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寺院裏來修行,世間上的享受都丟完了,但是懈怠放逸的習氣不丟掉的話,你就白白地浪費了一生。所以說,既然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做到了,還有二十你趕緊做起來,再不做的話,你的百分之八十的都浪費掉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吧,下一次就講正文。

  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四講

  前幾天,我們把前面的求加持頌講完了。求加持頌裏邊,把整個的科的內容全部包在裏邊了。那麼,一方面是把整個的文意是便于修的時候觀想。另一方面,每一科都不容易做到,求上師叁寶的加持,希望能夠這一輩子成就。下邊是正規的科的次第,《科頌》。這個《科頌》又是從《菩提道次第廣論》 、 《略論》裏邊摘下來的,也是一個略的,也是便于攝修的。

  

  歸敬頌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歸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爲利有情願成佛

  這是歸依叁寶發菩提心的頌。一般的造論,前面都要歸敬叁寶。它第一是求叁寶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這個,一切我們要做的事情都要陳白叁寶。那麼,這裏也是一個。我們前面有歸敬頌,這裏也有歸敬頌,這是另外一個科,另外一個頌。

  “諸佛”,十方叁世的一切佛,包括化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十方叁世的一切諸佛。“正法”,就是法寶,有教、證兩個法。教法就是佛說的叁藏十二部經,一切的道理,這是教法。證法呢,依教法修持,所證到的果,這是叫證。那麼“賢聖僧”呢,見道以上的叫聖僧,見道以下,從加行道開始這是叫賢僧。一般說,我們說,如果從根本教來說,從觀四念處起到暖頂忍世第一,都是賢位。那麼,在大乘的,叁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叁賢。初地,二地,叁地到十地是十個聖。凡是賢聖僧都是已經在道上。見道以上的是聖僧,將要見道是賢僧。這些都是僧寶裏邊有功德的。那麼凡夫僧照規矩是不攝在僧寶裏邊,不是寶。但是,是賢聖僧的因。所以也可以攝在僧寶裏邊。反正主要的是賢聖僧。那麼,一切的佛,一切的法,一切的僧,賢聖僧,叁寶,我們發願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都要歸依。

  我們在受歸依的時候,也跟大家說,歸依叁寶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從現在開始到成佛中間,生生世世都要歸依叁寶。那就是說生生世世有保障,不會墮入邪道。如果哪一輩子離開叁寶,那就是船沒有方向盤了,就會走入歧途。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發願,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每一輩子都是歸依叁寶。願很要緊。這是歸依叁寶的兩句。下邊是發菩提心的兩句。

  “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我們成佛是大家修行人的最高的一個果位。但是,成佛爲什麼原因?是爲度衆生。因爲衆生很多,我們假使凡夫,只能度少數的,也不徹底地度。假使他窮了,給點錢;他沒有飯吃,給一碗飯吃;或者他什麼事情,幫一個忙。這是很小的微薄的。那麼,真正要把他度出輪回的話,那決定自己要先出輪回。自己還沒有出輪回,你怎麼度人家出輪回呢?那麼,出了輪回之後,是不是自己出了算數,或者把自己的親屬朋友度出算數呢?還不夠。要把一切有情全部度脫。那麼,這樣子你能力不夠的話就做不到,就要有極大的能力。最高的能力就是佛。那麼,我們因爲要度一切衆生,各式各樣的都要度。那自己要具備一切能力,那就先要成佛。自己成了佛之後,才能度一切衆生。成佛的目的不是爲自己求安逸。當然成佛得大安樂了,是有安樂的。但是,我們並不是爲自己求安樂,爲的要使一切衆生得安樂。這是上士道的,上一次我們講的時候,“自苦他安樂”,上士道是情願自己受苦,要使一切衆生得安樂。爲了這個原因,所以說自己要成佛。成佛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成佛的目的也就是度衆生。這兩個是辯證的統一。因爲你不成佛,你度不了衆生。你要度衆生,你必須要成佛。這兩個東西是一致的,不能離開的。

  那麼下邊就分五大科。整個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這麼五大類。菩提道次第到上士道爲止,後頭的密乘道講得很少。正規的是密宗道次第講這個問題。這裏講的是叁士前導第一科,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那個道前基礎。那麼,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總的括在密乘道次第裏邊,這裏也是比較略的。因爲密宗道次第不是對人都可以宣講的,就把介紹一下就完了。真正的要密宗道次第得了灌頂之後,還要經上師允許,學無上部的才能看。這五大科我們第一個是叁士前導,也就是道前基礎。要進入叁士道修行之前,必須要一定的基礎。那麼,這個就是在入道之前的必須要有的條件。

  

  

  

  初 叁士前導

  

  這裏又分兩科。一是有暇資圓之信樂,一個是入道的方便。

  

  甲初 有暇資圓之信樂

  那麼,第一科“有暇資圓之信樂”分兩科,八有暇,十圓滿。“有暇資圓”,有暇就是八有暇,資圓就是十圓滿。這個心要生起來,信樂心要生起來。

  

  乙一 得八有暇

  第一科是八有暇。八個有暇就是反過來,離開這個八個有暇,就是八個無暇。八個無暇也叫做八難,我們顯教裏邊叁塗八難這個八難就是這個東西。八難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所以叫難。那麼,我們再反過來那就有暇。哪裏八個有暇呢?

