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18

  ..續本文上一頁道”?

  16.廣行派與深觀派的中道觀是否同一?

  17.爲什麼說“能成衆德之體”是師?

  18.衆德是哪些德?

  19.爲什麼說“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20.圓滿有暇身之難得大事,自己真實了知沒有?

  21.什麼叫“抉擇”?

  22.無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沒有?如何令生起?

  23.什麼叫“下士道”?試引論說明之。

  24.什麼叫“中士道”?試引論說明之。

  25.什麼叫“上士道”?試引論說明之。

  26.試明業果之重要性。

  27.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要點在哪些?

  28.何謂“解脫”?

  29.何謂“出離心”?

  

  (第3講)

  30.何謂“菩提心”?

  31.何謂“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32.何謂“止”、“觀”?

  33.何謂“止觀雙運”?

  34.密器如何成就?

  35.密器成就具體需要哪些條件?

  36.爲什麼說金剛乘是一切乘中最勝?

  37.何謂堪能士夫?如何契入

  如何稱正習修?

  38.何謂悉地?二種悉地指何

  

  39.二種成就之體是何?

  40.何謂叁昧耶?密宗叁昧耶與顯宗別解脫、菩薩戒有何聯系?

  41.何謂“無谄诳心”?

  42.雲何“准如師教”?

  43.內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關系?

  44.修行二要件是何?

  

  (第4講)

  45.什麼叫皈敬頌?這四句含幾層意義?

  46.修行次第大科有幾?具體是什麼?

  47.何謂八有暇?具體是什麼

  

  48.何謂八難?具體是什麼?

  49.何謂世智邪辯?

  50.何謂無想天等,“等”什麼?爲什麼說此是無暇?

  51.何謂十圓滿?

  52.什麼叫“衆同分” ?

  53.什麼叫“依正”?

  54.什麼叫“無業障”、“無信解障” ?

  55.何謂“世俗正法、勝義正法” ?未滅、未隱、未斷指何?

  56.因何要親近善士?

  57.何謂“二攝護” ?“不墮邪險” ?

  58.善士需具備什麼條件?

  59.十德中何者是主?(依博朵瓦尊者)

  60.十德難覓、五德不易,至少需具何德方能親近依止

  

  61.善知識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屬利他?

  62.所謂“攝他”,究竟以何方式攝受?

  

  (第5講)

  63.能親近者,應如何依止?

  64.信、敬二心如何生起?

  65.起覓過心時,應如何對治

  

  

  (第6講)

  66.聽聞正法,應具何等要求

  

  67.怎樣思惟方稱如理?

  68.法隨法行重要有哪幾項?

  

  (二)共下士道

  (第7講)

  69.既中、下士諸法皆上士道之前加行,何不單立一上士道,而別立中、下士道?

  70.下士道主要修法有幾?

  71.檢查自心對無常的觀念是如何?

  72.檢查自心對惡趣怖畏心生起沒有?

  73.皈依叁寶有幾要點?

  74.皈依叁寶別學中應止應持有哪些?

  

  (第8講)

  75.依宗大師規,失皈依有幾緣?

  76.皈依叁寶後,應共學的有哪些?

  77.皈依叁寶能解脫自他苦難,爲什麼要明業果?

  78.果有幾種?

  79.何謂異熟果?

  80.何謂等流果?

  81.何謂增上果?

  82.何謂士用果?

  83.何謂離系果?

  84.何以要說五果?

  85.試述五果中差別?

  

  (第9講)

  86.述六因與五果之關系?

  87.報有幾種?各分述之。

  88.果與報的差別如何?

  89.述業果之關系及如何善巧取舍之理。

  

  (第10講)

  90.忏除黑業有幾種力?一一述之。

  91.破邪見指哪些邪見?

  92.何謂惡取空?

  

  (叁)共中士道

  93.中士修法主要有幾

  

  94.佛說四谛次第有何密意?

  95.菩提道次第中爲什麼廣說苦谛?

  96.何謂行苦?

  

  (第11講)

  97.真實求解脫心應怎樣令其生起?

  

  (第12講)

  98.述六道苦。

  99.觀苦之目的何在?

  100.試述苦谛四相。

  101.空與無我有差別否?

  102.試述集谛四相。

  103.集谛具體是指什麼法?

  104.流轉之因是什麼?何者是主要?試以喻說明之。

  105.述煩惱過患。

  

  (第13講)

  106.試述滅谛四相。

  107.試述道谛四相。

  108.何謂道品?道品有幾?

  109.叁十七道品實體有幾?如何相攝?

  

  (第14講)

  110.何謂七賢,雲何稱聖?

  111.在修行階位中,于叁十七道品,何位修何道品增勝?

  112.雲何五邪命?

  113.十二緣起是破外道何種見

  

  114.十二緣起在佛教內部,說明了什麼問題?

