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来写的。这部书是简单的纲领性的东西。
它有两个方便。一个是对初学的人。 《广论》里边辩论很多,里边有五大部的内涵,也有因明的那些用的方式,一般人看不懂,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研究。宗大师后来又造了一个《略论》。 《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藏地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那么但是其他的呢,汉地的人对藏地的教派不熟悉,那么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的重点都讲了。
同时还有一个关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我们在讲这个《科颂》之前,还是要介绍一下宗喀巴大师的这个人,是怎么一位祖师。看过《宗大师应化因缘集》的,当然是都知道。但是,这本书很厚,看完了,你倒讲讲看,宗大师到底一生几个重要事情,恐怕也茫然,说不出一个名堂。那么,我们这里就简单地把宗大师一生的情况稍微略略介绍一下。
宗大师简历
宗大师在公元一三五七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的地方。宗是水,宗喀那个地方,就是现在西宁市过去一点。他降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边,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三岁的时候,当时是元朝,元朝的元顺帝他要请藏地的一个法王,叫噶mb,他要到他的京城去,到北京去,就是请法。那么噶mb法王经过这个青海的时候,路过了宗喀的地方,看见宗大师。那时是三岁,看见宗大师长得是不平凡,这个器宇非凡,长得非常是突出,这个不是普通的人。他就是,他非常是对这个三岁的孩子非常欣赏,(1B)就在三岁的时候把他授了一个居士戒。三岁的孩子受五戒。我们现在有三十岁的人还不敢受五戒,就怕要犯戒,他那时——宗大师三岁就受了近事戒。
后来,在宗大师六、七岁的时候,在他家的附近有一个修大威德成就的喇嘛,叫顿珠仁钦,这个顿珠仁钦也是看中了宗大师,他就给宗大师的父亲很多的——藏地的财产嘛,马、羊、牛了,他把牛、马、羊很多就给他的父亲,他要求他的父亲把宗大师交给他出家。那么宗大师的父母亲都是虔诚佛教徒,他们也不贪那些财,那么既然是喇嘛看中他们的孩子呢,他们也很高兴,就交给他出家去了。
他在七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名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他依止顿珠仁钦学了很多的经论,七岁开始受沙弥戒,出家了,跟了顿珠仁钦学。
学到十六岁的时候,这个顿珠仁钦的法学了很多,他想进一步深造,他想进藏。那么顿珠仁钦很赞叹,就鼓励他进藏,到藏地去学法。十六岁就开始离开青海。到了藏地之后,藏地的学法从《现观》下手,他进藏之后学了一些《现观》,他在青海《现观》也学过。
那么进藏十九岁的时候,在藏地的一个寺院——桑朴寺,他们辩论。藏地的辩论大家照片可能看到过:一个人坐在中间,他立个宗,很多人围在他旁边跟他辩,一个人要辩上千个人。那么这样子,宗大师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参加辩论,他在桑朴寺的时候用《现观》的这本论立宗来辩论,辩论之后成绩非常好,这个是辩论胜利。那么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名气已经显出来了。
他后来在藏地的那塘地方又学了很多的经论。他跟了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他是非常有学问的,当时是有名的,就叫龚噶贝。他听他讲《现观》,这个《现观》是他有特别心得的《现观》,他听了非常满意。他后来又看了这个龚噶贝他自己作的《现观》的注解。这个注解都是用《俱舍论》来注的。宗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俱舍论》没有学过,他就要求龚噶贝给他讲一次《俱舍论》。 龚噶贝这个时候年纪大了,也很忙,《俱舍论》好久没有讲了。他说,他讲起来恐怕生疏了,不行。他就说,他有一个弟子,他可以给宗大师讲。这个弟子也是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仁达瓦,大家都知道。龚噶贝就介绍仁达瓦,叫他给宗大师讲。正在这个时候,也是因缘和合了,仁达瓦就来了。
宗大师经过龚噶贝的介绍,就在仁达瓦那边学了《俱舍》。讲得非常清楚,宗大师对仁达瓦起了极大的信心。从此以后,宗大师以仁达瓦为他的根本师。
仁达瓦给宗大师讲的东西很多,又讲了很多的——《入中论》,还有《入行论》等,讲了很多遍,《因明》也讲过。他二十三、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又讲过一次《俱舍》。学了好几遍。那么仁达瓦就是宗大师的根本师。大概宗大师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仁达瓦给他讲了《集论》——《阿毗达磨集论》,《释量论》——讲因明的,就是法称论师的。《入中论》也给他讲了,基本上很多的教理都是仁达瓦传授给他的。
到二十九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比丘戒。我们很多人,汉地十七八岁就急于受比丘戒,我们宗大师那么标准的大师,二十九岁才受比丘戒。所以说,不要太着急。
