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來寫的。這部書是簡單的綱領性的東西。

  它有兩個方便。一個是對初學的人。 《廣論》裏邊辯論很多,裏邊有五大部的內涵,也有因明的那些用的方式,一般人看不懂,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深入研究。宗大師後來又造了一個《略論》。 《略論》講修行爲主,那些教理的辯論就略掉了。但是這個還是要專修的人,像藏地是喇嘛,專門出家的搞的。那麼但是其他的呢,漢地的人對藏地的教派不熟悉,那麼有時候一些在家的時間也沒有。那麼海公上師就編了這個《科頌》,它是綱領性的東西,把這個《菩提道次第論》的重點都講了。

  同時還有一個關系,論是開解的,開解的論它是太多,內容太多,修的時候不能那麼多一起修。修的時候要頌來修的,要略的頌。略的頌要把裏邊主要的意思拿出來修,這個《科頌》也是重點在修的。所以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用這個《科頌》。這是有利于真正學法修行的人,那就是當時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們。對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學教的時候可以簡略地學,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照這個修。所以說,海公上師就寫了這個《科頌》。

  我們在講這個《科頌》之前,還是要介紹一下宗喀巴大師的這個人,是怎麼一位祖師。看過《宗大師應化因緣集》的,當然是都知道。但是,這本書很厚,看完了,你倒講講看,宗大師到底一生幾個重要事情,恐怕也茫然,說不出一個名堂。那麼,我們這裏就簡單地把宗大師一生的情況稍微略略介紹一下。

  

  宗大師簡曆

  宗大師在公元一叁五七年,降生于青海的一個宗喀的地方。宗是水,宗喀那個地方,就是現在西甯市過去一點。他降生在一個佛教徒的家庭裏邊,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他叁歲的時候,當時是元朝,元朝的元順帝他要請藏地的一個法王,叫噶mb,他要到他的京城去,到北京去,就是請法。那麼噶mb法王經過這個青海的時候,路過了宗喀的地方,看見宗大師。那時是叁歲,看見宗大師長得是不平凡,這個器宇非凡,長得非常是突出,這個不是普通的人。他就是,他非常是對這個叁歲的孩子非常欣賞,(1B)就在叁歲的時候把他授了一個居士戒。叁歲的孩子受五戒。我們現在有叁十歲的人還不敢受五戒,就怕要犯戒,他那時——宗大師叁歲就受了近事戒。

  後來,在宗大師六、七歲的時候,在他家的附近有一個修大威德成就的喇嘛,叫頓珠仁欽,這個頓珠仁欽也是看中了宗大師,他就給宗大師的父親很多的——藏地的財産嘛,馬、羊、牛了,他把牛、馬、羊很多就給他的父親,他要求他的父親把宗大師交給他出家。那麼宗大師的父母親都是虔誠佛教徒,他們也不貪那些財,那麼既然是喇嘛看中他們的孩子呢,他們也很高興,就交給他出家去了。

  他在七歲的時候,宗大師受沙彌戒,他的名字就是賢慧名稱吉祥,那就是洛桑紮巴。他依止頓珠仁欽學了很多的經論,七歲開始受沙彌戒,出家了,跟了頓珠仁欽學。

  學到十六歲的時候,這個頓珠仁欽的法學了很多,他想進一步深造,他想進藏。那麼頓珠仁欽很贊歎,就鼓勵他進藏,到藏地去學法。十六歲就開始離開青海。到了藏地之後,藏地的學法從《現觀》下手,他進藏之後學了一些《現觀》,他在青海《現觀》也學過。

  那麼進藏十九歲的時候,在藏地的一個寺院——桑樸寺,他們辯論。藏地的辯論大家照片可能看到過:一個人坐在中間,他立個宗,很多人圍在他旁邊跟他辯,一個人要辯上千個人。那麼這樣子,宗大師他十九歲的時候就參加辯論,他在桑樸寺的時候用《現觀》的這本論立宗來辯論,辯論之後成績非常好,這個是辯論勝利。那麼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名氣已經顯出來了。

  他後來在藏地的那塘地方又學了很多的經論。他跟了當時藏地薩迦派的一個大法師,他是非常有學問的,當時是有名的,就叫龔噶貝。他聽他講《現觀》,這個《現觀》是他有特別心得的《現觀》,他聽了非常滿意。他後來又看了這個龔噶貝他自己作的《現觀》的注解。這個注解都是用《俱舍論》來注的。宗大師在年輕的時候《俱舍論》沒有學過,他就要求龔噶貝給他講一次《俱舍論》。 龔噶貝這個時候年紀大了,也很忙,《俱舍論》好久沒有講了。他說,他講起來恐怕生疏了,不行。他就說,他有一個弟子,他可以給宗大師講。這個弟子也是當時藏地薩迦派的一個大法師,仁達瓦,大家都知道。龔噶貝就介紹仁達瓦,叫他給宗大師講。正在這個時候,也是因緣和合了,仁達瓦就來了。

