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15

  ..續本文上一頁道的話,那麼你信,你說,“我信叁寶信得很,我信密法也信得很”,這個假的。這是人家勸你的,人家說,“哦,怎麼好,怎麼怎麼好。”我爲了要好,我就相信了。那麼碰到一個人說,“怎麼壞怎麼壞怎麼壞”,他說,“糟糕,這個壞的,我又不相信了。”你都是聽人家的話,耳朵很軟。你自己沒有根的嘛,都是聽人家怎麼說怎麼說,風吹草動,東風吹朝西倒,西風吹朝東倒,自己沒有主宰,那個是靠不住的。

  “由他信心生 ,可由他不信”,既然你這個信心不是自己的根子發出來的,那麼人家勸出來的。人家再反面一勸,你以後也不信了。“執我若芭蕉,安可作梁柱”,這個我,執著有我,不管是人我也好,法我也好,你執著有個自性的東西的。那麼,你這個要修密法是成問題的,這個信願也生不起,那打個比喻就是說,本來這個芭蕉是不實在的。“執我若芭蕉”,本來這個我是……,你芭蕉一層層剝下去,剝到裏邊空了,沒有東西,皮剝完了,裏面就空掉了,沒有了。那麼,我也是自性空。你一定說執著實在有,那麼,像這樣子的東西,芭蕉一個東西,本來裏邊空的,你叫它做屋梁去,哪承得起那個重量?承不起的,不能做梁柱的。“堂殿功未完,不風雨而傾。”你假使拿芭蕉去做梁柱,這個殿堂它還沒有造完,也不要風吹雨打,更不要臺風,它自己就垮下來了。因爲它這個空心的一個芭蕉怎麼做梁柱呢,那承不起那個重量的。

  那麼,這就是說,“廣大堅實法,必安金剛地。”你這個殊勝的金剛乘的法,必定要把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這個金剛地,知道自性空的這個地基,才能夠安上這個,建起這個廣大的金剛乘的一切法。所以,這個堅固的法,一定要金剛地才承得起。我們說,佛成佛的時候,一定要在菩提道場,爲什麼?菩提道場是南洲最堅固的地方,在成佛的時候要起金剛喻定,這個定是最厲害的定。如果是其他地方,大地平沈,都沈下去、塌下去的。這個只有金剛地基承得起這個金剛喻定。那麼,這裏密法也一樣的,沒有一切法空性的這個金剛的地基的話,你這個廣大的密法也承不起。那就是說,不知道性空的、不理解性空的道理的人不能修密法,他一執著就會著魔,這是修不起那個法。

  另外一個要親自得到加持,上師叁寶的加持,本尊的加持。“未親受加持”,假使沒有親自得到加持的話,信願也不堅固。你說這個了不得,這個怎麼了不得,搞了半天,你好象自己沒有感到什麼,弄到後來就退心了。“信願不堅固,信由他可毀,不堪有違緣”,這個信,也是人家勸出來的,人家對你進行宣傳了而來的信,沒有經過實際的這個加持的力量得到。這個加持力我們說一個,也是自己要真正虔誠才得到。我們自己也有體會了,對本尊叁寶,師尊叁寶,上師叁寶不虔誠的話,你想得加持力,那是一個空話。加持力要以你一分的虔誠,得一分加持。那得到之後,你就相信了,這個不是說空話的。假使沒有得到加持,這個信既然是由他建立起來的,也可以由他給你毀掉。“不堪有違緣”,而且,經不得違緣。碰到違緣,信心就要搖動了,懷疑要生了,“怎麼我搞了半天,還這樣子的呢?”我們最近不是來了一位嗎,他信佛的,他說,“我信了佛之後,我好象比較規矩的,叁歸五戒都受了,怎麼到處碰到違緣呢?”後來一了解,他既然信佛了,他還到處求卦、求簽,去問什麼東西,問巫婆神漢。那你怎麼是佛教徒呢?早就失了歸依,那你不倒黴哪個倒黴?“不堪有違緣”,沒有堅固信心的人,違緣一來就打垮了。

  “修行力複鮮”,即使你沒有違緣,好象還是維持在那裏修,但是力量很小。“寶山未親見”,主要是你沒有親見寶山。你要親見寶山你就退不了,打也不會退。你真正親見寶山,人家叫你不要去,決定不會不去,“我要去拿,拿寶。”人家阻止你去,拉著你不准走,你還強著要去。乃至打你,你還得要偷了跑了去。那你看到寶山,自然自己有這個意樂心要去了。你寶山沒有看到,人家說,“那裏寶山好得很。”“哦,好得很,我去去。”碰到幾個違緣,“哎,算了,不去了,那裏到底有沒有還不知道,我跑到去幹啥呢。”辛辛苦苦吃了很多的虧,他就不想幹了。那就是說,那個沒有得到親的加持呢,那密乘的信願是不堅固的。那麼,沒有這樣的信願的話,那你修密法也成問題,不能成密器了。

  

