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寺院里来修行,世间上的享受都丢完了,但是懈怠放逸的习气不丢掉的话,你就白白地浪费了一生。所以说,既然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做到了,还有二十你赶紧做起来,再不做的话,你的百分之八十的都浪费掉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下一次就讲正文。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第四讲

  前几天,我们把前面的求加持颂讲完了。求加持颂里边,把整个的科的内容全部包在里边了。那么,一方面是把整个的文意是便于修的时候观想。另一方面,每一科都不容易做到,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希望能够这一辈子成就。下边是正规的科的次第,《科颂》。这个《科颂》又是从《菩提道次第广论》 、 《略论》里边摘下来的,也是一个略的,也是便于摄修的。

  

  归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是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的颂。一般的造论,前面都要归敬三宝。它第一是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这个,一切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那么,这里也是一个。我们前面有归敬颂,这里也有归敬颂,这是另外一个科,另外一个颂。

  “诸佛”,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包括化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正法”,就是法宝,有教、证两个法。教法就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一切的道理,这是教法。证法呢,依教法修持,所证到的果,这是叫证。那么“贤圣僧”呢,见道以上的叫圣僧,见道以下,从加行道开始这是叫贤僧。一般说,我们说,如果从根本教来说,从观四念处起到暖顶忍世第一,都是贤位。那么,在大乘的,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是十个圣。凡是贤圣僧都是已经在道上。见道以上的是圣僧,将要见道是贤僧。这些都是僧宝里边有功德的。那么凡夫僧照规矩是不摄在僧宝里边,不是宝。但是,是贤圣僧的因。所以也可以摄在僧宝里边。反正主要的是贤圣僧。那么,一切的佛,一切的法,一切的僧,贤圣僧,三宝,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都要归依。

  我们在受归依的时候,也跟大家说,归依三宝不是一辈子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到成佛中间,生生世世都要归依三宝。那就是说生生世世有保障,不会堕入邪道。如果哪一辈子离开三宝,那就是船没有方向盘了,就会走入歧途。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每一辈子都是归依三宝。愿很要紧。这是归依三宝的两句。下边是发菩提心的两句。

  “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成佛是大家修行人的最高的一个果位。但是,成佛为什么原因?是为度众生。因为众生很多,我们假使凡夫,只能度少数的,也不彻底地度。假使他穷了,给点钱;他没有饭吃,给一碗饭吃;或者他什么事情,帮一个忙。这是很小的微薄的。那么,真正要把他度出轮回的话,那决定自己要先出轮回。自己还没有出轮回,你怎么度人家出轮回呢?那么,出了轮回之后,是不是自己出了算数,或者把自己的亲属朋友度出算数呢?还不够。要把一切有情全部度脱。那么,这样子你能力不够的话就做不到,就要有极大的能力。最高的能力就是佛。那么,我们因为要度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都要度。那自己要具备一切能力,那就先要成佛。自己成了佛之后,才能度一切众生。成佛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求安逸。当然成佛得大安乐了,是有安乐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为自己求安乐,为的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这是上士道的,上一次我们讲的时候,“自苦他安乐”,上士道是情愿自己受苦,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为了这个原因,所以说自己要成佛。成佛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成佛的目的也就是度众生。这两个是辩证的统一。因为你不成佛,你度不了众生。你要度众生,你必须要成佛。这两个东西是一致的,不能离开的。

  那么下边就分五大科。整个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这么五大类。菩提道次第到上士道为止,后头的密乘道讲得很少。正规的是密宗道次第讲这个问题。这里讲的是三士前导第一科,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那个道前基础。那么,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总的括在密乘道次第里边,这里也是比较略的。因为密宗道次第不是对人都可以宣讲的,就把介绍一下就完了。真正的要密宗道次第得了灌顶之后,还要经上师允许,学无上部的才能看。这五大科我们第一个是三士前导,也就是道前基础。要进入三士道修行之前,必须要一定的基础。那么,这个就是在入道之前的必须要有的条件。

  

  

  

  初 三士前导

  

  这里又分两科。一是有暇资圆之信乐,一个是入道的方便。

  

  甲初 有暇资圆之信乐

  那么,第一科“有暇资圆之信乐”分两科,八有暇,十圆满。“有暇资圆”,有暇就是八有暇,资圆就是十圆满。这个心要生起来,信乐心要生起来。

  

  乙一 得八有暇

  第一科是八有暇。八个有暇就是反过来,离开这个八个有暇,就是八个无暇。八个无暇也叫做八难,我们显教里边三涂八难这个八难就是这个东西。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那么,我们再反过来那就有暇。哪里八个有暇呢?

