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走掉了。他們去看稀奇鬥法的,什麼也沒看到,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大家又去問佛了,“這是什麼原因?”佛說的,他,佛製的戒製一條受一條,大的小的一條也不犯的。這麼一個尊者。所以說,我們《羅漢儀軌》第一位尊者念的就是他,戒德威光。

  那麼戒是很重要。所以說,要跟戒相應的。我們要做到根支具尊者一樣,大小都不犯,在末法時期談何容易。我們學過律藏,大家去看了。不學律藏還不知道,一學律藏,天天在犯。大的雖然不一定犯,小的是避免不了。那麼,我們是盡量地知道,學了之後,盡量地能夠做到不犯的就不犯。因爲末法時期有些條件,叫你拿銀錢,你沒有錢,你怎麼辦呢?所以說這些,我們要發願,將來有條件能夠持的時候就要持。將來能夠生到好的那個地方去,可以持銀錢戒的,我們就持銀錢戒,錢就不要了。那麼,這個要戒相應。那就是說,至少大戒是不犯的,小戒知道之後能忏悔的。這樣子的善知識,持戒的,這是一個條件,最要緊的條件。

  

  丁二 寂靜:與定相應者。

  “寂靜”是心能夠靜下來的,不急躁的,那就是有定力的表現了。根據正知正念,心能夠靜得下來的。“與定相應者”。從外邊來看,內心的寂不寂靜你看不出,外邊看態度安詳,不是粗糙的,不是這個毛毛躁躁的。這個有些事情來了,也不是那麼馬上激動起來了,或者馬上是身心恐慌起來了。這是安詳,不隨意表態,不輕易地改變心境的。這樣的人,與定相應。不說得定,要至少跟定是有相應的,這是重要的。得定的人當然很少,至少要跟定相應。就是說,表面的態度安詳,不爲一切環境所動轉,自己能夠用正知正念把心安得下來的,這樣的人。

  

  丁叁 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

  我們的智慧就是斷煩惱的。“與慧相應”,要跟斷煩惱的智慧相應的,能夠伏斷煩惱。斷煩惱要初果以上。伏煩惱,賢、聖僧,賢就能夠伏。那麼,我們凡夫也能伏。假使你貪心大,這個東西你很想吃,我就偏偏不吃,就伏下去了。我們以前在清涼橋的時候,碰到這個初一、十五,早上供酥油稀飯。那個時候在五臺山吃個酥油稀飯是稀有難得的事情。那就是要大吃一頓。有的人就吃得來,他情願十四那一天就不吃飯,爲得要吃十五那一頓飯。這個是個別一個人,這個人還在,在四川。那麼,一般的人都是要大吃一頓。但是,有的人就這樣子,今天十五,我吃一頓,早上這一頓酥油稀飯就不吃,再好不吃。那麼,就伏了,把這個貪心就伏下去了。這個凡夫也做得到。那麼,斷,當然要聖者才斷得掉。所以說,你要有這個智慧,能夠抉擇的這個智慧。把這個煩惱能夠伏下去,或者是斷掉的,這樣子的人,親近他。如果好的東西來了,什麼都要。壞的東西,什麼都要排斥,要發脾氣。這樣的人,煩惱沒有除,貪瞋很重,那麼不能親近。

  

  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

  “德增”就是說戒定慧不能缺,不斷地增長。這樣子的人。不要說做了善知識之後,“夠了,我到此爲止了,我教你們了,你們要增長,我不要增長了”。自己還要增長。那麼,另外一個說法——《廣論》的說法,就是說戒定慧的功德要超過弟子。如果跟弟子兩個差不多,他學什麼呢?弟子跟你學什麼呢?如果不如弟子,更沒什麼學的。總是要德增,戒定慧都要在弟子之上。那麼,這個做善知識的人,就自己要自問,這個自己到底戒定慧有沒有了。

  今天我收到個電話。他一個做老師的,他說他現在不想教書了,要去修行了。他在那邊他的學生都很用功,自己戒定慧也沒有很大的成績,感到很慚愧。這個就是自己有這個警覺心了。有的還無所謂,他自己戒定慧都不行,就是嘴巴裏會說一套,還高高在上,那個就不行。

  

  丁五 有勇:益他無畏無倦者。

  有勇氣。要調伏衆生要有勇氣。有的人歸依弟子是當大官的,拍馬屁都來不及。哪裏不對要指責他,不敢說了。那麼,弟子有不對的地方,就是要說,無畏就是不要害怕。我們有些人再有錢,再好,不符合我們授戒的,不能收。這個也是要有一定勇氣了。沒有勇氣馬屁都來不及了,要拍下去了,錢多嘛。“無倦”,教弟子不要厭倦。“這個人教了教不好的”,不想教了。也不要厭倦。那麼,太多了,不想教了,那個少一點好了。這個也是厭倦的表現。有勇的話就是益他無畏,還要無倦。這個樣的人,那就悲心了,跟下邊悲心是一樣的。

  

  丁六 經富:有多聞者。

  那就是學的經,叁藏要學得多,經律論都能精通的最好。那麼,不能全部精通的,要多聞,比一般的知道得要多一些。

  

  丁七 覺真:了實義者。

  一切法空的道理,實相的道理能夠知道的。能證到的是更好,再等而下之,要通達——中觀的道理,法空的道理,要確實明白,從教理上能夠通達的。能夠現證到的那是最高等的了。即使沒有證到,能夠通達,從教理上能夠沒有什麼滯礙的。這是覺真。真,就是空性的道理。