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对《现观》基本上学通了,那么他自己作了一部注解,解释《现观》的,叫《善说金鬘》,一般的略称《金鬘论》,这个是广释《现观》的。
在三十二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藏地当时佛教的衰败,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那个时候呢就改黄帽,他原来的帽子是红的,里边里是黄的。他就是反过来,把黄的戴在面前,红的摆在里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藏地过去有几位祖师,是特别重视戒律的,戴黄帽的。那他改了黄帽,就是说他要整顿戒律了。所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严格的戒律,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
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宗大师显教方面的大成。他在这个时候,四十六岁的时候,把显教的教理全部学通了,把它总纳起来,把它联系起来,有体系地写下来一部,就是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讲下来的。所以说,这部教是代表宗大师的显教教理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教的结晶品。
再他的弟子克珠仁波卿。他年纪小,宗大师圆寂的时候,克珠仁波卿几次地忆念他的师父,痛哭流涕地忆念他。他就是说,过去有什么不懂的,宗大师可以教导他。现在,宗大师圆寂了,他有不懂的,就没有地方问了。宗大师为他六次现身,有一次就现身之后就安慰他,他说,你不要伤心,他说,“你要问,你就看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好了,你看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就看到我一模一样。”这个话就怎么说呢?宗大师的法身就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你找他的肉身,这是一个人;你要问他的法,你就问《广论》就可以了。你只要《广论》学通了,等于说天天看到宗大师一样。那么,这样子说,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价值也可想而知。
在宗大师五十岁的时候,四十六岁写《广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这是密教的。四十六岁以前,以显教为主,四十六岁以后,学密法为主了。所以说,五十岁的时候,《密宗道次第广论》写了这一部。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跟《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把整个宗大师的显密的思想全部都阐述出来了。
我们现在依据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法流,最初追溯到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这个《现观》就是宗大师第一次辩论胜利的那一部论,也是他第一次学的五大部之一。那么从《现观》等流下来,到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他重要地依据这两部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来源就是如此。
到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一部《略论》。把辩论的部分都略掉了,而把修行的方面呢还是保存得很完整。所以说,《略论》是指导修行的,《广论》是引导开解的。这两部各有它的特色。在五十九岁,写《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大师他创立格鲁派的特色,就是说他的知见,以龙树菩萨的见为主。他在写他的这个《广论》当中,跟那个《入中论》的注解里边,都阐发了龙树的那个根本的见,而在里边又批判了很多错误的谬见。这个,我们在菩提道次第的止观章里边,《毗钵舍那》那一部分讲得很彻底。要真正能够通达甚深的中观见的,那就是格鲁派的正见。格鲁派的正见就是龙树的中观见,也就是中观的应成派的见,这个我们要知道。如果你没有这个见,你说你是格鲁派,这个还称不上。有那个见了,那是真正的格鲁派的教徒。那么我们要学格鲁的教义,一定要把这个见要拿到。这个见,宗大师的注解里边,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讲得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本书的作者跟他的历史背景基本上讲了一些。下边我们是要按照书讲了。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三次白)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释迦佛)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荘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