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過失。

  這個我們自己可以看。爲什麼一個母親對孩子,總不會說他的孩子壞,即使孩子再調皮,再不好,她認爲他還是好的。因爲她愛護的心已經超過一切了,把那些壞的事情都遮掉了。

  那麼,如果我們把善知識跟佛的去這麼看,專門看他的功德的話,一切看過失的心自然是不起作用了,在裏邊起不了大作用。那就不會毀謗,那些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也不會做了。這些方法並不是說強迫你把善知識當佛,那就是說,使你不犯過失的一個善巧方便,就是佛不管你顯密教,經、論、律裏邊都這麼說的。如果你說這個不對的話,那你去問佛,我就不知道了。這個要觀功德就少觀過失了。那麼,這樣子如果功德觀得多的話,自然觀過的心就不會起作用。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那麼,你要能夠生起恭敬心的話,非要念恩。如果你認爲這個善知識對你沒有恩的話,那麼你這個恭敬心自然生不起來。那麼,念那個善知識的恩,《廣論》裏好象是有一段,可以看一看。是根據一本經來的。它是叫《十法經》。

  

  《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

  這就是善知識。你要把善知識怎麼去念他的恩呢?在長夜中,就是生死長夜之中,在生死裏邊到處找我,來救我的。在長夜中,我自己爲愚癡所覆,好象重睡眠一樣睡著的,在火都燒了還不知道,把我喊醒的,就是善知識。沈溺有海,在叁有大海裏邊,不想出來,沈在裏邊。而發心救我出來的,善知識。我要入惡道做壞事,他指示善道,使我不入惡道的,善知識。在惡道裏邊,已經進去了,他想辦法把我救出來的,是善知識。我于長夜病所逼惱,這個病當然是身病、心病、煩惱病都在裏頭。爲作醫王,把我從煩惱的火裏邊救出來的,就是善知識。當我自己被貪瞋癡的大火所燒,爲我作雲雨,就是說法雨,降法雨使我把煩惱熄滅的,是善知識。以這樣的觀想,那個恩自然就念起來了,恭敬的心也就生起來了。如果不念恩的話,恭敬心是生不起來的。

  那麼,《華嚴經》它有引善財童子的一段文。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爲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叁世所知法海,顯示聖衆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它就是說善財童子的一段文。他說,在惡趣裏救我的,使我能夠通達法的平等性,告訴我哪是安穩的道,哪是不安穩的道,以普賢菩薩的大行來教授我的,使我很快地成佛的道路上去的,都是善知識。

  所以,這樣子要多念恩,然後才能夠生起恭敬心。那麼,這是意樂。我們說,對善知識第一個是內心裏邊要有信。這個信從何而來?觀功德。我們前面也講過,對叁寶的信心並不是說自己天生會生出來的,要觀叁寶的功德。那麼,這是一個根本的方法。那麼,另外,靠加持力的,就是修這個叁歸依觀,修這個歸依上師叁寶那些法,求叁寶加持你,使自己生起信心來。一個自己從觀功德生起信心來,這是一個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方法,你說“我要信心生起來”,不可能。

  那麼,第二個是恭敬心。恭敬心要從念恩而來。不看到恩,你說你要恭敬,那是假的。我們看到有些人,這個對善知識非常恭敬,晝夜六次禮拜,好象是非常恭敬。但是他是表面的,他的目的想善知識把他這個金剛位傳給他。這樣子的人很多。那麼,這個是不是真正的恭敬?這個我們是不取的那些。真正的恭敬從內心發出來的,不是在表面上的。表面的行動固然不能少,但是僅是從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那是有目的的人,不是真的敬。

  這個就是說不要退,有信有敬,但是時間久了,會看過失,一看過失就會退。我們不要說對善知識,對佛教本身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出家一年,佛在眼前”,當時信得很,好象很快就會成佛,即身成就。“出家兩年,佛在大殿”,就遠了一些,佛在大殿,不在眼前了。“出家叁年,佛在天邊。”那就是說,根本不想成,這一輩子就沒有希望了,根本不想修行了,成佛的事情都丟在一邊去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對叁寶的信心退掉了,這個是一般的出家人都會有這些經驗。雖然有的是沒有那麼的顯著,但是你說一點沒有,不會。那就是自己鬥爭了。你這個心生起來之後,還是煩惱把你戰勝了,還是你把煩惱戰勝了。你把煩惱戰勝了,他雖然生了這個壞的念頭,但它不起壞作用。如果煩惱把你戰勝了,那麼它就起壞作用了,它把你牽起走了。