  

  丁八 善說:不顛倒者。

  說法的時候,善巧地說,不顛倒。不顛倒就是說一方面你要依這個邏輯,就是宗因喻的因明來說。一方面要符合佛的道理,就是叁法印,實相印。不偏離的,不顛倒。如果你說法,口才倒很好,但是沒有邏輯,東說一句,西說一句,甚至于前後相反。或者你講的法跟佛教背離了,像提婆達多一樣,講的都是法相名詞,講的道理跟佛都是唱反調的,那也不是善說,那是惡說。

  

  丁九 悲深:無希求者。

  攝受弟子,利他,沒有什麼希求。不是我要弟子多,供養我的多,名氣大,或者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權力。人多了嘛,權也大了。沒有這個。

  

  丁十 離退:于一切時恭敬說者。

  再疲勞,再不耐煩的時候,有人來問,都是恭恭敬敬地給他說。佛要臨涅槃的時候,一個人來求度,佛還是度了他。所以說離退。就是臨涅槃的時候,他還要以悲心度人,這是我們的榜樣。

  那麼,這個十個功德裏邊。利他的,自利的,分兩種。自利的有六種。第一個,調伏,寂靜,惑除,跟德增,跟經富,還有覺真,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麼,第五個有勇跟悲深,跟最後離退,還有一個善說,這四個是利他的。所以,善知識他要具足這十個功德,自利利他都圓滿的。這樣的人可以依止。那麼,你們回去之後,就看你們的那個地方要符合這個十個條件的人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學。如果沒有的,那就不敢去了。

  那麼,這個十個條件都具足的人現在好不好找?我還說個話,不好找。那麼,以前,這個《廣論》裏邊博多瓦(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他的說法就是說,叁學要全,調伏、寂靜、惑除,這個要全。通達實性,就是覺真,要有。還有個悲心。這個是主要的。這幾個,就是叁學,戒定慧,第一二叁。再加上通達實義,第七個。再加一個悲心。這幾個是不能少,主要的。

  那麼,現在來說,這樣子的人也不好找了。那麼,康薩仁波卿的傳承,就是說兩個。一個是調伏,一個是悲深。有這兩個條件的,你可以依止他,沒有這兩個條件的,其他八個都有,不能依止。這個很重要。你說神通也有,勇氣也有,說也會說,他又能講空性,他也離退,一切事都是這個舍得幹的,舍得跟你說的。但是,沒有戒,沒有悲心,他的要求是名聞利養。要自己出名,或者攝受大批的人要擁護他,或者要人家恭敬他,要供養他。這樣的人不能依止。調伏更重要。如果沒有調伏的,不講戒的人,絕對不能依止。能講戒的,即使他什麼都沒有,可以親近他。如果他再有個悲心,那就是可以依止了。如果這兩個沒有,其他都有,不能依止。這個話你們要聽清楚,這是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的教授、傳承。

  這十個裏邊,最重要的,戒是必定要有的,不持戒的人不能親近。因爲我們修行一定要持戒,才能最後得到涅槃。他自己都不持戒,怎麼能教弟子證到涅槃呢?叁學從戒下手。固然戒裏邊,定裏邊互相地滲透。戒裏也有定,定共戒就是定來的,道共戒就是道來的,無漏智慧來的。那麼,但是下手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如果這一個都不講究的話,上面的高層次的東西不會有的。所以說,善知識他如果不講戒律的話,他認爲是圓融得很,什麼都可以隨隨便便的,“酒肉穿腸過”,這麼說一套的,你就不要去了,這個人就不能親近了。那麼,另外一個是他有悲心的,不是爲了攝受廣大的徒衆。貪自己的名利,名聞利養的,那就是要不能親近。那麼,今天,我們重要的是講這個,把這個頌念掉之後時間也到了。

  

  頌 調伏寂靜斷伏惑 德增有勇阿含富

  覺真善說悲願廣 離退十德堪依止

  若無全具此十德 應具悲心與調伏

  “調伏寂靜斷伏惑”,這是第一二叁個。調伏,寂靜,斷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個就是德增,第五個是有勇,第六個是阿含富,學得多的,叁藏多聞的。“覺真”,第七個,能夠通達實相的,或者證到實相的。“善說”,善巧說法的。“悲願廣”,悲深。離退。這個十個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夠依止他。“若無全具此十德,應具悲心與調伏。”假使十個功德不能全的,那麼根據博多瓦的五個,戒定慧,達實性,還有悲心,這五個。如果這五個還不夠,那就是康薩仁波卿的教誡了,要具悲心跟調伏。而先決條件是調伏。調伏有了之後還有悲心。有這兩個條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這兩個條件沒有的,尤其是沒有調伏的,再好,不能依止。這個話是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親自傳下來的。希望你們要離開這裏的那些居士,要把這個記住。

  你們到東北去,你們要找善知識。當然,你學法不能沒有善知識,那麼,善知識的標准,今天告訴你了。該怎麼樣子的善知識可以依止,怎麼樣子的不能依止。這樣子,你就不會給天魔外道的邪道牽了鼻子走,自己有一個標准。因爲,哪些是正法,哪些是相似法,你是才學,怎麼會知道呢?有很多學了…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