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是大愚應遭, 疾疠及諸病, 魔疫諸毒死, 王火及毒蛇, 水羅叉盜賊, 非人礙神等, 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 諸阿阇黎心。 設由愚故爲,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事師五十頌》就說這個話,毀謗阿阇黎的人,是最大的愚癡。他要遭什麼報?疾疫,瘟疫病;及諸病,各式各樣的病。“魔疫諸毒死”,魔放的毒,魔放的病,這都會碰到他。“王火”,王,王難;火,就是火災;毒蛇,那是毒蛇的災。水,水災;羅叉鬼的難。盜賊的難。非人的那些,“礙神”,就是說不好的神,遭他們的一些難。最後,殺死之後墮地獄。所以說,不要惱亂阿阇黎的心。假使你愚癡,做了之後,那麼,決定在地獄裏邊受燒煮的苦。那麼,什麼地獄呢?“所說無間等”,最苦的無間地獄。“極可畏地獄”,凡是毀謗阿阇黎人,就是佛說的,他就在裏邊要生的,要生到這個裏邊去。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劄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一個寂靜論師,他作的一本書裏邊,他也說一句話。他說,假使你“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只要他是說的正法,哪怕是一個頌,你不把他當師看的話,那將來你感的果報生在狗裏邊。狗是不知恩,那個是動物,它不知道感恩。那麼,這樣即使說人間,下賤裏邊去。過去我們在上海的時候,就是定公上師那個時候講經他說過的話:有一個修行人,他修得非常好,也很精進。但是,他總是成就不了。後來他去問一個善知識,那善知識就問他:“你觀想上師的時候,你把所有的教你的師都觀了沒有?”他說:“觀了。”“都觀了怎麼不成就呢?”最後,他說:“你再考慮一下。”最後的考慮到什麼呢?教他(ga ka ga na)字母的一個藏語老師沒有觀進去,那就是這個問題。你有一個師沒有觀在裏邊那就成就不了。所以,這個就是說對善知識不但是不要毀謗,哪怕你忘掉,對自己成就也是一個障礙。所以說,這個心生起之後,免得造一些不必要的罪。

  那麼,這裏我們下邊就是說了,今天接下去要說的。前面是所依的善知識應當具這些功德,當然不是什麼人都是善知識。那麼能依的人,他也有一定的功德,才能夠依止。如果缺乏一些,那也得不到好處。所以下邊我們說能親近之事。

  

  丙叁 能親近之事

  善知識選定之後,自己要得法益的話,你自己也必須要一定的條件。這兩方面的,非常辯證的。單是一方面,你也得不了好處。能親近事,第一個是“意樂”。

  

  丁一 意樂

  戊一 信:常觀功德故。

  意樂裏邊第一條是“信”,要有信心。信心從何而來?“常觀功德故”,就要看功德才有信心。

  

  戊二 敬:常念恩德故。

  要恭敬,有恩,你自然會恭敬他。如果沒有恩的話,那你恭敬也自然生不起。你盡管說,“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你對他不懷恩的話,這個恭敬,它不能勉強生出來。那麼,你要生恭敬心,決定要念恩。所以說,我們要修菩提心,要知母念恩報恩。我們以前不是叫大家聽了一個磁帶。這個磁帶什麼作用?就是知道念恩。一個母親如此,那麼所有的母親都是這麼一個類型。那麼,無始以來很多人,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母親。那麼,我們對他的恩該怎麼報?這就是念恩。沒有這個念恩的心,你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一切衆生”——空話!

  我們總是看到有些人,上海以前有一個小孩子,他說他要出家要度母親。結果他的家裏,母親是有病的。他也不聽她的話,自己偷偷跑出來了,把那個母親著急得不得了。最後因爲勞累過度,還病死了。你這樣子你自己母親都照顧不到。現世的母親這樣不聽話,你說你要度一切衆生,你這個話恐怕是妄語。你沒有感恩的心嘛,對現世母親的恩都不念。那麼,一切不相幹的有情,你說他是你的母親,你念他的恩。這個話是不現實的,我們說不可信的。

  所以說,我們以前這個中國人有個話:忠臣出于孝子:真正這個國家裏邊做忠臣的,大半都是孝子。那麼,我們這個佛教裏邊要做菩薩行的人,也是孝子。不孝的人你去行菩薩道,菩薩道,一切有情都當自己的母親看,你自己親生母親都不孝,你能把一切有情當母親看嗎?這個是不可能的。還有一些人,他這麼說,他說:“一切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那我也做過一切有情的母親,那他該供養我,我該受享。”這樣的人,這種思想你看看,怎麼能成佛呢?所以,這一個觀點來看問題,他自以爲很聰明,這個道理很通。但是,你這個不順法性。我們說,一個事情,順不順法性是個大問題。你順了法性的,做起來將來能夠成佛,能夠證到法性。不順法性、違逆法性的,不但是成不了佛,也證不到法身,而感的果是惡道。這個說在學法裏邊,這又是什麼了?傳承的見。你自以爲很聰明,你自己看書弄到這樣去了,邪知邪見起來了,你還不知道,還以爲自己聰明過人。這是一個愚癡。那我們說,真正能敬的話,就必須要這個念恩。

