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即身成佛。我们黄教的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里边,三个半月就成佛。那个就是最快的速度。但是,速度是快,看你是不是那个根机。就是“悲圆菩提满”,你悲心圆满了,菩提心够了,那么就成佛了。如果你这个两个没有满,那么要三大阿僧祗劫,是不是成功,也不知道。要这两个条件满了之后,什么时候都可以成就。
甲初 密义略释
那么下边,我们就简单地把这个密,什么叫密宗?密乘,这个密是什么意思?他这里分了八个。那个是很高,我们是略略地了解一下。
乙一 尊贵密
尊者,诸曼荼拿,如帝王宫,不可尽人游观;贵者,密符印契,如传国玺,不可凡人皆持,故见为密。
第一个是“尊贵密”。这个密乘,特别尊贵。尊贵的东西,就是国王库藏里的,或者王宫里的东西,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看的。所以说,这个密乘,也像这个一样,一般的人,是不给你随便看的。“诸曼茶拿”,这个字也是错的,“曼荼拿”,就是茶上边再加一横,一般是蔓茶蔓茶的,实际上翻的时候——曼荼),就是吃茶的茶,下边一个再加一横,就是人下边再加一横。那么,这个是——两个字都错的。“诸曼荼拿,如帝王宫”,佛的这个曼荼就是他的坛城,或者是净土。这个密宗的曼荼,是跟国王的宫殿一样,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进去的。那么,“不可尽人游观”,不能去参观游览。
“贵者”,一个是尊,这是尊,什么叫贵?“密符印契,如传国玺”,这个“密符”,我们说古代要派一个人办一个事情,他出去了,就是把一个竹子,或者是木片,或者是铜片,字写好之后,劈两片。以后要对证的时候,把两个合拢来,一点也不错的,那么是真的。如果合拢来不对的,那是冒牌的。这叫密符。那么,这个密符,是指佛结的印,手印。手印不能错,所以一定要结印。那么,这个东西,就像传国家的、国王的、皇帝的印一样。“国玺”就是国家的印,那就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拿。所以,凡夫,是不能拿的。这个从它珍,从它贵的那一方面说,这是保密的,不给你们一般人都公开的。那么叫密。这是一个,这是从思想上说。
乙二 微细密
法界缘起,种子相续,三轮各各不思议用,及三业互用,如是如是,细微细微,世人不知,密教中详示修学方规,渐令开晓,以常人粗心缺学,不善了知,故以为密。
“法界缘起”,这个是《华严经》的缘起。我们说我们的缘起很多,我们讲前面的分位缘起、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这都是根本乘的。那么,进入这个后期的呢,有受用缘起,阿赖耶的缘起,还有如来藏的缘起。最高的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相即,法法相入。这个是最高深的缘起法,一般人,还不太容易懂的。
那么,法界的缘起,“种子相续”,每一个法都是有联系的。就是举一毛要动全身,每一个法中间不相干的是没有的。那么,种子现行,相熏相续,种子熏种子,种子成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里边层层的关系。“三轮各各不思议用”,佛的这个身口意成就的是三轮,他的身口意不思议的作用,都在这个时候能够表达出来。“及三业互用”,那么,修行成就的人,身口意可以调了用。我们在现在,这个特异功能的人,他就是说他的膝下可以看字。这就是身口意互相通用的一个小小的表现,真正大成就的人,这个身口意都是可以调了用的,也可以同时起作用。身体也可以看,也可以听,什么东西也好,耳朵也可以听,也可以……这个都是互相并用。这个六根清净的时候,就可以六根互用了。
“如是如是,微细微细”,这些道理,是微细又微细的,世间上不知,不知就是密。太微细了,我们这些粗的那些,世间上的粗人根本就觉察不到。密宗里边,却详细地告诉我们这些道理,还有修习的方式方规。“渐令开晓”,慢慢地使我们知道。因为普通的人心粗,没有学,他知不了,懂不了,那就是密了,认为是很秘密了。实际上,他不懂。这是从理上说,是密。一个是从事上说它是密。
乙三 普遍密
真如道理,普能含摄,遍入无间,圆裹十方,贯彻三世,如大白伞盖,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为、菩提道,名异体同,凡夫日用而不自觉,教中处处指引,故说为密。
