吃。這個聽到就害怕。但是,你想這個行菩薩道的菩薩,他開始的時候也跟我一樣的,從凡夫開始起頭,也是害怕的。但是,他發了這願之後,慢慢做,一點點地做。做到時間久了,那就是成了習慣了。“不加功任運”,你也不要加功用行,它自己成了習慣性了,自己就做起來了。那就是說,這些菩薩道,難行的菩薩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自己發了願,慢慢慢慢做。越做越膽大,得了空性之後,身上割一點肉就像樹上刮一個皮,樹枝一樣,不在乎的。那麼,就是說一方面,要發願;一方面,趕快證空性。不證空性,執著有的話,把頭目腦髓來供養人家呢,一般是做不到的。證了空性之後,毫無關系。本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怎麼樣子幹都是空,沒有關系的。那麼,這是要好好地發願。先要發願,再要慢慢地做。做到後來成了習慣了,就不成問題。
那麼,這個是總的說法,一個頌。那麼,這個裏邊,還有一個頌,就是六度之後還有四攝,他弄到後頭去了。應當是加在這個後頭。就是後邊的“施同前勸學 ,自亦隨順轉 ,是爲愛樂語 ,利行及同事”,這個頌應當是加在“若先作願欲”的後頭,他是擺了後頭去了。這是總頌。“施同”就是施是同的,同前面六度一樣,就是布施愛語了。布施是跟六度的布施一樣的。“愛語”,是示,就是告訴他。“勸學”,是利行。“自亦隨順轉”是同事。“是爲愛樂語 利行及同事。”施同,一句話說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這叁個,是愛語,示就是愛語,愛樂語;勸學,是利行;自亦隨順轉,是同事。這是總的四攝,應當放在“六度成自利”這個頌的後頭。然後,分開講。
乙一 布施
如前六度中說,而偏在攝他,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彼歡喜,應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教令必從,乃令修道。
布施,跟前面六度說的一樣,就是施同。“而偏在攝他”,做的事情是一樣的,而重點,側重點,不是爲自己積累這個功德了,是在利他。目的是不一樣了,“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彼歡喜,應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教令必從,乃令修道。”我們攝受眷屬,就是攝受弟子攝受什麼,叫他修善行,修行的話,一定要使他生歡喜心。怎麼樣使他生歡喜心?先給他資財,給他物質上滿足。滿足之後,饒益他的身。然後他生了歡喜心之後,你教他,他就聽話了。乃至修道,他也可以跟到你修。小孩子就是這樣,你叫他做一個事情,他不幹。你給他吃一塊糖,他就幹了。這個就是說,你要給他一點好處,他就幹了。衆生也一樣,你先用這個布施使他得到利益,然後,你叫他修行,他來了。我們在《藥師經》裏也有,好象是先把他吃飽,然後再以佛的教誡去教他。這個是布施。
頌 施相同度說 而意在攝他 令彼心歡悅 成就聞法器
那麼,布施的頌,就是後頭那個。“施相同度說”,“施相”,在我們布施的,四攝裏布施呢,他的相貌跟六度的布施是一樣的。“而意在攝他”,而他的偏重點,是攝持衆生,不是爲自己積累功德。“令彼心歡悅”,你布施他,使他的心裏對這個布施的法師生起歡喜心。那麼,你叫做什麼,叫他聽法、修行,他就聽話了。令彼心歡悅呢,“成就聞法器”,這是一個布施。
乙二 愛語
于所化機,開示諸度,謂以可愛語,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正受法義,此中複分順世語及正法語。
“于所化機,開示諸度”,所化的機,既是攝受了,他受你化了,要給他開示。開示什麼?六度。“謂以可愛語”,說話,要說使他聽了歡喜的話。“除其無知”,這個愛語的目的,他的無知,他什麼都不懂的,把它除掉。“斷其疑惑”,他有什麼懷疑的,把它除掉。“令其正受法義”,能夠正確的了解法的道理。這個裏邊,又分兩種。一種是愛語,順世間的話,世間上隨順的話;一種,正法的話,是法上的話。順世間語,就是說要世間上也做的一些規範。就是說話的時候,要帶笑地跟他去說,慰問他好不好,身體好不好等等這一些世間上的使他愛語。那麼,法上的愛語,跟他說一些法,跟他說法上的功德,使他得到利益,遠離那些惡道、苦等等,排他的疑惑。這是愛語兩種,一種是世間的,一種是順法的,正法的語。
頌 愛語除無知 斷疑受法義 或順世間言 或依正法語
一個頌,就是“愛語除無知”,愛語,是除他的無知。“斷疑受法義”,或者斷他的懷疑,教他受法義。“或順世間言,或依正法語。”或者以世間的方式,順世間的話使他生歡喜。或者以正法的話,使他能夠修那些功德的事情,將來得到利益。或者斷除疑惑等等。這是愛語。
乙叁 利行
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修行,或令正受,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又應行難行利行有叁:(一)少善根者,(二)大財位者,(叁)習外道者。
“利行”,“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修行”,所教的道理,教他的所化的那些人修行,要去行動。前面是講道…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