  

  戊叁 無退:不思不見一切過失故。

  一切過失,這個我們很多人問過這個話:善知識,你要依止之前,必須要仔細看,十個功德是一條一條慢慢看。一般說,依止善知識,你先要六個月,最少六個月的觀察,乃至六年了,然後決定之後,那就不能再看過失了。決定之後再看過失的話,對自己有害。在事先決定之前,要好好看,值得依止的就依止,不值得依止的就不要依止。

  既然選定之後,你再去看過失,那受害的就是自己。爲什麼道理,我們後邊要講。那麼這裏邊就是不要看過失。但是,看過失,人就是會看過失。他學了一點法,都不是看自己,都是看人家。這個地方學了一點戒,“這個人哪裏不合戒,那個人哪裏犯戒”。淨是看人家,自己不管。那麼,你看過失的心,學的越多,過失就看得越多。最後,你學修,越是學越是煩惱。這個你善知識也找不到了,因爲你看起來都是過失。就是日常法師說的,“你把這個鏡子一照,整個的世間都是妖魔鬼怪,你依止哪個去呢?”那就沒有人,只有依止自己了。依止自己的話,出生我執大魔。那你依了我執大魔最高的話,天變成魔。本來是很好的事情,是本尊,你成了魔。你學了很多法,結果成了個魔。爲什麼?沒有依止善知識,依止自己去了。善知識都是妖魔鬼怪,只有自己才最好。那你這個怎麼搞呢?所以,這個法學的越多,反而受害的也是這些人。

  我記得在年初的時候,我故意發一本書,叫《智慧的能量》,它就是專門在講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書發下去,效果等于零。沒有起效果。這也是說,人看書,書再好,還要自己善根能接受。書雖然好,自己接受能力沒有的話,還得不到好處。那麼,下邊我們要講的聽聞正法的道理,這個下面要講。那麼現在我們先說,在這個海公上師的那個《科頌》裏邊,他說了幾個方法,假使你看到過失的時候,該怎麼觀想。這是一種方法。但是我們在菩提道次第裏邊,也有它的一些方法。

  

  對治觀過失的幾個觀想

  那麼,我們先把海公上師的說一下。海公上師說,假使你已經善知識依止好了,中間你看了過失之後,該怎麼觀想?

  第一個,作示現想,這是善知識故意示現的。他本來是這個功德非常圓滿的,但是他要度衆生,處在這個世間,示現一下,這個就是所謂病行,示現一下貪瞋癡的樣子。那麼,這是一個想法。

  第二個想法是,他雖然有過,但是他馬上就忏悔了,這還是好的。這是能忏悔的,就是善知識了。

  第叁個,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說,不要因爲他有點過失,就放棄依止。

  這個我們說是不是這麼說的呢?就是說你看問題是在這裏,你看的過失到底是不是真的過失呢?因爲我們凡夫的肉眼,能不能看清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能看清一切問題的話,我們何必學經呢?我們要學經教,就是要開自己的慧眼。在慧眼沒有開之前,先借佛的眼來看。真正自己證到這個空性,自己的慧眼開了,那就真正看問題了。但是,自己的慧眼沒有開之前,在佛的經教沒有學好之前,你看的東西是不是對?你看的是過失,到底還是功德還是過失,你能不能肯定下來?所以說,在這一個情況之下,就不要太信任自己。

  那麼,這是海公上師,他一些觀想。我們說,正因爲是很普遍,依止善知識中間,很多人會産生一些懷疑,觀過失。那麼,海公上師就把這個叁個方法教我們去去除那個懷疑。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它也有一些這個說法。這個在哪一頁,我要找一下看。……不耽擱時間了。

  那麼,下邊我們說,這個第一個是信。這個信是觀功德,這個信我們說在《百法》裏面我們不是學過嗎?信心所是善心所十一個心所之一。信什麼?信叁寶,業果,四谛等等道理。但是,我們這裏說的信,是信這個善知識,就是說集中在善知識身上這個信。那麼,這個說信,把這個範圍給縮小了,縮小在善知識的身上。要觀他的功德。在一般的書裏邊,它就是說不但是密法,就是在我們的顯教,《四分律藏》都這麼說的。管你是什麼依止師也好,這個剃度師也好,那個什麼阿阇黎、和尚也好,都要當佛的看。這個什麼原因?這是佛的善巧。你把他佛的看,你不會看過失,佛沒有過失。即使佛示現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絕對我們不會想到這個佛有過失,不會。除非是外道,他不信佛。那麼,有信心的人,對佛教有信心的,對佛是不會懷疑的。那麼,即使佛有的地方做了我們不理解,總認爲我們自己沒看對,可能我們自己不清楚,佛不會錯。那麼,你把善知識當佛看的話,這個就是說一個方便了,可以免得你去看過失。那就是說,把功德多看的話,只要這個人對你,說你認爲他功德很大的話,最極點的是佛,這樣子的人,他即使有過失,你不會認爲他是…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