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的還會上當。那麼,這個東西,你一定要抓住了。這個你再不抓住的話,那你這一輩子沒有指南針的,東漂西漂的,漂哪裏去,你自己也沒有一個方向。正的邪的,正道只有一個,邪道卻是無數。那很容易走入邪道。所以說,今天這一科,是重點。就是對你們要走的那些,一定要把這個記住,反正你們把這一本書也帶回去了。十個條件具足的是善知識,不具足的,五個,再不行的,兩個。兩個再不行的,不行了。這兩個是不能少了。就是一個戒,一個悲心。這個就是最起碼最起碼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五講
我們講這個宗喀巴大師的《顯密修行次第科頌》,是從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裏邊摘下來的。那麼,菩提道次第,這一本書,是宗喀巴大師學的顯教,把整個的佛的一代時教——叁藏十二部貫穿之後,他就寫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就是說,整個的宗大師的顯教的學習的心得,都在這本書裏邊了。那麼,這一本書,開始是《廣論》了,廣辯道理的。裏邊很多有因明,引證了來辯明道理。所以,後來宗大師感到這個書,能夠理解的,不是普遍性的。有一些他教理學得深的,才能理解這一部書。有一些他時間不夠,或者教理學得不太多的,就有困難。這個我們也知道,法尊法師在藏地學《廣論》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人是非常多,滿滿一堂。慢慢地就少下去,最後這個止觀章,是一個難度最高的問題,基本上退完了。最後止觀章學完畢業的時候,就他一個人。那麼,也就可以知道這個書是不好懂的。那麼,宗大師他是悲心了,他後來又作了一部《略論》 。 《略論》是重在修行,廣辯道理的那些就略掉了。這個書,但是還是比較深的。
那麼,宗大師的母親,在八十歲的時候,宗大師從小出去後,希望他回來一次。那麼,把她的白頭發請人家帶去跟宗大師說,他的母親以前年輕,現在已經頭發白了,八十歲了,希望宗大師回來探親一次。宗大師看了也很感動,那麼他要准備回去。但是,走到某一個地方,事情非常多,都是法上的事情。他就想,爲了法,不能爲自己個人的親屬關系把法中斷了,是不行。所以,後來又回去了,沒有回他家鄉去。那麼,他就派一個人,就作了這個《菩提道次第攝頌》,就給他母親。因爲他母親年紀大了,要很簡略的方法修。同時,也畫了一張像,他自己像。因爲他母親要見見他人,他就請人家畫一張像。畫了去,同時作了個最略的《攝頌》帶回去。那麼,他母親很希望他宗大師回來,一看他的侍者來了,宗大師沒有來,心裏就不大舒暢了。那麼,那個送信的人回去之後,就把宗大師的像打開來。打開之後,那個像對他母親就喊了一聲“媽媽”。他的母親非常感動——宗大師有成就了。那麼,他在弘法利生,也不要打擾他了。同時,他帶來的《攝頌》,她也可以拿來修行了。那麼,她就把這個事情放下了。
所以,宗大師一輩子出了他的家鄉之後,沒有回去過。這是爲法。我們所以說,有的人他是不斷地要探親,這個把宗大師對比一下,也可以看看我們的根器是如何的差了。
那這個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是叁種。一種是《廣論》,一種是《略論》,還有個《攝頌》。《攝頌》最略的,《廣論》最廣的,《略論》,中間的。那麼,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的《科頌》,是海公上師在學這個菩提道次第,在藏地學的時候,把他的摘要摘下來便于自己修的。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的那個求加持頌,那是裏邊又是更略的一個修法。這個求加持頌大家聽過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從道前基礎一直到這個上士道,(5B)止觀,乃至密宗道,都在裏頭。所以說,《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的要點都在裏頭。
每天如果學過那些的,這樣地念一道,就是修一道。但是,你沒有學過的,那就是說打不開了。那麼,聽過一道講,文字裏邊能夠知道了。但是,真正內涵,還是打不開,尤其是密宗道次第裏邊的那些。那就是比較困難。那麼,這個前面求加持頌,也是個修法,每一天念一道的話,它就是整個的一個修法複習一道。同時,每一個頌都有求加持,那就是求宗大師加持我們,每一個頌都能夠快快成就。
那我們《五字真言》,海公上師就把這個頌放在裏頭。這個意思,也是讓大家攝修一道。就是修一座《五字真言》的時候,把這個整個菩提道次第呢也是攝修了一道。這個就看我們的水平了。如果法修得好的,念這個頌的時候,就把整個的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都修了一道。如果沒有修好的,那就是念一個文就完了。那麼,這個是我們講過的。