那么下边,“普遍密”。这个道理,是真如的道理,这也是从这个法界缘起说。法界缘起的,它的体性,这个性空的体性就是真如,遍一切处。“真如道理,普能含摄,遍入无间”,哪个地方没有真如呢?真如就是法身。那么,“圆裹十方”,在空间说,就是说没有一个地方不遍的。“贯彻三世”,从时间说,彻头彻尾地通三世。“如大白伞盖”,大白伞盖的意思就是这个。那么,下边举很多名字都是真如的异名。“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为、菩提道”等等,这是真如的异名。“名异体同”,就是指那个空性。“凡夫日用而不自觉”,我们都在空性里边,我们的作用都是空性里流露出来的,就是因为烦恼堵住了,作用不能全部发挥。但是,我们还毕竟在这个作用的里边。但是我们因为烦恼的阻隔,就看不到这个作用的来源。“日用”,每天在用这个真如的用,而不知道它是怎样子出来的。“教中处处指引”,那么密法里边,不但是密法,显教里边也处处指出这个道理来。“故说为密”,这是凡夫来说,他不知道,所以叫密。这是一个,从前面是世俗谛,缘起上说,这是从胜义谛的空性上说,凡夫当然不知道了。
乙四 隐显密
如一法上,法法具足,此显彼隐,此隐彼显,众生顾此失彼,不观隐微,执取一端,故见为密。不知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悉显之作用,故密固密,显亦密;显固显,密亦显。以不知故,均觉为密。
下边是“隐显密”,就在空性里边,这个缘起里边,一个隐一个显,互相相辅相成的,不是拆开两个的。“如一法上,法法具足”,这是法界缘起。一个法里边什么法都具足的,就是一即一切。一切也即一,一切法里边,也可以从一个法来表现。这是法界缘起,圆融的,最圆融的一个缘起法。每一个法都具足的。但是,我们并不从一个法上看就什么法都一起看到了。那就是说,一个显的,其他的就隐下去了。所以说,“此显彼隐”,那么,“此隐彼显”。我们看到的,只看到显的,隐在后头的,凡夫就看不到了。实际上,法法具足,都是具足的。
“众生顾此失彼”,众生,因为是凡夫了,他是观察力弱,他看到这个,就失了那个。“不观隐微”,只看到明显的,隐微在里边的,就看不到了。那就是——我们看桌子就可以说了,我们看到桌面,就看不到桌子下边。看到抽屉的外相,抽屉里边藏什么东西就不知道。就是只看到一个,实际上一即一切,它里边东西都在里边。我们就是只能,观察力有局限性,就是这个问题。“执取一端,故见为密”,因为里边的隐的看不到,那么以为里边是很秘密。实际上,你道理知道之后,它就是一个东西,都具足的。不过一个显、一个隐而已。“不知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密跟显就是像一件衣服的表面的面子跟里子一样。你说把它拆开来,不是两个东西。那么,它密,就是显的密;显,就是密的显,两个就是一个。
(26A)“有则双存”,要么就是两个都全的,要么都没有。你说没有显,密也没有;没有密,显也没有。有显必有密,有密必有显。所以说,我们显教跟密教根本不要分家。很多人排斥密教,我经常问他,“你早上念什么?”“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这是什么?你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这又是什么?《法华经陀罗尼品》这又是什么?你说显教里边,“我们显教不学密的”,你天天在学密,每天早上在念密,你怎么说不学密的呢?那个密跟显根本拆不开。那么,我们学密的,难道我们显教不学的吗?我们说《俱舍》、《唯识》、 《中观》都是显教,哪里离开显教呢?所以这两个是拆不开的。密就是说显教的一些教理把它特殊地组织起来,成了个密的。离开了这个,显教就是砖瓦木石了。你造一个屋子,特殊的结构,假使国防用的特殊结构的屋子,特别坚牢的。那么,你的材料也是钢筋水泥、砖瓦木石,也是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你说这个屋子哪里来?没有。离开显教就没有密教。“有则双存,无则并遣。”
“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假使不知道显教的话,这个密的性相,就是密的相,那就是就不了解了。假使不知道密的话,显的作用就没有了,密就是显的作用,发挥它特殊的作用。相,叫体性、体相。显是体相,就是砖瓦木石;密就是特殊结构的屋子。那么,你假使不了解密的性相呢,那显就不知道;不知道显,密的性相就不知道;显就是密的性相。假使不知密的话呢,显的作用就不知道。很多秘密的作用你就发挥不出来。
“故密固密,显亦密。”所以说,密法固然是密法,显教也是密法。因为什么?没有离开密法。“显固显,密亦显。”显教固然是叫显教,密教也是显的,它也没有离开显教。所以从哪一方面看问题。“以不知故,均觉为密。”你不懂的话,都是密,懂了之后都是显。这个就是说懂不懂的问题。这是隐显密。
乙五 总持密
随举一法,持一切法,无不具备,如发心功德,万善齐张;阿字义门,诸恶尽灭;乃至戒定慧道度摄等行、闻思修法境行果事,无量诸法,摄于一法之上,功用齐起,无不圆具。此唯善习者能知,故称为密。
再一个,“总持密”,这个就是一即一切,这个,法界缘起。“随举一法,持一切法”,一个法里边,就一切法都具足,“无不具…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