  這凡夫嘛,都有煩惱嘛。你不能說,“我沒有的。”你怎麼沒有呢?沒有煩惱你怎麼留在生死裏邊呢?這個不要吹了。煩惱是每一個人都要承認,都有。但是,如何對待煩惱,這是個重要的問題。煩惱來了之後,我們怎麼處理它?聽它的話,讓它把我們鼻子牽起走,還是我們要戰勝它,不聽它的話,要把它降伏?這是一個修行與不修行的不同之處。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鬥,不是跟人家鬥,跟煩惱鬥。不修行的人,就是跟人鬥。一切都爭取,世間上什麼都要爭,什麼都要鬥,而偏偏煩惱順得很,煩惱一來就聽它話。這樣子修的話,你越修越糟糕。

  “無退”,就是說當你在時間久了疲了之後,當你煩惱起來,觀過失的時候,該怎麼辦。那麼,就是說,我們前面說的,就是海公上師的一些方法,菩提道次第也有些方法。那就要好好地把它用起來。我們總感到有一個,學經學論,不是把它的道理,把它的法相名詞背熟了就算數。我們這裏要舉一個例子。(缺)

  要好好地把它學一下。好好學一下,你就跟了菩提道次第做。他卻是拿了本書,離開善知識,跑掉一個人去看書去了。他說,這是好好地學,第一步就錯了。“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你不如理依止。你說,這個善知識你不想依止,那麼,你找一個好的善知識了。他也不找,跑到一個很隨隨便便的地方,他說:“我學菩提道次第去了。”這個學什麼呢?所以說,真的學跟假的學。你是學什麼呢?學它的名句?把名句學好了,可以在老太婆面前吹一道,這是你學的目的。我可以猜出你是這個目的。否則的話,你爲什麼不照菩提道次第的做呢?你這個講了天花亂墜的,你到行動的時候,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你哪裏是叫真的學呢?這個不是學,這是騙人。我們說,不要學經學論達到這個騙人的地步,那個太可悲了。

  要學就是盡量自己能做到的,做多少。不能說你一學就全部做完了,當然不可能。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做多少。這是我們學經學教的目的。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就是說的。學的就是要行的。那麼,你如果學了之後不行,拿來做展覽,給人家看,擡高自己身份,甚至于爲名聞利養。那麼,你將來果報也就是很可怕。所以說,我們學法,千萬不要懷這個目的:我講了之後就是去販賣的,就是騙錢的,給人家講一套可以得到名聞利養的。是這樣的心去弘法的話,那恐怕不但得不到這個真實利益,自己還得受害。那我們說,學法第一個要端正自己的知見,不要有那些邪的東西,不要給它裝進來。

  

  丁二 加行

  戊一 以身命財力修供養

  身命供養爲內供養,即內財供養。財力供養爲外供養,即外財供養。身命供養較財力供養尤難。如本師釋迦佛往劫時,爲半偈舍身,(即“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半偈)即其一例。不過身命供養,初修行人辦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卻不可不知道。

  

  戊二 以如教修行供養

  此即所謂法供養,爲供養中之最殊勝者。

  以上意樂、加行二種,爲能親近之事。

  

  頌:常思功德常念恩 不見不思師過失 內外供養法供養 加行意樂事師事

  

  第六講

  (6B)《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上一次我們講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今天要講這個能親近的事情。這個聽聞正法的事情。那麼,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聽聞正法,爲修行。那麼,善知識他的標准定下了。選好之後,那麼就是做弟子的如何聽聞正法的問題。

  

  乙二 聽聞正法

  在這裏我們要把這個《廣論》裏的補充一下。聽聞正法有什麼好處?爲什麼要聽聞正法?那麼在《廣論》裏邊它講得比較多了,我們就略略地把它說一下。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聽聞集》雲:“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先要知道聞法有什麼好處,然後這個意樂心才生起來,開始要聞法。《廣論》裏邊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聞法有什麼好處?聽聞之後,能夠知道一切法。對一切法不知道,就是所知障。那麼,要求所知障去掉,那就是多聞。我們以前講這個《五蘊》、《百法》,把一切宇宙的萬法都歸納成一百個法。這一百個法裏邊有色法、心法、心所法,還有不相應行,最後無爲法。最重要的還是心所法。我們做的這個造業,就是跟心一起來的,心王是跟了心所法來的。心所法是善的,心王也是善的。你的心所法是惡的,心王也就變惡了。所以說,在這個心所裏邊,善的惡的要知道取舍。要知道取舍的話,就先要知道它哪個是善的,哪個是惡的。這個標准要定出來。

  一切的宗教哲學都是講這個行善。大家經常有這個話,好象說,我們說是“行善就對了,不一定要信佛教”。“大家都心裏存了個善心,做好事就對了。”但是,我們說這個什麼叫好,這個問題那是每一個哲學,每一個這個宗教都不同的。他們都有他們的體系,都有他們的標准。那我們說這些體系標…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