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即身成佛。我們黃教的昂旺堪布的《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裏邊,叁個半月就成佛。那個就是最快的速度。但是,速度是快,看你是不是那個根機。就是“悲圓菩提滿”,你悲心圓滿了,菩提心夠了,那麼就成佛了。如果你這個兩個沒有滿,那麼要叁大阿僧祗劫,是不是成功,也不知道。要這兩個條件滿了之後,什麼時候都可以成就。
甲初 密義略釋
那麼下邊,我們就簡單地把這個密,什麼叫密宗?密乘,這個密是什麼意思?他這裏分了八個。那個是很高,我們是略略地了解一下。
乙一 尊貴密
尊者,諸曼荼拿,如帝王宮,不可盡人遊觀;貴者,密符印契,如傳國玺,不可凡人皆持,故見爲密。
第一個是“尊貴密”。這個密乘,特別尊貴。尊貴的東西,就是國王庫藏裏的,或者王宮裏的東西,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看的。所以說,這個密乘,也像這個一樣,一般的人,是不給你隨便看的。“諸曼茶拿”,這個字也是錯的,“曼荼拿”,就是茶上邊再加一橫,一般是蔓茶蔓茶的,實際上翻的時候——曼荼),就是吃茶的茶,下邊一個再加一橫,就是人下邊再加一橫。那麼,這個是——兩個字都錯的。“諸曼荼拿,如帝王宮”,佛的這個曼荼就是他的壇城,或者是淨土。這個密宗的曼荼,是跟國王的宮殿一樣,不是隨便什麼人可以進去的。那麼,“不可盡人遊觀”,不能去參觀遊覽。
“貴者”,一個是尊,這是尊,什麼叫貴?“密符印契,如傳國玺”,這個“密符”,我們說古代要派一個人辦一個事情,他出去了,就是把一個竹子,或者是木片,或者是銅片,字寫好之後,劈兩片。以後要對證的時候,把兩個合攏來,一點也不錯的,那麼是真的。如果合攏來不對的,那是冒牌的。這叫密符。那麼,這個密符,是指佛結的印,手印。手印不能錯,所以一定要結印。那麼,這個東西,就像傳國家的、國王的、皇帝的印一樣。“國玺”就是國家的印,那就不是隨便什麼人可以拿。所以,凡夫,是不能拿的。這個從它珍,從它貴的那一方面說,這是保密的,不給你們一般人都公開的。那麼叫密。這是一個,這是從思想上說。
乙二 微細密
法界緣起,種子相續,叁輪各各不思議用,及叁業互用,如是如是,細微細微,世人不知,密教中詳示修學方規,漸令開曉,以常人粗心缺學,不善了知,故以爲密。
“法界緣起”,這個是《華嚴經》的緣起。我們說我們的緣起很多,我們講前面的分位緣起、刹那緣起、遠續緣起、連縛緣起。這都是根本乘的。那麼,進入這個後期的呢,有受用緣起,阿賴耶的緣起,還有如來藏的緣起。最高的法界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相即,法法相入。這個是最高深的緣起法,一般人,還不太容易懂的。
那麼,法界的緣起,“種子相續”,每一個法都是有聯系的。就是舉一毛要動全身,每一個法中間不相幹的是沒有的。那麼,種子現行,相熏相續,種子熏種子,種子成現行,現行又熏種子,這裏邊層層的關系。“叁輪各各不思議用”,佛的這個身口意成就的是叁輪,他的身口意不思議的作用,都在這個時候能夠表達出來。“及叁業互用”,那麼,修行成就的人,身口意可以調了用。我們在現在,這個特異功能的人,他就是說他的膝下可以看字。這就是身口意互相通用的一個小小的表現,真正大成就的人,這個身口意都是可以調了用的,也可以同時起作用。身體也可以看,也可以聽,什麼東西也好,耳朵也可以聽,也可以……這個都是互相並用。這個六根清淨的時候,就可以六根互用了。
“如是如是,微細微細”,這些道理,是微細又微細的,世間上不知,不知就是密。太微細了,我們這些粗的那些,世間上的粗人根本就覺察不到。密宗裏邊,卻詳細地告訴我們這些道理,還有修習的方式方規。“漸令開曉”,慢慢地使我們知道。因爲普通的人心粗,沒有學,他知不了,懂不了,那就是密了,認爲是很秘密了。實際上,他不懂。這是從理上說,是密。一個是從事上說它是密。
乙叁 普遍密
真如道理,普能含攝,遍入無間,圓裹十方,貫徹叁世,如大白傘蓋,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爲、菩提道,名異體同,凡夫日用而不自覺,教中處處指引,故說爲密。
那麼下邊,“普遍密”。這個道理,是真如的道理,這也是從這個法界緣起說。法界緣起的,它的體性,這個性空的體性就是真如,遍一切處。“真如道理,普能含攝,遍入無間”,哪個地方沒有真如呢?真如就是法身。那麼,“圓裹十方”,在空間說,就是說沒有一個地方不遍的。“貫徹叁世”,從時間說,徹頭徹尾地通叁世。“如大白傘蓋”,大白傘蓋的意思就是這個。那麼,下邊舉很多名字都是真如的異名。“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爲、菩提道”等等,這是真如的異名。“名異體同”,就是指那個空性。“凡夫日用而不自覺”,我們都在空性裏邊,我們的作用都是空性裏流露出來的,就是因爲煩惱堵住了,作用不能全部發揮。但是,我們還畢竟在這個作用的裏邊。但是我們因爲煩惱的阻隔,就看不到這個作用的來源。“日用”,每天在用這個真如的用,而不知道它是怎樣子出來的。“教中處處指引”,那麼密法裏邊,不但是密法,顯教裏邊也處處指出這個道理來。“故說爲密”,這是凡夫來說,他不知道,所以叫密。這是一個,從前面是世俗谛,緣起上說,這是從勝義谛的空性上說,凡夫當然不知道了。