  

  丙一 非三恶道

  第一个不是三恶道。如果在三恶道里边,地狱的众生是一天到晚受苦,没有时间修佛法的,他受苦都来不及。我们就看现在世间上有些人,害了重病的,痛得很,那去跟他说佛法,说不进去。地狱众生的苦比重病的还要苦,那跟他讲佛法,他听不进去,他只晓得苦,痛。所以地狱里边绝对没办法修行。饿鬼道,他是一天到晚肚子饿得很,他是也没有办法修行。他解决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修行呢?我们说,寺院里边,*轮未转,食轮要先转。把生活的问题搞好了,才能够安心学法。他现在生活都没着落,那当然不能安心修法了。饿鬼道也没有办法修。畜生道,大家都看到的,鸡、鸭、猫、狗,你叫它怎么修行呢?没有智慧,跟它说了它不懂,那就是没有办法修行。所以说,三恶道去了之后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修行,你恶道出来就困难了。我们要修行才能离恶道,你不能修善,恶道就离不了。所以说,三恶道一去的话,那就很难出来。

  

  丙二 非盲聋喑哑

  第二种是盲聋喑哑,就是五根不具的。瞎子、聋子、哑子这一类,他要修行是困难的。我们说,你要多闻,两个办法。一个是听经,耳朵听。一个是自己看教,眼睛看。你现在眼睛不行,耳朵不行,多闻就没有办法。盲聋喑哑,一般聋跟哑是连起来的,既然是哑的,那决定聋的。哑的人对自利也可以,要利他就没有办法了。那么,自利也有问题。假使你一个话不懂,你要去问人家,你哑巴,问不来,那也是没办法的。所以说,五根不具的,盲聋喑哑,对修行是困难的。

  

  丙三 非世智邪辩

  第三种,世智邪辩。世间上的聪明。这些人世间上他学了一套东西,他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对佛法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先入为主了。信某种哲学的,他就认为他这个是最高的,佛教,他就不一定肯相信。那么,信其他宗教的,更有教条,佛教是碰也不敢碰。我以前在温州妙果寺,一个婆婆是信佛教的,带了个孙子,才七、八岁,到妙果寺来,她有点事情来找我。那个小孩子跑到庙门口,他是信基督教的,他家庭是基督教家庭,受过洗礼的。他跑到庙门口,死也不肯进来。他的婆婆再怎么骗骗骗,说了好久,总算进来了。跑到我房间里来,一句话也不说。最后我拿一个水果给他,不吃。这个基督教他硬得很,小孩子才七、八岁,他有这么硬,佛教是点水不入的。这样子的人当然没办法进道。

  

  丙四 非正法灭尽时

  非正法灭尽时。佛出世说法,正法、像法、末法。灭尽了,末法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你要听佛法,哪里去听呢?没有办法。

  

  丙五 非北洲

  第五,是北俱卢洲,北洲。我们说这个四天下,东南西北,修曼茶法的就知道。北俱卢洲在人间说是最好的,我们很多人就向往。一切都自在,不要劳动,物资丰富得很,随便用。人的身体健康,每一个人都是活一千岁,不会害病,不会中夭,不会死掉,都是活到一千岁。一千岁死了之后生天,欲界天,比地上还要好。所以,那个地方,那里的人因为太享受了,懈怠。同时没有苦。也没有病苦,也没有老苦,也没有死苦,他死的时候生天,也无所谓。他中间也不害病,又不会中夭,害了病呢早死也不会。那么,物资也很丰富,什么都不愁。你叫他信佛,他说,为什么要信佛?要离苦,他说,我这里不苦。那么没有办法了。所以,北俱卢洲是不能修行的。不要说北俱卢洲,我们看现实的这个世间上,比较富裕的,他信佛就困难。除非他相信什么呢?相信神道一类的,求保佑,这个他倒也来的。真正信佛修行,他是搞不上来的。所以,那么那个北俱卢洲比我们这里富有的人更富有,那当然他不容易信佛。不但是富有,他寿命也长,死了之后生天,一切痛苦都没有。那么,没有办法修。

  

  丙六 非无想天等

  第六个是无想天。无想天包含的,主要指的是第四禅的,修无想定感的果。这是外道。他认为,人间所以苦,就是一个想、一个受。想,各式各样的见。受,希望安乐。这两个东西灭掉,那么,就是不会造罪了。所以他们把心都灭掉了,那么,心所法,受、想也没有了。以为这样子就得涅槃。

  但是,在佛教里看,这仅不过是把种子压下去,种子没有灭掉。在无想天——得了定之后生无想天,寿命是五百大劫,很长。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烦恼种子、业种子生起来了,还得堕落,还得轮回。这五百劫时间很长,没有脑筋,不用脑筋的,心灭掉了,那么白白地过了。我们说睡觉,你今天九点钟睡下去,如果睡得很熟,没有梦,第二天三点钟起来,好象没有睡一样,中间一点不知…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