  宗大師經過龔噶貝的介紹,就在仁達瓦那邊學了《俱舍》。講得非常清楚,宗大師對仁達瓦起了極大的信心。從此以後,宗大師以仁達瓦爲他的根本師。

  仁達瓦給宗大師講的東西很多,又講了很多的——《入中論》,還有《入行論》等,講了很多遍,《因明》也講過。他二十叁、二十四歲的時候,他又講過一次《俱舍》。學了好幾遍。那麼仁達瓦就是宗大師的根本師。大概宗大師在二十二歲的時候,仁達瓦給他講了《集論》——《阿毗達磨集論》,《釋量論》——講因明的,就是法稱論師的。《入中論》也給他講了,基本上很多的教理都是仁達瓦傳授給他的。

  到二十九歲的時候,宗大師受比丘戒。我們很多人,漢地十七八歲就急于受比丘戒,我們宗大師那麼標准的大師,二十九歲才受比丘戒。所以說,不要太著急。

  二十九歲受了比丘戒之後,在叁十二歲的時候,他對《現觀》基本上學通了,那麼他自己作了一部注解,解釋《現觀》的,叫《善說金鬘》,一般的略稱《金鬘論》,這個是廣釋《現觀》的。

  在叁十二歲之後,他因爲看到藏地當時佛教的衰敗,就是不從戒侓,戒律頹廢,他要重興佛教,要從整頓戒律下手。那個時候呢就改黃帽,他原來的帽子是紅的,裏邊裏是黃的。他就是反過來,把黃的戴在面前,紅的擺在裏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藏地過去有幾位祖師,是特別重視戒律的,戴黃帽的。那他改了黃帽,就是說他要整頓戒律了。所以說,從這個時候起,他就開始整頓戒律,嚴格的戒律,也是開始形成格魯派的教派了。

  四十六歲的時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廣論》,是宗大師顯教方面的大成。他在這個時候,四十六歲的時候,把顯教的教理全部學通了,把它總納起來,把它聯系起來,有體系地寫下來一部,就是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廣論》是整個的代表宗大師在顯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體系有系統地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講下來的。所以說,這部教是代表宗大師的顯教教理的代表作,也是他學教的結晶品。

  再他的弟子克珠仁波卿。他年紀小,宗大師圓寂的時候,克珠仁波卿幾次地憶念他的師父,痛哭流涕地憶念他。他就是說,過去有什麼不懂的,宗大師可以教導他。現在,宗大師圓寂了,他有不懂的,就沒有地方問了。宗大師爲他六次現身,有一次就現身之後就安慰他,他說,你不要傷心,他說,“你要問,你就看我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好了,你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就看到我一模一樣。”這個話就怎麼說呢?宗大師的法身就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你找他的肉身,這是一個人;你要問他的法,你就問《廣論》就可以了。你只要《廣論》學通了,等于說天天看到宗大師一樣。那麼,這樣子說,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價值也可想而知。

  在宗大師五十歲的時候,四十六歲寫《廣論》,五十歲的時候寫的是《密宗道次第》,這是密教的。四十六歲以前,以顯教爲主,四十六歲以後,學密法爲主了。所以說,五十歲的時候,《密宗道次第廣論》寫了這一部。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跟《密宗道次第廣論》,是把整個宗大師的顯密的思想全部都闡述出來了。

  我們現在依據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法流,最初追溯到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這個《現觀》就是宗大師第一次辯論勝利的那一部論,也是他第一次學的五大部之一。那麼從《現觀》等流下來,到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他重要地依據這兩部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它來源就是如此。

  到五十九歲的時候,他因爲有些人要學法、要修法,對這個《廣論》辯論太多,那麼又寫了一部《略論》。把辯論的部分都略掉了,而把修行的方面呢還是保存得很完整。所以說,《略論》是指導修行的,《廣論》是引導開解的。這兩部各有它的特色。在五十九歲,寫《菩提道次第略論》。

  宗大師他創立格魯派的特色,就是說他的知見,以龍樹菩薩的見爲主。他在寫他的這個《廣論》當中,跟那個《入中論》的注解裏邊,都闡發了龍樹的那個根本的見,而在裏邊又批判了很多錯誤的謬見。這個,我們在菩提道次第的止觀章裏邊,《毗缽舍那》那一部分講得很徹底。要真正能夠通達甚深的中觀見的,那就是格魯派的正見。格魯派的正見就是龍樹的中觀見,也就是中觀的應成派的見,這個我們要知道。如果你沒有這個見,你說你是格魯派,這個還稱不上。有那個見了,那是真正的格魯派的教徒。那麼我們要學格魯的教義,一定要把這個見要拿到。這個見,宗大師的注解裏邊,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就講得很多。

  那麼現在,我們就把這本書的作者跟他的曆史背景基本上講了一些。下邊我們是要按照書講了。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南無第二法王無上悲智雪山善巧賢慧普聞文殊應化根本大師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頂禮伏乞一切時處普垂攝護(叁次白)

  具德根本無上大寶師  安住于我頂尖蓮月輪

  大恩難得門中隨攝引  身口意叁悉地使我成

  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釋迦佛) 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

  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  佛佛子叁恭敬作白啓

  荘嚴南洲善巧天親主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

  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  世間眼目叁尊作白啓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