在整個《科頌》裏邊,我們要學法,這個道前基礎。這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要學法,有條件的。在一定條件之下才能學法,沒有這個條件,學法的機緣就沒有,就聽不到了。那麼,這個條件我們前面都講過了,今天是重複一下。就是要八個有暇,十個圓滿。
八個有暇裏邊,他就指出,這個六道輪回裏邊,我們說五趣,或者六道,叁惡道是不能學法的,除開了。五趣說起來,就是叁惡道除掉了。那麼,無想天等除開。那就是天了,無想天本是外道天,當然不能學佛法。那麼,《廣論》裏邊就包含有無色界天。無色界天裏邊他們入定,定的味道很好,他也不想學。那麼,還有一個更廣的就包含欲界天裏邊的,享受太多了,也不能學法。那就是說,整個的五趣裏邊,叁惡道不能學,天趣也不能學,唯一能學的是人道。人道裏邊還要除北俱盧洲,北俱盧洲享受太好,他不能學。那麼,只有叁洲。叁洲裏邊,還要除掉一些盲聾喑啞,就是雖然是一個人,但是,他聽經耳朵是聽不到,看書眼睛看不到,要說話又不能說。這些人也不能學法。那麼,世智辯聰,他學了世間上一套,他對佛法是不相應的;給他講,他用自己的一套來頂住。那麼,這些人又是排開。人間裏邊也排了很多了。那麼,還有這個正法滅盡的時候。佛出世的時候,他的弟子講法的時候,才能學。如果佛法滅掉了,自從我們這個釋迦牟尼教法,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這個一千多年過了。那麼,還有九千年不到一點。如果這九千年過去後,佛法就沒有了。沒有之後,你要修佛法,那也沒辦法了。
所以,八無暇裏邊,我們看一看,真正能學的,是人。還要除了北俱盧洲,還要除了盲聾喑啞,還要除了世智辯聰,還要除開正法滅盡的時候。那留下的機會很少很少,就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得了這個有暇之後,這是第一個條件,基本條件有了。
但是,要充分地能夠修佛法,還要十個圓滿。要生了人中,那就是前面說的,只有人道才可以學了。還要得丈夫身,或者男的,女的。人道裏邊有些非男非女的,生理不健全的,也要排開。那麼,還要這個處所圓滿,要在佛法的那個四衆講經的地方。自己要根支不缺,就是沒有盲聾喑啞。性不頑囂,那些根器要比較好的,那些能夠知道善惡的,可以接受法的,還要沒有業障,不造五無間罪的。還要信解圓滿,就是說對佛教有正信的,不信外道的。如果信了外道就不能學。那麼,這是內部自己要具足這五條,才有這個充分的條件去學佛。
那外邊的環境,還是有五條。要碰到佛出世,佛來教。出世之後還要說法了,佛或者他的大弟子說法。他的弟子說法,他的能夠證道,那麼,證道之後,他要傳給他的弟子,一個個傳下去,就是法流不斷了。那麼,還要最後資糧圓滿。就是說,我們學法的那些物質的條件,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這些要圓滿。
在這個《廣論》裏邊,就說這個,碰到佛跟他的大弟子說法。這個我們在末法時期是沒有了,是沒有緣了。但是我們等流下來的,還有人說法,這個教還沒有滅掉。這個,我們說也可以算一個圓滿。也說是有一個條件。那當然是跟佛在世,他的大弟子有修有證的那個時候,就是正法像法的時候是差得遠了。但是,總算還是可以,不是說絕對不能學。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夠學佛法是非常之不容易。那麼,碰到之後,就不要輕易放掉。不要隨了自己的習氣,這個順著自己的就是來了,什麼事情不順了,馬上就跑了。你要想一想,你這個機緣是千載難遇的。你隨便跑了之後,就是把自己過去的善根,辛辛苦苦爭取到的一些機緣抛棄掉了。這是很愚癡的事情。
下邊,就是說,有人這個學法條件有之後該怎麼做呢?那就是說,第一個就是親近善知識。這個我們以前也講過。親近善知識他要親近的什麼人?不是說看到一個人就可以親近,也不是說看了這個人長得好象很像一個道貌岸然的,或者他有些神通,就去親近。這個不是從表面現象看的,要根據他的內在的功德來看。這內在的功德分幾條?十條。
第一條是戒。
第二條是要有定。
第叁是要慧,什麼慧?除煩惱的慧。我們說人聰明聰明,你聰明得很,煩惱很重,是笨,並不是慧,沒有慧。真正有慧是斷煩惱的。智慧斷兩個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能夠斷這兩個障的,是叫智慧。不能斷這兩個障的,都不能叫智慧,這是世間的辯聰。這個世間上認爲他是聰明,我們佛教裏看是笨得很。煩惱又不能斷,所知障也不能斷,這個有什麼聰明呢?
還要德增,功德一個是說要比弟子要高,第二個,他本身要不斷地上進,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就不動了。
你還有,要有勇。有勇就是說,在任何險要的環境之下,利他的事情不退。對自己的弟子,管你是做什麼,國王出家的也好,該呵斥就得呵斥。不是講面子,或者是礙于人情,或甚至于怕報複等等,該教的就不教。這是有勇。
還得要經富。這個佛的叁藏十二部最好是精通,就通叁藏,多聞。
覺真,就是證到這個空性的。假使沒有證到的,了達空性的也可以。
還有一個,就是第八,善說。說的時候,要不顛倒,有次第,按了法印,按了叁支比量,就是因明。這樣子說,不是亂說。
最後,第九,是悲深。給人說法並不是有所求,並不…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