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是要求名求利求地位,求什么,那就是还是没有离开烦恼。真正地要利生,弘法,是无所求,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希求,就是为了正法住世,度众生的苦恼。这样子弘法利生的,要这样子的人。

  第十个,最后一个,一切时候都是不怕疲厌。哪怕你,我们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最能够实行这个十个功德的,他在要到双林去,要般涅槃的时候,路上走得很疲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有一个人,他要来求佛剃度。佛还是慈悲,给他剃度,给他说法,结果他证阿罗汉。所以说,在即使要临死之前,还那么悲心,把自己的痛苦都忍下去。这个,弘法利生的人也要这样子做。

  那么,这十个功德,我们说前面的三个戒定慧跟第四个就是德增,还有第六个,就是经富,多闻的,还有最后第七个,证到空性的,或者是了达空性的。这是自利功德。那么,利他的呢?就是第五,第五就是有勇了,教化众生要有勇气,不能是害怕。有的人说:“哦,这个事情我干不了,哦,这个时代我不敢出来。”这个就完了,哪个出来呢?你不出来,邪魔外道就出来了。那整个的佛弟子都去信邪的去了,那就是正法的要灭掉了。第八个,说的时候善说,这个是利他的。悲深,悲悯众生的苦恼而说法,不是为自己求什么。最后是离开一切疲劳,不退。这个都是利生的。

  那么,我们说,利益众生就是要说法。佛的三示导,神通,记心跟教诫示导1。这个里边最真正是能够度众生的是教诫,讲法。神通仅不过使他起一个心,信心而已。你显了神通之后,他对你相信了。但是你解决不了问题。要记心,就是知道他的心,也是帮助你说法。但是,你如果不说法,知道他心,那也没用。仅不过是使他信服。但是,你没有东西教他。佛教里边,《俱舍论》也有这个话,说佛教里边度众生,不是他身上拿个水给他洗干净,或者拿个手把他拉出来。并不是这样子的救,真正的救就是说法,使他自己开悟,把自己的这个迷、无明除掉。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那就要说法了。所以真正的度众生是说法,并不是显神通等等这一些。

  而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偏偏是颠倒的。说法,怕麻烦,听到是那么多,讨厌道很,听不进去。哪里有神通,赶快去跑,这个对自己有利了。他认为有神通的人就可以把你拔出苦难了,这个是妄想。要避苦难的话,神通有一定的限度的,在你业报的范围之内,他可以起一些作用。超出你业报了,就不能起作用的。我们说最大神通的,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成了阿罗汉之后,因为过去业障。他是前辈的时候,他骂过他母亲,他说:“你这个人该被人家打成肉酱。”骂了他母亲这么一句话。后来他就生生世世给人家打成肉酱。乃至成阿罗汉的那一辈子,还是给人家打肉酱。他是神通第一。但是,当外道来的时候,他就被他们打死了,并没有用神通逃掉。所以说,不要迷信神通。

  这是我们都讲过的了。下边,我们要讲了。前面的我们的讲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标准提出来了。但是,我有这个经验。尽管你把标准提给大家,讲给人家听。而一般听的人,真正选择善知识的时候,都不依这个标准。他看到善知识来呢,都忘掉了,就是看表面现象了,听人家说的。这些就是所见不鲜。我们就看到很多现在有些自封什么法王的,自封什么金刚上师的,相信的人就成千上万。他的灌顶也是很多人去争取,他也不辨,到底该不该去。当然有些人没有听过菩提道次第了,但是,很有些人听过菩提道次第的,也是这样子。那么,这就是愚痴了。你听了经之后不能用,那听了就白听了。听了经之后,要运用,这才是有益。

