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多的还会上当。那么,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抓住了。这个你再不抓住的话,那你这一辈子没有指南针的,东漂西漂的,漂哪里去,你自己也没有一个方向。正的邪的,正道只有一个,邪道却是无数。那很容易走入邪道。所以说,今天这一科,是重点。就是对你们要走的那些,一定要把这个记住,反正你们把这一本书也带回去了。十个条件具足的是善知识,不具足的,五个,再不行的,两个。两个再不行的,不行了。这两个是不能少了。就是一个戒,一个悲心。这个就是最起码最起码的。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我们讲这个宗喀巴大师的《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是从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边摘下来的。那么,菩提道次第,这一本书,是宗喀巴大师学的显教,把整个的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贯穿之后,他就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那就是说,整个的宗大师的显教的学习的心得,都在这本书里边了。那么,这一本书,开始是《广论》了,广辩道理的。里边很多有因明,引证了来辩明道理。所以,后来宗大师感到这个书,能够理解的,不是普遍性的。有一些他教理学得深的,才能理解这一部书。有一些他时间不够,或者教理学得不太多的,就有困难。这个我们也知道,法尊法师在藏地学《广论》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人是非常多,满满一堂。慢慢地就少下去,最后这个止观章,是一个难度最高的问题,基本上退完了。最后止观章学完毕业的时候,就他一个人。那么,也就可以知道这个书是不好懂的。那么,宗大师他是悲心了,他后来又作了一部《略论》 。 《略论》是重在修行,广辩道理的那些就略掉了。这个书,但是还是比较深的。
那么,宗大师的母亲,在八十岁的时候,宗大师从小出去后,希望他回来一次。那么,把她的白头发请人家带去跟宗大师说,他的母亲以前年轻,现在已经头发白了,八十岁了,希望宗大师回来探亲一次。宗大师看了也很感动,那么他要准备回去。但是,走到某一个地方,事情非常多,都是法上的事情。他就想,为了法,不能为自己个人的亲属关系把法中断了,是不行。所以,后来又回去了,没有回他家乡去。那么,他就派一个人,就作了这个《菩提道次第摄颂》,就给他母亲。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要很简略的方法修。同时,也画了一张像,他自己像。因为他母亲要见见他人,他就请人家画一张像。画了去,同时作了个最略的《摄颂》带回去。那么,他母亲很希望他宗大师回来,一看他的侍者来了,宗大师没有来,心里就不大舒畅了。那么,那个送信的人回去之后,就把宗大师的像打开来。打开之后,那个像对他母亲就喊了一声“妈妈”。他的母亲非常感动——宗大师有成就了。那么,他在弘法利生,也不要打扰他了。同时,他带来的《摄颂》,她也可以拿来修行了。那么,她就把这个事情放下了。
所以,宗大师一辈子出了他的家乡之后,没有回去过。这是为法。我们所以说,有的人他是不断地要探亲,这个把宗大师对比一下,也可以看看我们的根器是如何的差了。
那这个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是三种。一种是《广论》,一种是《略论》,还有个《摄颂》。《摄颂》最略的,《广论》最广的,《略论》,中间的。那么,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的《科颂》,是海公上师在学这个菩提道次第,在藏地学的时候,把他的摘要摘下来便于自己修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那个求加持颂,那是里边又是更略的一个修法。这个求加持颂大家听过了,整个菩提道次第,从道前基础一直到这个上士道,(5B)止观,乃至密宗道,都在里头。所以说,《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的要点都在里头。
每天如果学过那些的,这样地念一道,就是修一道。但是,你没有学过的,那就是说打不开了。那么,听过一道讲,文字里边能够知道了。但是,真正内涵,还是打不开,尤其是密宗道次第里边的那些。那就是比较困难。那么,这个前面求加持颂,也是个修法,每一天念一道的话,它就是整个的一个修法复习一道。同时,每一个颂都有求加持,那就是求宗大师加持我们,每一个颂都能够快快成就。
那我们《五字真言》,海公上师就把这个颂放在里头。这个意思,也是让大家摄修一道。就是修一座《五字真言》的时候,把这个整个菩提道次第呢也是摄修了一道。这个就看我们的水平了。如果法修得好的,念这个颂的时候,就把整个的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都修了一道。如果没有修好的,那就是念一个文就完了。那么,这个是我们讲过的。
在整个《科颂》里边,我们要学法,这个道前基础。这个道前基础就是说,我们要学法,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之下才能学法,没有这个条件,学法的机缘就没有,就听不到了。那么,这个条件我们前面都讲过了,今天是重复一下。就是要八个有暇,十个圆满。