  

  丙一 非叁惡道

  第一個不是叁惡道。如果在叁惡道裏邊,地獄的衆生是一天到晚受苦,沒有時間修佛法的,他受苦都來不及。我們就看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害了重病的,痛得很,那去跟他說佛法,說不進去。地獄衆生的苦比重病的還要苦,那跟他講佛法,他聽不進去,他只曉得苦,痛。所以地獄裏邊絕對沒辦法修行。餓鬼道,他是一天到晚肚子餓得很,他是也沒有辦法修行。他解決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怎麼修行呢?我們說,寺院裏邊,*輪未轉,食輪要先轉。把生活的問題搞好了,才能夠安心學法。他現在生活都沒著落,那當然不能安心修法了。餓鬼道也沒有辦法修。畜生道,大家都看到的,雞、鴨、貓、狗,你叫它怎麼修行呢?沒有智慧,跟它說了它不懂,那就是沒有辦法修行。所以說,叁惡道去了之後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沒有辦法修行,你惡道出來就困難了。我們要修行才能離惡道,你不能修善,惡道就離不了。所以說,叁惡道一去的話,那就很難出來。

  

  丙二 非盲聾喑啞

  第二種是盲聾喑啞,就是五根不具的。瞎子、聾子、啞子這一類,他要修行是困難的。我們說,你要多聞,兩個辦法。一個是聽經,耳朵聽。一個是自己看教,眼睛看。你現在眼睛不行,耳朵不行,多聞就沒有辦法。盲聾喑啞,一般聾跟啞是連起來的,既然是啞的,那決定聾的。啞的人對自利也可以,要利他就沒有辦法了。那麼,自利也有問題。假使你一個話不懂,你要去問人家,你啞巴,問不來,那也是沒辦法的。所以說,五根不具的,盲聾喑啞,對修行是困難的。

  

  丙叁 非世智邪辯

  第叁種,世智邪辯。世間上的聰明。這些人世間上他學了一套東西,他認爲這個是至高無上,對佛法就不一定聽得進去,先入爲主了。信某種哲學的,他就認爲他這個是最高的,佛教,他就不一定肯相信。那麼,信其他宗教的,更有教條,佛教是碰也不敢碰。我以前在溫州妙果寺,一個婆婆是信佛教的,帶了個孫子,才七、八歲,到妙果寺來,她有點事情來找我。那個小孩子跑到廟門口,他是信基督教的,他家庭是基督教家庭,受過洗禮的。他跑到廟門口,死也不肯進來。他的婆婆再怎麼騙騙騙,說了好久,總算進來了。跑到我房間裏來,一句話也不說。最後我拿一個水果給他,不吃。這個基督教他硬得很,小孩子才七、八歲,他有這麼硬,佛教是點水不入的。這樣子的人當然沒辦法進道。

  

  丙四 非正法滅盡時

  非正法滅盡時。佛出世說法,正法、像法、末法。滅盡了,末法也沒有了,那個時候你要聽佛法,哪裏去聽呢?沒有辦法。

  

  丙五 非北洲

  第五,是北俱盧洲,北洲。我們說這個四天下,東南西北,修曼茶法的就知道。北俱盧洲在人間說是最好的,我們很多人就向往。一切都自在,不要勞動,物資豐富得很,隨便用。人的身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是活一千歲,不會害病,不會中夭,不會死掉,都是活到一千歲。一千歲死了之後生天,欲界天,比地上還要好。所以,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因爲太享受了,懈怠。同時沒有苦。也沒有病苦,也沒有老苦,也沒有死苦,他死的時候生天,也無所謂。他中間也不害病,又不會中夭,害了病呢早死也不會。那麼,物資也很豐富,什麼都不愁。你叫他信佛,他說,爲什麼要信佛?要離苦,他說,我這裏不苦。那麼沒有辦法了。所以,北俱盧洲是不能修行的。不要說北俱盧洲,我們看現實的這個世間上,比較富裕的,他信佛就困難。除非他相信什麼呢?相信神道一類的,求保佑,這個他倒也來的。真正信佛修行,他是搞不上來的。所以,那麼那個北俱盧洲比我們這裏富有的人更富有,那當然他不容易信佛。不但是富有,他壽命也長,死了之後生天,一切痛苦都沒有。那麼,沒有辦法修。

  

  丙六 非無想天等

  第六個是無想天。無想天包含的,主要指的是第四禅的,修無想定感的果。這是外道。他認爲,人間所以苦,就是一個想、一個受。想,各式各樣的見。受,希望安樂。這兩個東西滅掉,那麼,就是不會造罪了。所以他們把心都滅掉了,那麼,心所法,受、想也沒有了。以爲這樣子就得涅槃。

  但是,在佛教裏看,這僅不過是把種子壓下去,種子沒有滅掉。在無想天——得了定之後生無想天,壽命是五百大劫,很長。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煩惱種子、業種子生起來了,還得墮落,還得輪回。這五百劫時間很長,沒有腦筋,不用腦筋的,心滅掉了,那麼白白地過了。我們說睡覺,你今天九點鍾睡下去,如果睡得很熟,沒有夢,第二天叁點鍾起來,好象沒有睡一樣,中間一點不知…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