  115.何謂四有輪轉?

  116.生死有無始終?爲什麼?

  

  (第15講)

  117.十二緣起依叁際分十二支,是怎樣分的?

  118.試述十二支要義。

  119.緣起有幾種?(約根本乘說)

  120.十二支以何立無明等?其體是何?

  121.試分析十二支可納入幾類

  

  122.雲何略果、略因?雲何由中可比二?

  123.惑業果叁者各各關系如何

  

  124.十二支叁際,前際之前尚有前際, 後際之後尚有後際,十二支應不斷增加,是則有無窮過,爲什麼說“有支理唯此”?

  

  (四)上士道

  125.上士道與下中士道有何關聯?

  126.舍有幾種?平等舍心屬哪一種?

  127.平等舍心如何修?

  128.何謂菩提心?修法有幾?

  129.述般若與叁乘之關系。

  130.判斷大小乘以何爲標准?

  131.圓頓法門是否可以不曆次第,一舉成佛?

  132.述圓頓與次第之關系。

  133.怎麼發心稱圓滿的發心?

  

  (第16講)

  134.菩提心二十二喻,試按十地分配而解釋之。

  135.何謂“行假無叁世,一多大小平”?爲什麼?

  136.成佛到底要修多少時間?

  137.發菩提心修法有幾?各分述而比較之。

  138.何謂七因果、八因果?

  139.何謂九有?有是何義?

  140.何以說“盡法界有情,皆過現父母”?

  141.父母對己有什麼恩?

  142.思惟自己對現生父母之恩觀起否?

  143.思惟自己報恩之心生起沒有?生起後該怎麼做?

  

  (第17講)

  144.分析七重因果內不同層次,慈心悲心在中屬什麼地位?此二者爲什麼次第不定?(參考《廣論》、《略論釋》)

  145.什麼叫所緣、行相?

  146.什麼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147.施有幾種

  一一舉例釋之。

  148.布施有何功德?

  149.布施有何等障?如何對治

  

  

  (第18講)

  150.布施之自性是什麼?怎樣算圓滿布施波羅密?

  151.持戒之自性是何?如何稱圓滿屍羅波羅密?

  152.何謂戒體?戒體有幾?一一述之。

  153.戒相有幾?各別釋之。

  154.菩薩戒分幾?一一釋之。

  155.菩薩戒中,律儀戒指什麼?與別解脫戒是否同一?

  156.何謂定共戒,道共戒?

  157.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如何得?

  158.雲何見聖谛已,異見深重?

  159.菩薩戒若不具律儀戒,有何缺陷?

  160.菩薩戒對他人犯戒,應如何對待?

  

  (第19講)

  161.忍之自性是何?怎樣稱圓滿忍波羅密多?

  162.忍之差別有幾?

  163.耐他怨害忍,以何方便修?

  164.安受衆苦忍,以何方便修?

  165.如何修得法忍?

  

  (第20講)

  166.精進自性是何?雲何稱圓滿精進波羅密多?

  167.精進有幾種?

  168.如何精進?

  169.靜慮自性是何?(參《廣論》)

  170.靜慮波羅密多如何圓滿?

  171.靜慮有幾種

  一一說明之。

  172.般若自性是何?(參《廣論》)

  173.雲何稱圓滿般若波羅密多

  

  174.般若有幾種?

  175.何謂二智?各說明之。

  176.雲何叁慧?

  177.何謂正真淨?爲什麼說般若是正真淨?

  178.般若體有幾?

  179.般若義相,深廣二般若雲何?

  180.爲什麼要學般若?

  181.何等人應學般若?

  182.堪學般若者有何征相?

  183.無叁征相人是否般若無緣,不能修學?

  

  (第21講)

  184.于般若深義錯倒會産生哪些過失?其後果如何?

  185.應如何學般若?

  186.依止何人學般若?

  187.如法學修般若之果如何?

  188.四攝是哪四種?

  189.雲何布施?與六度中布施有何同異?

  190.雲何愛語、利行、同事?

  

  (五)密乘道

  (第22講)

  191.密義略釋有幾種?各約略說之。

  192.顯密二者應如何正確看待?得何善巧故,能二智速圓乃至魔不能擾?

  193.密器之鑄成須具何種條件?

  194.擇師中應揀除者何等?

  195.應具者何德?

  196.得如量師後,應如何作?

  197.如何受密戒?受密戒有何利益?

  198.犯密戒有何果報?

  199.修行中應如何依止?

  200.前項各條件具備後,應如何修行?

  

  

  

  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二九七頁)雲:“契經說有叁種示導;彼于六通,以何爲體?頌曰:第一四六導,教誡導爲尊。定由通所成,引利樂果故。論曰:叁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叁教誡示導。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爲其自性。唯此叁種,引所化生,令初發心,最爲勝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