  今天,我们想补充一点。这个因为在我的经验里边呢,不说呢,很多人会受这个害。说一下呢,并不是说我们讲的人自吹自擂,仅是根据佛的话讲一下。因为弘法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那么,这个话也不是对一个人说的。不说,听的人恐怕就是要遭一些损失,那么,我们还是要讲一下。这是根据菩提道次第来的。我们把这个给大家念一下。就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跟不亲近的坏处。很多人就是说,好象是善知识他也分不清楚,什么是善知识,什么不是善知识。亲近之后,他又很这个不在乎。一下就跑了,一下就走了,好象是人家要拉你来听经一样的。这个我们说学法是为了度自己的苦,并不是人家要搞一个道场,搞热闹,找几个人来凑和凑和。这个意思搞错了。要走的你尽管走,你自己决定自己。要学法的,也还是靠自己,这个不能勉强。那么,现在我们根据菩提道次第的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有什么坏处。这个我们还是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

  

  依止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四亲近胜利者2。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它这里说,凡是能够亲近善知识的,“诸佛欢喜”。因为佛怕众生受苦,你能够亲近善知识,可以纳入正轨,不会去做坏事,那就不会受苦。做了坏事才受苦。那么,有善知识摄持,就可以有形无形地把你摄住,不走入那些险道,不做坏事。那么,诸佛欢喜。假使不离开大善知识的人,他不会堕恶道。这个也很可以想象。既然依止善知识不做坏事,三恶道就不会去了。恶道的烦恼不能胜,就是说,真正能够以真诚的信心依止善知识的,一切烦恼不会把他战胜。就是说,烦恼不会把他动摇的。那你信心不足的时候,你起了烦恼,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凡是起烦恼之后,你自己要动摇,要什么,都是信心不足的后果。

  “终不违越菩萨所行”。真正能够亲近善知识的人,他绝对不会离开菩萨戒。“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因为他依止善知识,对菩萨的那些戒,他有正知正念,知道这是该做的,这不该做的。既然自己有正念,就不会违越。那个,这样子做,功德资粮慢慢地增长,福德、智慧的资粮慢慢增长。能够成办现前的、究竟的一切义利。现在的义利能够得到,现下的一些成果。究竟的义利,成佛度众生。这个都慢慢地,一步一步都能达到。“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因为你好好地承事你的师长,你这个意乐加行都可以做到好的了。那么,自他的资粮都慢慢会圆满。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华严经》这么说,善男子,假使一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就是说为善知识摄受的那些人,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他是不堕恶趣的,不会到恶道。于善知识摄受的绝对不会堕恶道,这是《华严经》说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假使这个菩萨,这个弟子,于善知识所思念,忆念他的,“则不违越菩萨学处”。只要这个善知识经常忆念他,当然会要护持他。经常在他心里边嘛,他要照顾你,你做错了要跟你说了。所以,这样的人不会违越菩萨戒,不会犯戒。“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他可以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圆满。“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就是说,承事供养善知识的人,他一切行不会失去正念,都是正知正念而行。为善知识摄持的那些人,一切业、烦恼不会战胜他。就是说,不会被烦恼业战胜。可以控制自己不造业,不起烦恼。这是善知识的好处。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又说,“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假使听了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而做的,那么,一切佛菩萨都很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只要依据善知识的言教好好地做的话,很快就会成佛。这个我们说不稀奇,不要说一定善知识是那么高,他才能够成佛。我们说,这个最现实的例子。阿难陀,这是佛的多闻第一弟子。他因为听得最多,佛的经他都听过,所以他善于说法。他说法以后,他自己在佛灭度之前,只有证了个初果。但是,他的弟子,四果阿罗汉的,乃至菩萨登地的都有。这是听了他的法,得好处的就不少,不仅仅是限于他初果以下的。那么,就是说,他可以很快地近一切智,成佛。“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假使你对善知识说的话,他的教诫,没有怀疑的,那你可以亲近善知识。否则的话,你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对他有怀疑,你怎么亲近?亲近不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他心里不舍离善知识的人,“一切利义,悉能成办”。一切好的事情,都会成办。那反过来说,对善知识作意舍离的话,一切好事情就成办不了。那么,做的是坏事了。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另外一本叫《不可思议秘密经》里边这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最恭敬地去依止亲近那些善知识。假使这样做的话,“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因为听了善知识的法,你就成就你的善的意乐心,就是心地变好了。“及由彼故,成善加行”…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