乙四 隱顯密
如一法上,法法具足,此顯彼隱,此隱彼顯,衆生顧此失彼,不觀隱微,執取一端,故見爲密。不知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有則雙存,無則並遣。若不知顯,則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則不悉顯之作用,故密固密,顯亦密;顯固顯,密亦顯。以不知故,均覺爲密。
下邊是“隱顯密”,就在空性裏邊,這個緣起裏邊,一個隱一個顯,互相相輔相成的,不是拆開兩個的。“如一法上,法法具足”,這是法界緣起。一個法裏邊什麼法都具足的,就是一即一切。一切也即一,一切法裏邊,也可以從一個法來表現。這是法界緣起,圓融的,最圓融的一個緣起法。每一個法都具足的。但是,我們並不從一個法上看就什麼法都一起看到了。那就是說,一個顯的,其他的就隱下去了。所以說,“此顯彼隱”,那麼,“此隱彼顯”。我們看到的,只看到顯的,隱在後頭的,凡夫就看不到了。實際上,法法具足,都是具足的。
“衆生顧此失彼”,衆生,因爲是凡夫了,他是觀察力弱,他看到這個,就失了那個。“不觀隱微”,只看到明顯的,隱微在裏邊的,就看不到了。那就是——我們看桌子就可以說了,我們看到桌面,就看不到桌子下邊。看到抽屜的外相,抽屜裏邊藏什麼東西就不知道。就是只看到一個,實際上一即一切,它裏邊東西都在裏邊。我們就是只能,觀察力有局限性,就是這個問題。“執取一端,故見爲密”,因爲裏邊的隱的看不到,那麼以爲裏邊是很秘密。實際上,你道理知道之後,它就是一個東西,都具足的。不過一個顯、一個隱而已。“不知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密跟顯就是像一件衣服的表面的面子跟裏子一樣。你說把它拆開來,不是兩個東西。那麼,它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兩個就是一個。
(26A)“有則雙存”,要麼就是兩個都全的,要麼都沒有。你說沒有顯,密也沒有;沒有密,顯也沒有。有顯必有密,有密必有顯。所以說,我們顯教跟密教根本不要分家。很多人排斥密教,我經常問他,“你早上念什麼?”“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這是什麼?你心經,“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呵”,這又是什麼?《法華經陀羅尼品》這又是什麼?你說顯教裏邊,“我們顯教不學密的”,你天天在學密,每天早上在念密,你怎麼說不學密的呢?那個密跟顯根本拆不開。那麼,我們學密的,難道我們顯教不學的嗎?我們說《俱舍》、《唯識》、 《中觀》都是顯教,哪裏離開顯教呢?所以這兩個是拆不開的。密就是說顯教的一些教理把它特殊地組織起來,成了個密的。離開了這個,顯教就是磚瓦木石了。你造一個屋子,特殊的結構,假使國防用的特殊結構的屋子,特別堅牢的。那麼,你的材料也是鋼筋水泥、磚瓦木石,也是這些東西。離開這些東西,你說這個屋子哪裏來?沒有。離開顯教就沒有密教。“有則雙存,無則並遣。”
“若不知顯,則不了密之性相。”假使不知道顯教的話,這個密的性相,就是密的相,那就是就不了解了。假使不知道密的話,顯的作用就沒有了,密就是顯的作用,發揮它特殊的作用。相,叫體性、體相。顯是體相,就是磚瓦木石;密就是特殊結構的屋子。那麼,你假使不了解密的性相呢,那顯就不知道;不知道顯,密的性相就不知道;顯就是密的性相。假使不知密的話呢,顯的作用就不知道。很多秘密的作用你就發揮不出來。
“故密固密,顯亦密。”所以說,密法固然是密法,顯教也是密法。因爲什麼?沒有離開密法。“顯固顯,密亦顯。”顯教固然是叫顯教,密教也是顯的,它也沒有離開顯教。所以從哪一方面看問題。“以不知故,均覺爲密。”你不懂的話,都是密,懂了之後都是顯。這個就是說懂不懂的問題。這是隱顯密。
乙五 總持密
隨舉一法,持一切法,無不具備,如發心功德,萬善齊張;阿字義門,諸惡盡滅;乃至戒定慧道度攝等行、聞思修法境行果事,無量諸法,攝于一法之上,功用齊起,無不圓具。此唯善習者能知,故稱爲密。
再一個,“總持密”,這個就是一即一切,這個,法界緣起。“隨舉一法,持一切法”,一個法裏邊,就一切法都具足,“無不具…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