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走掉了。他们去看稀奇斗法的,什么也没看到,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大家又去问佛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的,他,佛制的戒制一条受一条,大的小的一条也不犯的。这么一个尊者。所以说,我们《罗汉仪轨》第一位尊者念的就是他,戒德威光。

  那么戒是很重要。所以说,要跟戒相应的。我们要做到根支具尊者一样,大小都不犯,在末法时期谈何容易。我们学过律藏,大家去看了。不学律藏还不知道,一学律藏,天天在犯。大的虽然不一定犯,小的是避免不了。那么,我们是尽量地知道,学了之后,尽量地能够做到不犯的就不犯。因为末法时期有些条件,叫你拿银钱,你没有钱,你怎么办呢?所以说这些,我们要发愿,将来有条件能够持的时候就要持。将来能够生到好的那个地方去,可以持银钱戒的,我们就持银钱戒,钱就不要了。那么,这个要戒相应。那就是说,至少大戒是不犯的,小戒知道之后能忏悔的。这样子的善知识,持戒的,这是一个条件,最要紧的条件。

  

  丁二 寂静:与定相应者。

  “寂静”是心能够静下来的,不急躁的,那就是有定力的表现了。根据正知正念,心能够静得下来的。“与定相应者”。从外边来看,内心的寂不寂静你看不出,外边看态度安详,不是粗糙的,不是这个毛毛躁躁的。这个有些事情来了,也不是那么马上激动起来了,或者马上是身心恐慌起来了。这是安详,不随意表态,不轻易地改变心境的。这样的人,与定相应。不说得定,要至少跟定是有相应的,这是重要的。得定的人当然很少,至少要跟定相应。就是说,表面的态度安详,不为一切环境所动转,自己能够用正知正念把心安得下来的,这样的人。

  

  丁三 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我们的智慧就是断烦恼的。“与慧相应”,要跟断烦恼的智慧相应的,能够伏断烦恼。断烦恼要初果以上。伏烦恼,贤、圣僧,贤就能够伏。那么,我们凡夫也能伏。假使你贪心大,这个东西你很想吃,我就偏偏不吃,就伏下去了。我们以前在清凉桥的时候,碰到这个初一、十五,早上供酥油稀饭。那个时候在五台山吃个酥油稀饭是稀有难得的事情。那就是要大吃一顿。有的人就吃得来,他情愿十四那一天就不吃饭,为得要吃十五那一顿饭。这个是个别一个人,这个人还在,在四川。那么,一般的人都是要大吃一顿。但是,有的人就这样子,今天十五,我吃一顿,早上这一顿酥油稀饭就不吃,再好不吃。那么,就伏了,把这个贪心就伏下去了。这个凡夫也做得到。那么,断,当然要圣者才断得掉。所以说,你要有这个智慧,能够抉择的这个智慧。把这个烦恼能够伏下去,或者是断掉的,这样子的人,亲近他。如果好的东西来了,什么都要。坏的东西,什么都要排斥,要发脾气。这样的人,烦恼没有除,贪瞋很重,那么不能亲近。

  

  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德增”就是说戒定慧不能缺,不断地增长。这样子的人。不要说做了善知识之后,“够了,我到此为止了,我教你们了,你们要增长,我不要增长了”。自己还要增长。那么,另外一个说法——《广论》的说法,就是说戒定慧的功德要超过弟子。如果跟弟子两个差不多,他学什么呢?弟子跟你学什么呢?如果不如弟子,更没什么学的。总是要德增,戒定慧都要在弟子之上。那么,这个做善知识的人,就自己要自问,这个自己到底戒定慧有没有了。

  今天我收到个电话。他一个做老师的,他说他现在不想教书了,要去修行了。他在那边他的学生都很用功,自己戒定慧也没有很大的成绩,感到很惭愧。这个就是自己有这个警觉心了。有的还无所谓,他自己戒定慧都不行,就是嘴巴里会说一套,还高高在上,那个就不行。

  

  丁五 有勇:益他无畏无倦者。

  有勇气。要调伏众生要有勇气。有的人归依弟子是当大官的,拍马屁都来不及。哪里不对要指责他,不敢说了。那么,弟子有不对的地方,就是要说,无畏就是不要害怕。我们有些人再有钱,再好,不符合我们授戒的,不能收。这个也是要有一定勇气了。没有勇气马屁都来不及了,要拍下去了,钱多嘛。“无倦”,教弟子不要厌倦。“这个人教了教不好的”,不想教了。也不要厌倦。那么,太多了,不想教了,那个少一点好了。这个也是厌倦的表现。有勇的话就是益他无畏,还要无倦。这个样的人,那就悲心了,跟下边悲心是一样的。

  

  丁六 经富:有多闻者。

  那就是学的经,三藏要学得多,经律论都能精通的最好。那么,不能全部精通的,要多闻,比一般的知道得要多一些。

  