  乙四 總頌

  頌 菩提心戒心 深廣般若理 證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願

  合叁分則六 缺一器非善

  下邊總攝一個頌。“菩提心戒心 ,深廣般若理”,“菩提心戒心”分出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個。“深廣般若”,如果合起來就是般若,分開來就是深般若、廣般若。“證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願”,分開來,(一個是)證了空性的這個信願,一個是加持力的信願,合攏來,證空加持力兩個的信願,兩個。“合叁分則六”,合起來叁個,分開六個。“缺一器非善”,如果你這個六個東西缺一個,密器就不行了,不是真的密器。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是說了,海公上師也是這麼說,菩提道次第也這麼說,我們要求真的善知識,就看自己是不是器。你要是成了器之後,決定有善知識來引度你,不要著急的。那麼,你如果不是器的話,你踏破鐵鞋去找的話,也不會找到。因爲你即使找到了,你看他也不是一個師承,也教你不了。那麼,你這個,因爲你不是器,見到師也沒用。

  我們碰到很多,都是認爲這個師不好,那個師不好,一定要找個如量的師,最好是佛叁十二相親自現了來教你。那當然是很理想了,但是在末法時期,我們爲什麼生在末法時期?就是沒有這個福報見到叁十二相的佛。佛並沒有滅度,智者大師他修法華叁昧,就看到佛還在靈山說法。那我們爲什麼見不到?我們沒有這個福報。如果我們也入了法華叁昧,也有福報,也可以定中也可以見到。這個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無處不現身,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你什麼樣子福報的人,就看到什麼的樣子,叁十二應嘛。你是有福報看到叁十二相佛身的,就以佛身來度你。你看不到的,就什麼身度你。我們現在是這麼樣的根機的人,就是看不到叁十二相的,只能看到平平凡凡的。

  那個問題就是說,你是顯教的大乘根器也好,密宗的那個密器也好,你器不成,你要求師是徒然的。就是莫向外求了,你要求師從內求。你自己密器成就了,大乘的根器,聞器成就了,自然有善知識來教你。這個佛的法身的功德我們要相信,遍虛空盡法界,哪裏有感,哪裏就有應。這個我們如果這一點不相信的話,好,你這個佛教徒你不要做了。連佛都不相信,你還相信哪個!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總結下來,要成密器,就是要那麼幾個條件。

  

  甲叁 擇師法

  那麼,這個師承,也是要看了,也不能亂找,就是“擇師法”。

  

  乙一 揀除者

  要“揀除者”,就是哪些是要不得的。

  

  丙一 多忿恚而不具悲心

  他瞋恨心很大,沒有悲心的。悲心什麼呢?爲了住持正法,他不爲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惜一切爲住持正法的,這是悲心。多憤怒而沒悲心的,這個我們卻是要不要從表面看。表面看的話,海公上師他年輕的時候很厲害的,動則呵斥,那麼還是鞭子打。他一個小侍者師在磕大頭,他年紀小,磕到後來就趴在地上不動了。鞭子“啪”一下打過去的。這個你看到是憤怒嗎?是悲心啊!如果你不這樣子的教誡的話,他就是不成材。那麼,我們叁個小孩子爲什麼送回去?就是沒有辦法教啊,沒有這個悲心來教他,要嚴加教管了。你真正上了路教管的話,這個叁個孩子能成材了,我們是有功德的。如果讓他散散漫漫的,到處亂搞的話,學習又不用心,那是糟蹋叁個人才。那個還是叫送回算去。這個,對師承多憤怒而不具悲心的不能選擇,但是不要看表面現象。我們看馬爾巴上師,你看看他呵斥,一下子發脾氣,發起脾氣來把米拉日巴一腳踢出去,拉了頭發拉出去。這個好象悲心……,他叫修房子,把石頭背得背脊、背部的肉都磨完了,他膿水骨頭都看到了,還要背。是不是沒有悲心?這個我們表面上看不出來。這是說真正沒有悲心的,多憤怒的,是不能作師承。表面上示現的,就不要隨便以凡夫的眼睛去看。

  

  丙二 貪名聞利養而無厭足

  這是沒有悲心的另外一方面來看了。不是爲了住持正法,救度衆生,而是爲了名聞利養。而且貪得無厭。這樣子的人,不能作師承。

  

  丙叁 恃己傲慢而無防護

  自己驕傲、我慢,自己就是有點功德,就驕傲我慢。“而無防護”,對戒律不嚴持。防護就是這個,持戒就可以防止造罪,犯戒就是罪。防止造罪,也可以防止世間的譏嫌。做一些事情,出家人做事情不要使世間上起譏嫌。這個事情世間上不能做的,也要防護一下。

  

  丙四 谄曲而不正直

  直心是道場。作爲一個師承,他要谄曲的,不正直的,那當然不行。一般的修行人的要求就是要正直的。而心不直的,就是心裏邊彎彎太多的。表面上很客氣,內心卻是要對你下一種不好的手腕的,這些人,不能親近。

  那麼,這是不應該有的。那麼,應當有的條件呢?是不是沒有這些都可以作師呢?不行。這些不要之後,還要揀擇。有特殊的功德的,那麼才可以作師承。

  

  乙二 應具者

  丙一 住調伏

  頌 動止要中律 不越顯密戒

  第一個要調伏,就是要戒。“動止要中律”,一舉一動都要合戒律。“不越顯密戒”,顯教的戒不能超越,就是不能犯,密乘的叁昧耶戒更不能犯。

  

  丙二 具叁慧

  頌 二教聞思修 叁慧具不缺

  第二種,“具叁慧”,就是聞思修。“二教聞思修,叁慧具不缺。”對顯密兩教的聞思修都是具足,沒有缺陷。那麼,就是要通顯密二教。不但是通,還要修,還要行得起來。

  

  丙叁 有忍力

  頌 于功德及證(顯密) 修行諸方便 神通等甚深 秘藏不顯現

  我們經常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