八个有暇里边,他就指出,这个六道轮回里边,我们说五趣,或者六道,三恶道是不能学法的,除开了。五趣说起来,就是三恶道除掉了。那么,无想天等除开。那就是天了,无想天本是外道天,当然不能学佛法。那么,《广论》里边就包含有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边他们入定,定的味道很好,他也不想学。那么,还有一个更广的就包含欲界天里边的,享受太多了,也不能学法。那就是说,整个的五趣里边,三恶道不能学,天趣也不能学,唯一能学的是人道。人道里边还要除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享受太好,他不能学。那么,只有三洲。三洲里边,还要除掉一些盲聋喑哑,就是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听经耳朵是听不到,看书眼睛看不到,要说话又不能说。这些人也不能学法。那么,世智辩聪,他学了世间上一套,他对佛法是不相应的;给他讲,他用自己的一套来顶住。那么,这些人又是排开。人间里边也排了很多了。那么,还有这个正法灭尽的时候。佛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讲法的时候,才能学。如果佛法灭掉了,自从我们这个释迦牟尼教法,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这个一千多年过了。那么,还有九千年不到一点。如果这九千年过去后,佛法就没有了。没有之后,你要修佛法,那也没办法了。
所以,八无暇里边,我们看一看,真正能学的,是人。还要除了北俱卢洲,还要除了盲聋喑哑,还要除了世智辩聪,还要除开正法灭尽的时候。那留下的机会很少很少,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得了这个有暇之后,这是第一个条件,基本条件有了。
但是,要充分地能够修佛法,还要十个圆满。要生了人中,那就是前面说的,只有人道才可以学了。还要得丈夫身,或者男的,女的。人道里边有些非男非女的,生理不健全的,也要排开。那么,还要这个处所圆满,要在佛法的那个四众讲经的地方。自己要根支不缺,就是没有盲聋喑哑。性不顽嚣,那些根器要比较好的,那些能够知道善恶的,可以接受法的,还要没有业障,不造五无间罪的。还要信解圆满,就是说对佛教有正信的,不信外道的。如果信了外道就不能学。那么,这是内部自己要具足这五条,才有这个充分的条件去学佛。
那外边的环境,还是有五条。要碰到佛出世,佛来教。出世之后还要说法了,佛或者他的大弟子说法。他的弟子说法,他的能够证道,那么,证道之后,他要传给他的弟子,一个个传下去,就是法流不断了。那么,还要最后资粮圆满。就是说,我们学法的那些物质的条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这些要圆满。
在这个《广论》里边,就说这个,碰到佛跟他的大弟子说法。这个我们在末法时期是没有了,是没有缘了。但是我们等流下来的,还有人说法,这个教还没有灭掉。这个,我们说也可以算一个圆满。也说是有一个条件。那当然是跟佛在世,他的大弟子有修有证的那个时候,就是正法像法的时候是差得远了。但是,总算还是可以,不是说绝对不能学。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学佛法是非常之不容易。那么,碰到之后,就不要轻易放掉。不要随了自己的习气,这个顺着自己的就是来了,什么事情不顺了,马上就跑了。你要想一想,你这个机缘是千载难遇的。你随便跑了之后,就是把自己过去的善根,辛辛苦苦争取到的一些机缘抛弃掉了。这是很愚痴的事情。
下边,就是说,有人这个学法条件有之后该怎么做呢?那就是说,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亲近善知识他要亲近的什么人?不是说看到一个人就可以亲近,也不是说看了这个人长得好象很像一个道貌岸然的,或者他有些神通,就去亲近。这个不是从表面现象看的,要根据他的内在的功德来看。这内在的功德分几条?十条。
第一条是戒。
第二条是要有定。
第三是要慧,什么慧?除烦恼的慧。我们说人聪明聪明,你聪明得很,烦恼很重,是笨,并不是慧,没有慧。真正有慧是断烦恼的。智慧断两个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能够断这两个障的,是叫智慧。不能断这两个障的,都不能叫智慧,这是世间的辩聪。这个世间上认为他是聪明,我们佛教里看是笨得很。烦恼又不能断,所知障也不能断,这个有什么聪明呢?
还要德增,功德一个是说要比弟子要高,第二个,他本身要不断地上进,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就不动了。
你还有,要有勇。有勇就是说,在任何险要的环境之下,利他的事情不退。对自己的弟子,管你是做什么,国王出家的也好,该呵斥就得呵斥。不是讲面子,或者是碍于人情,或甚至于怕报复等等,该教的就不教。这是有勇。
还得要经富。这个佛的三藏十二部最好是精通,就通三藏,多闻。
觉真,就是证到这个空性的。假使没有证到的,了达空性的也可以。
还有一个,就是第八,善说。说的时候,要不颠倒,有次第,按了法印,按了三支比量,就是因明。这样子说,不是乱说。
最后,第九,是悲深。给人说法并不是有所求,并不…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