  丁七 觉真:了实义者。

  一切法空的道理,实相的道理能够知道的。能证到的是更好,再等而下之,要通达——中观的道理,法空的道理,要确实明白,从教理上能够通达的。能够现证到的那是最高等的了。即使没有证到,能够通达,从教理上能够没有什么滞碍的。这是觉真。真,就是空性的道理。

  

  丁八 善说:不颠倒者。

  说法的时候,善巧地说,不颠倒。不颠倒就是说一方面你要依这个逻辑,就是宗因喻的因明来说。一方面要符合佛的道理,就是三法印,实相印。不偏离的,不颠倒。如果你说法,口才倒很好,但是没有逻辑,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甚至于前后相反。或者你讲的法跟佛教背离了,像提婆达多一样,讲的都是法相名词,讲的道理跟佛都是唱反调的,那也不是善说,那是恶说。

  

  丁九 悲深:无希求者。

  摄受弟子,利他,没有什么希求。不是我要弟子多,供养我的多,名气大,或者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权力。人多了嘛,权也大了。没有这个。

  

  丁十 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再疲劳,再不耐烦的时候,有人来问,都是恭恭敬敬地给他说。佛要临涅槃的时候,一个人来求度,佛还是度了他。所以说离退。就是临涅槃的时候,他还要以悲心度人,这是我们的榜样。

  那么,这个十个功德里边。利他的,自利的,分两种。自利的有六种。第一个,调伏,寂静,惑除,跟德增,跟经富,还有觉真,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么,第五个有勇跟悲深,跟最后离退,还有一个善说,这四个是利他的。所以,善知识他要具足这十个功德,自利利他都圆满的。这样的人可以依止。那么,你们回去之后,就看你们的那个地方要符合这个十个条件的人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没有的,那就不敢去了。

  那么,这个十个条件都具足的人现在好不好找?我还说个话,不好找。那么,以前,这个《广论》里边博多瓦(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他的说法就是说,三学要全,调伏、寂静、惑除,这个要全。通达实性,就是觉真,要有。还有个悲心。这个是主要的。这几个,就是三学,戒定慧,第一二三。再加上通达实义,第七个。再加一个悲心。这几个是不能少,主要的。

  那么,现在来说,这样子的人也不好找了。那么,康萨仁波卿的传承,就是说两个。一个是调伏,一个是悲深。有这两个条件的,你可以依止他,没有这两个条件的,其他八个都有,不能依止。这个很重要。你说神通也有,勇气也有,说也会说,他又能讲空性,他也离退,一切事都是这个舍得干的,舍得跟你说的。但是,没有戒,没有悲心,他的要求是名闻利养。要自己出名,或者摄受大批的人要拥护他,或者要人家恭敬他,要供养他。这样的人不能依止。调伏更重要。如果没有调伏的,不讲戒的人,绝对不能依止。能讲戒的,即使他什么都没有,可以亲近他。如果他再有个悲心,那就是可以依止了。如果这两个没有,其他都有,不能依止。这个话你们要听清楚,这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的教授、传承。

  这十个里边,最重要的,戒是必定要有的,不持戒的人不能亲近。因为我们修行一定要持戒,才能最后得到涅槃。他自己都不持戒,怎么能教弟子证到涅槃呢?三学从戒下手。固然戒里边,定里边互相地渗透。戒里也有定,定共戒就是定来的,道共戒就是道来的,无漏智慧来的。那么,但是下手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如果这一个都不讲究的话,上面的高层次的东西不会有的。所以说,善知识他如果不讲戒律的话,他认为是圆融得很,什么都可以随随便便的,“酒肉穿肠过”,这么说一套的,你就不要去了,这个人就不能亲近了。那么,另外一个是他有悲心的,不是为了摄受广大的徒众。贪自己的名利,名闻利养的,那就是要不能亲近。那么,今天,我们重要的是讲这个,把这个颂念掉之后时间也到了。

  

  颂 调伏寂静断伏惑 德增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

  若无全具此十德 应具悲心与调伏

  “调伏寂静断伏惑”,这是第一二三个。调伏,寂静,断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个就是德增,第五个是有勇,第六个是阿含富,学得多的,三藏多闻的。“觉真”,第七个,能够通达实相的,或者证到实相的。“善说”,善巧说法的。“悲愿广”,悲深。离退。这个十个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够依止他。“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假使十个功德不能全的,那么根据博多瓦的五个,戒定慧,达实性,还有悲心,这五个。如果这五个还不够,那就是康萨仁波卿的教诫了,要具悲心跟调伏。而先决条件是调伏。调伏有了之后还有悲心。有这两个条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这两个条件没有的,尤其是没有调伏的,再好,不能依止。这个话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亲自传下来的。希望你们要离开这里的那些居士,要把这个记住。

  你们到东北去,你们要找善知识。当然,你学法不能没有善知识,那么,善知识的标准,今天告诉你了。该怎么样子的善知识可以依止,怎么样子的不能依止。这样子,你就不会给天魔外道的邪道牵了鼻子走,自己有一个标准。因为,哪些是正法,哪些是相似法,你是才学,怎么会知道呢?有很多学了…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