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要求名求利求地位,求什麼,那就是還是沒有離開煩惱。真正地要利生,弘法,是無所求,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希求,就是爲了正法住世,度衆生的苦惱。這樣子弘法利生的,要這樣子的人。
第十個,最後一個,一切時候都是不怕疲厭。哪怕你,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最能夠實行這個十個功德的,他在要到雙林去,要般涅槃的時候,路上走得很疲勞,坐下來休息一下。但是有一個人,他要來求佛剃度。佛還是慈悲,給他剃度,給他說法,結果他證阿羅漢。所以說,在即使要臨死之前,還那麼悲心,把自己的痛苦都忍下去。這個,弘法利生的人也要這樣子做。
那麼,這十個功德,我們說前面的叁個戒定慧跟第四個就是德增,還有第六個,就是經富,多聞的,還有最後第七個,證到空性的,或者是了達空性的。這是自利功德。那麼,利他的呢?就是第五,第五就是有勇了,教化衆生要有勇氣,不能是害怕。有的人說:“哦,這個事情我幹不了,哦,這個時代我不敢出來。”這個就完了,哪個出來呢?你不出來,邪魔外道就出來了。那整個的佛弟子都去信邪的去了,那就是正法的要滅掉了。第八個,說的時候善說,這個是利他的。悲深,悲憫衆生的苦惱而說法,不是爲自己求什麼。最後是離開一切疲勞,不退。這個都是利生的。
那麼,我們說,利益衆生就是要說法。佛的叁示導,神通,記心跟教誡示導1。這個裏邊最真正是能夠度衆生的是教誡,講法。神通僅不過使他起一個心,信心而已。你顯了神通之後,他對你相信了。但是你解決不了問題。要記心,就是知道他的心,也是幫助你說法。但是,你如果不說法,知道他心,那也沒用。僅不過是使他信服。但是,你沒有東西教他。佛教裏邊,《俱舍論》也有這個話,說佛教裏邊度衆生,不是他身上拿個水給他洗幹淨,或者拿個手把他拉出來。並不是這樣子的救,真正的救就是說法,使他自己開悟,把自己的這個迷、無明除掉。這才是真正的度衆生。那就要說法了。所以真正的度衆生是說法,並不是顯神通等等這一些。
而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偏偏是顛倒的。說法,怕麻煩,聽到是那麼多,討厭道很,聽不進去。哪裏有神通,趕快去跑,這個對自己有利了。他認爲有神通的人就可以把你拔出苦難了,這個是妄想。要避苦難的話,神通有一定的限度的,在你業報的範圍之內,他可以起一些作用。超出你業報了,就不能起作用的。我們說最大神通的,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成了阿羅漢之後,因爲過去業障。他是前輩的時候,他罵過他母親,他說:“你這個人該被人家打成肉醬。”罵了他母親這麼一句話。後來他就生生世世給人家打成肉醬。乃至成阿羅漢的那一輩子,還是給人家打肉醬。他是神通第一。但是,當外道來的時候,他就被他們打死了,並沒有用神通逃掉。所以說,不要迷信神通。
這是我們都講過的了。下邊,我們要講了。前面的我們的講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標准提出來了。但是,我有這個經驗。盡管你把標准提給大家,講給人家聽。而一般聽的人,真正選擇善知識的時候,都不依這個標准。他看到善知識來呢,都忘掉了,就是看表面現象了,聽人家說的。這些就是所見不鮮。我們就看到很多現在有些自封什麼法王的,自封什麼金剛上師的,相信的人就成千上萬。他的灌頂也是很多人去爭取,他也不辨,到底該不該去。當然有些人沒有聽過菩提道次第了,但是,很有些人聽過菩提道次第的,也是這樣子。那麼,這就是愚癡了。你聽了經之後不能用,那聽了就白聽了。聽了經之後,要運用,這才是有益。
今天,我們想補充一點。這個因爲在我的經驗裏邊呢,不說呢,很多人會受這個害。說一下呢,並不是說我們講的人自吹自擂,僅是根據佛的話講一下。因爲弘法的不是我一個人,很多。那麼,這個話也不是對一個人說的。不說,聽的人恐怕就是要遭一些損失,那麼,我們還是要講一下。這是根據菩提道次第來的。我們把這個給大家念一下。就是親近善知識的好處,跟不親近的壞處。很多人就是說,好象是善知識他也分不清楚,什麼是善知識,什麼不是善知識。親近之後,他又很這個不在乎。一下就跑了,一下就走了,好象是人家要拉你來聽經一樣的。這個我們說學法是爲了度自己的苦,並不是人家要搞一個道場,搞熱鬧,找幾個人來湊和湊和。這個意思搞錯了。要走的你盡管走,你自己決定自己。要學法的,也還是靠自己,這個不能勉強。那麼,現在我們根據菩提道次第的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壞處。這個我們還是有必要給大家說一下。
