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衆弟子,那些居士們也可以參加。

  我們大概一個月講幾次。那麼這個教材,因爲上海的書店已經沒有了,我們自己在印。有書的先拿了書看,沒有書的下一次可能我們的單行本會印出來。

  現在我們要講這個書。因爲很多人要産生一種想法:這是藏地的,好象是密法。那麼我們先要解釋一下。這不是密法,這是《菩提道次第》,是顯教。 《密宗道次第》才是密法,《菩提道次第》是顯教,並不是密法,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因爲這是藏地來的,我們比較陌生,所以我們還是大概地把藏地的佛教也稍微地介紹一下。今天因爲沒有書,我們就將就講這一些。先有一個概念,當然詳細的是很多。

  

  藏地佛教分期概況

  藏地的佛教什麼時候開始的?在我們漢地唐朝唐太宗的時候,大約是公元七世紀,藏地的一個國王,叫松贊幹布,他要跟漢地的大唐友好。他就派一個使者,要請唐朝的公主下嫁給他。那麼這樣子呢,唐太宗就派文成公主下嫁給藏王。文成公主去的時候,帶了很多的佛教的經典、佛像,還有僧人一起進去。這是藏地開始有佛教的一個開端。

  文成公主下嫁之後,第叁代的國王,那就是墀得祖敦,這時他又迎請了漢地的金城公主。所以,漢藏的交流使漢地的佛法也隨著大量地湧進藏地,藏地就有佛法。金成公主她生的一個國王,叫赤松德贊,這一位是大興佛法,在藏地把佛法大大地興起來。

  但是,藏地本地本來有的宗教叫苯教,這個苯教勢力在那個時候還是很厲害。因爲佛教興之後,跟苯教勢力有沖突,這個時候裏邊有矛盾了,新興的佛教遭到苯教勢力的阻撓。這個國王赤松德贊他要宏揚佛法,他就去印度請一個大德——寂護論師,也就是靜命論師進藏來宏揚佛法。

  寂護論師是印度請來的大論師,這是很有名的一個。但是他住了幾個月,住不住,苯教勢力太大。那麼,寂護論師他就回到印度去,請了一位當時印度神通最大的一個祖師,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蓮花生大師。他請蓮花生來,蓮花生進藏的時候,一路進來一路降妖斬魔,這樣子就把苯教勢力基本上壓下去了。在公元七七一年的時候,佛教跟苯教開始大辯論。本土的鬼神勢力壓服之後,在教理上的辯論又開始。最後,當然是佛教勝利之後,就在公元後七七六年的時候,建立一個桑耶寺。公元七七一年開始大辯論,辯論勝利之後,第一個寺院就在藏地建立了——桑耶寺。這是寂護論師跟蓮花生大師共同建立的。

  這時候,苯教的勢力基本上是解決了,當然不是徹底解決,就是已經降伏了。但是佛教內部,漢地的佛教跟印度的佛教,裏邊也有一些矛盾。那麼再過了大概是二十來年的時候,就是漢地的一個叫支那堪布的,他提出一種不同的說法。這個說法當然是屬于禅宗的一種別派,也不是正規的禅宗。這個說法跟藏地的中觀唱反調。當時附和支那堪布的人也不少,支那堪布這個人學問也很大,辯論的辯才也很好。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他們藏地的藏王就想起寂護論師,他以前是圓寂的時候已經預言過的,將來是要開始有這個辯論的。他說,如果有辯論的時候呢,就可以請寂護論師的大弟子蓮花戒,在印度的,可以請他來參加這個辯論,可以降伏那些邪說。那麼支那堪布勢力很大的時候,這個國王就想起寂護論師的預言了。寂護論師那時已經不在了,那麼就請他的大弟子蓮花戒。

  到印度請來之後,跟支那堪布大辯論,辯論的時間有兩叁年之久,在藏地是很有名的。有一本叫西藏大辯論的書,叫什麼名字倒記不清了,你想很厚一本書,裏邊都是講那些當時的情況。經過兩叁年的辯論,最後支那堪布輸了,認輸。認輸之後,他們藏王開始的時候是這麼說的:兩邊辯論,哪一邊輸了,就要向勝利那邊獻花圈,同時他就退出藏地,以後藏地就專門通行勝利那一派的教義。支那堪布認輸以後,他也很知禮貌,就向蓮花戒獻花圈,自己就退出藏地。這樣子呢,蓮花戒的見地是中觀見,所以說藏地當時是整個佛教以中觀見爲一個統帥的勢力,以中觀的見地來統攝藏地的佛教。這是當時藏地的、印度的佛教情況如此。

  那麼這樣子,國王傳下去,傳了幾代,傳到後來傳到遲惹巴瑾國王的時候,又是盛行佛法,大大弘揚佛法。從第一代的松贊幹布到後來的遲惹巴瑾,這個兩百多年的中間,藏地的佛法大盛。從沒有開始有;有,又不斷地興盛。這是叫藏地佛法的前弘期。爲什麼前弘期?後邊還有後弘期。

  因爲到了公元八百年代的時候,出了個國王,叫朗達瑪,這個是不信佛教的。那麼他——這個時候跟我們漢地的唐武宗時間相仿。在漢地,唐武宗滅法,把佛教毀滅,把經書燒掉,搞得很厲害。朗達瑪在藏地也搞得很凶,他把佛教的教徒殺的殺,攆的攆;經書燒的燒,毀的毀。這樣子,佛法在藏地幾乎絕迹了。留下的比丘也不到五個人了。當時有心人,有一個藏地的喇嘛,他爲了護持佛教——他就要保持藏地的佛教不要消滅的話,他就犧牲自己。他就是說扮成一個舞劍的劍客,他就是表演舞劍的。他把自己一匹白的馬塗了炭,成了個黑馬,自己上面披的披肩裏邊是白的,外邊是黑的。這樣子,騎了黑馬,黑披肩,跑到國王面前,表示他的劍術。他的劍術很好,國王開始是遠遠地在看,後來,看到他劍術實在好,那就放心大膽地叫他表演。這個喇嘛就在舞劍舞到一半的時候,趁國王看得起勁的時候,就跑過去一劍把他刺死了。刺死之後,馬上回頭就逃,逃的時候,把白色披肩裏邊的翻過來。那匹黑馬經過雅魯藏布江的時候,讓河水把它沖了成白馬。那麼他們後面追的人是在追一個穿黑衣服、騎黑馬的人,結果他是過了河之後,成了個白衣服白馬的人了。所以說迷失方向,沒有追到。那麼這個喇嘛就逃到一個山上的一個山洞裏邊,追兵也到處在追,他就跑到山洞裏邊就穿了喇嘛衣服,就裝了在修定。那麼這時候,國王派了很多人追尋,那時國王的妹妹她也在搜尋那個刺客,她跑到山上看見洞裏一個喇嘛,坐在那裏。這個國王的妹妹很聰明,她跑進去,一聽,他的心髒跳得很快。那就是說他做了那個刺死國王的事情呢,經過很長路的奔波,坐下來修定,一時心還定不下來。這個國王的妹妹就知道了,她說:“就是你了。”但是她也信佛的,她也就是沒有去把他抓住,就這樣子過去了。那就是他沒有給國王抓起來。這樣子,這個藏地的佛教,經過朗達瑪的摧殘,幾乎是雕零殆盡,沒有留下幾個人了。

  但是,朗達瑪毀滅佛教之後,他沒有好久,因爲朗達瑪死掉之後,沒有好久,他後邊的國王又繼續信佛的,複興佛教。雖然信起來了,但是出家人也少了,那麼這些教徒都沒有一定的組織,沒有一定的教誡。都有點混亂了。那個時候的佛教徒重視密法,輕視顯教,尊重上師的教授,對經典的教誡起了忽視。修行也沒有次第,甚至于菩提心、出離心都沒有的,就開始學密法。而且修密法的,也修了很多降伏法——就是降伏對方怨敵的那些方法,就是惡法、黑法。那麼還有一些是講戒的,但是對密法不理解。互相地毀謗。這個是,佛教雖然是已經開始恢複了,但是非常混亂。

  那麼當時一個藏地的國王他就是感到這個情況,應當要請印度的大德再來重新整頓佛教。他就花了很多氣力。當時要請阿底峽尊者要多少金子呢?大概要跟人那麼重的金子,才可以請得到。那麼這個國王,他爲了要請阿底峽尊者,把全國的金庫全部拿出來,還差一點,還不夠。那麼他就沒有辦法,就想了,打仗,侵略鄰國,來把這個金子弄得來去請阿底峽尊者。但是,他侵略在戰鬥的時候卻失敗了,被抓起來了,被鄰國抓住了。那麼鄰國抓住之後,就跟他們藏地說:“你們國王被我們抓住了,你要叫他回去的話,你要金子來贖。”拿金子來贖這個人,可以給他換回去。那麼這個使者來了之後,這個藏地的國王他就對他的那些人說,“這個金子我們是請阿底峽尊者的”,他說他情願犧牲生命,給他們殺掉也可以,不願意把金子拿來,來贖他這個人。那麼這樣子,那個敵國就把他國王殺掉了。殺掉之後,當然他們國王的大臣,他下邊大臣很悲痛,但是他們要繼承他的遺志,把那些金子湊夠以後,就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來弘法。

  那麼阿底峽尊者到了藏地弘法之後,他就是提倡兩個:一個就是說歸依,一個就是要講業果。所以說,他開始來的時候,專門給人講叁歸依,人家給他取一個別號,叫歸依喇嘛。後來又是講黑白業果,人家又取一個名字,叫業果喇嘛。他爲什麼這樣說?因爲當時藏地的佛教很混亂,佛教徒的身份不清楚。跟我們現在一樣,又是氣功,又是什麼,又是道家的,算一個佛教徒,這樣子,就是混亂了,佛教徒的界限都不清楚了。他就第一個來個歸依,就是說,受了叁歸依的,這才是佛教徒,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界限,就是以叁歸依來判。這個呢,在過去,因爲是人的智慧高,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以叁法印來看的。他相信的教理是符合叁法印的,或者是實相印的,這是佛教徒。那麼不符合的就是非佛教徒。但這個標准高,一般人衡量起來不容易。那麼阿底峽尊者就放低標准,以叁歸依來衡量。你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不歸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邪衆的,那就是佛教徒。反之,你歸依外道的經書,天魔外道,歸依外道的師的,那就是非佛教徒。這個界限非常清明。這樣子就把藏地的佛教整頓。

  這個時候藏地的教叫新教。他創立的是噶登派,叫新教。這時候的藏地的佛教叫後弘期,後來又弘揚了。前弘期是靜命論師跟蓮花生大師他們創立的,後弘期是阿底峽尊者他建立起來的,噶登派。後來噶登派裏邊又分出薩迦、迦舉等等。

  而裏邊時間久了,流弊出來之後,宗喀巴大師誕生了,在明朝的時候。那麼他就把前邊那些教派的毛病去掉,把他們的優點集中起來,集大成,建立一個格魯派,就是黃教。這個黃教的創源就是宗喀巴大師。

  那麼我們這本《菩提道次第科頌》是依據了宗喀巴大…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