依止勝利——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四親近勝利者2。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它這裏說,凡是能夠親近善知識的,“諸佛歡喜”。因爲佛怕衆生受苦,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可以納入正軌,不會去做壞事,那就不會受苦。做了壞事才受苦。那麼,有善知識攝持,就可以有形無形地把你攝住,不走入那些險道,不做壞事。那麼,諸佛歡喜。假使不離開大善知識的人,他不會墮惡道。這個也很可以想象。既然依止善知識不做壞事,叁惡道就不會去了。惡道的煩惱不能勝,就是說,真正能夠以真誠的信心依止善知識的,一切煩惱不會把他戰勝。就是說,煩惱不會把他動搖的。那你信心不足的時候,你起了煩惱,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凡是起煩惱之後,你自己要動搖,要什麼,都是信心不足的後果。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真正能夠親近善知識的人,他絕對不會離開菩薩戒。“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因爲他依止善知識,對菩薩的那些戒,他有正知正念,知道這是該做的,這不該做的。既然自己有正念,就不會違越。那個,這樣子做,功德資糧慢慢地增長,福德、智慧的資糧慢慢增長。能夠成辦現前的、究竟的一切義利。現在的義利能夠得到,現下的一些成果。究竟的義利,成佛度衆生。這個都慢慢地,一步一步都能達到。“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因爲你好好地承事你的師長,你這個意樂加行都可以做到好的了。那麼,自他的資糧都慢慢會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華嚴經》這麼說,善男子,假使一菩薩,“爲善知識正所攝受”,就是說爲善知識攝受的那些人,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他是不墮惡趣的,不會到惡道。于善知識攝受的絕對不會墮惡道,這是《華嚴經》說的。“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假使這個菩薩,這個弟子,于善知識所思念,憶念他的,“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只要這個善知識經常憶念他,當然會要護持他。經常在他心裏邊嘛,他要照顧你,你做錯了要跟你說了。所以,這樣的人不會違越菩薩戒,不會犯戒。“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他可以出世間的功德都能圓滿。“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就是說,承事供養善知識的人,他一切行不會失去正念,都是正知正念而行。爲善知識攝持的那些人,一切業、煩惱不會戰勝他。就是說,不會被煩惱業戰勝。可以控製自己不造業,不起煩惱。這是善知識的好處。
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假使聽了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而做的,那麼,一切佛菩薩都很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只要依據善知識的言教好好地做的話,很快就會成佛。這個我們說不稀奇,不要說一定善知識是那麼高,他才能夠成佛。我們說,這個最現實的例子。阿難陀,這是佛的多聞第一弟子。他因爲聽得最多,佛的經他都聽過,所以他善于說法。他說法以後,他自己在佛滅度之前,只有證了個初果。但是,他的弟子,四果阿羅漢的,乃至菩薩登地的都有。這是聽了他的法,得好處的就不少,不僅僅是限于他初果以下的。那麼,就是說,他可以很快地近一切智,成佛。“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假使你對善知識說的話,他的教誡,沒有懷疑的,那你可以親近善知識。否則的話,你遠離了,自然遠離了。對他有懷疑,你怎麼親近?親近不了。“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他心裏不舍離善知識的人,“一切利義,悉能成辦”。一切好的事情,都會成辦。那反過來說,對善知識作意舍離的話,一切好事情就成辦不了。那麼,做的是壞事了。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另外一本叫《不可思議秘密經》裏邊這麼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就是說,善男子善女人應當最恭敬地去依止親近那些善知識。假使這樣做的話,“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因爲聽了善知識的法,你就成就你的善的意樂心,就是心地變好了。“及由彼故,成善加行”…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