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失。
这个我们自己可以看。为什么一个母亲对孩子,总不会说他的孩子坏,即使孩子再调皮,再不好,她认为他还是好的。因为她爱护的心已经超过一切了,把那些坏的事情都遮掉了。
那么,如果我们把善知识跟佛的去这么看,专门看他的功德的话,一切看过失的心自然是不起作用了,在里边起不了大作用。那就不会毁谤,那些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也不会做了。这些方法并不是说强迫你把善知识当佛,那就是说,使你不犯过失的一个善巧方便,就是佛不管你显密教,经、论、律里边都这么说的。如果你说这个不对的话,那你去问佛,我就不知道了。这个要观功德就少观过失了。那么,这样子如果功德观得多的话,自然观过的心就不会起作用。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么,你要能够生起恭敬心的话,非要念恩。如果你认为这个善知识对你没有恩的话,那么你这个恭敬心自然生不起来。那么,念那个善知识的恩,《广论》里好象是有一段,可以看一看。是根据一本经来的。它是叫《十法经》。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这就是善知识。你要把善知识怎么去念他的恩呢?在长夜中,就是生死长夜之中,在生死里边到处找我,来救我的。在长夜中,我自己为愚痴所覆,好象重睡眠一样睡着的,在火都烧了还不知道,把我喊醒的,就是善知识。沉溺有海,在三有大海里边,不想出来,沉在里边。而发心救我出来的,善知识。我要入恶道做坏事,他指示善道,使我不入恶道的,善知识。在恶道里边,已经进去了,他想办法把我救出来的,是善知识。我于长夜病所逼恼,这个病当然是身病、心病、烦恼病都在里头。为作医王,把我从烦恼的火里边救出来的,就是善知识。当我自己被贪瞋痴的大火所烧,为我作云雨,就是说法雨,降法雨使我把烦恼熄灭的,是善知识。以这样的观想,那个恩自然就念起来了,恭敬的心也就生起来了。如果不念恩的话,恭敬心是生不起来的。
那么,《华严经》它有引善财童子的一段文。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它就是说善财童子的一段文。他说,在恶趣里救我的,使我能够通达法的平等性,告诉我哪是安稳的道,哪是不安稳的道,以普贤菩萨的大行来教授我的,使我很快地成佛的道路上去的,都是善知识。
所以,这样子要多念恩,然后才能够生起恭敬心。那么,这是意乐。我们说,对善知识第一个是内心里边要有信。这个信从何而来?观功德。我们前面也讲过,对三宝的信心并不是说自己天生会生出来的,要观三宝的功德。那么,这是一个根本的方法。那么,另外,靠加持力的,就是修这个三归依观,修这个归依上师三宝那些法,求三宝加持你,使自己生起信心来。一个自己从观功德生起信心来,这是一个方法。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说“我要信心生起来”,不可能。
那么,第二个是恭敬心。恭敬心要从念恩而来。不看到恩,你说你要恭敬,那是假的。我们看到有些人,这个对善知识非常恭敬,昼夜六次礼拜,好象是非常恭敬。但是他是表面的,他的目的想善知识把他这个金刚位传给他。这样子的人很多。那么,这个是不是真正的恭敬?这个我们是不取的那些。真正的恭敬从内心发出来的,不是在表面上的。表面的行动固然不能少,但是仅是从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那是有目的的人,不是真的敬。
这个就是说不要退,有信有敬,但是时间久了,会看过失,一看过失就会退。我们不要说对善知识,对佛教本身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当时信得很,好象很快就会成佛,即身成就。“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就远了一些,佛在大殿,不在眼前了。“出家三年,佛在天边。”那就是说,根本不想成,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根本不想修行了,成佛的事情都丢在一边去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对三宝的信心退掉了,这个是一般的出家人都会有这些经验。虽然有的是没有那么的显著,但是你说一点没有,不会。那就是自己斗争了。你这个心生起来之后,还是烦恼把你战胜了,还是你把烦恼战胜了。你把烦恼战胜了,他虽然生了这个坏的念头,但它不起坏作用。如果烦恼把你战胜了,那么它就起坏作用了,它把你牵起走了。
这凡夫嘛,都有烦恼嘛。你不能说,“我没有的。”你怎么没有呢?没有烦恼你怎么留在生死里边呢?这个不要吹了。烦恼是每一个人都要承认,都有。但是,如何对待烦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烦恼来了之后,我们怎么处理它?听它的话,让它把我们鼻子牵起走,还是我们要战胜它,不听它的话,要把它降伏?这是一个修行与不修行的不同之处。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斗,不是跟人家斗,跟烦恼斗。不修行的人,就是跟人斗。一切都争取,世间上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斗,而偏偏烦恼顺得很,烦恼一来就听它话。这样子修的话,你越修越糟糕。
“无退”,就是说当你在时间久了疲了之后,当你烦恼起来,观过失的时候,该怎么办。那么,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就是海公上师的一些方法,菩提道次第也有些方法。那就要好好地把它用起来。我们总感到有一个,学经学论,不是把它的道理,把它的法相名词背熟了就算数。我们这里要举一个例子。(缺)
要好好地把它学一下。好好学一下,你就跟了菩提道次第做。他却是拿了本书,离开善知识,跑掉一个人去看书去了。他说,这是好好地学,第一步就错了。“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你不如理依止。你说,这个善知识你不想依止,那么,你找一个好的善知识了。他也不找,跑到一个很随随便便的地方,他说:“我学菩提道次第去了。”这个学什么呢?所以说,真的学跟假的学。你是学什么呢?学它的名句?把名句学好了,可以在老太婆面前吹一道,这是你学的目的。我可以猜出你是这个目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照菩提道次第的做呢?你这个讲了天花乱坠的,你到行动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你哪里是叫真的学呢?这个不是学,这是骗人。我们说,不要学经学论达到这个骗人的地步,那个太可悲了。
要学就是尽量自己能做到的,做多少。不能说你一学就全部做完了,当然不可能。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做多少。这是我们学经学教的目的。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就是说的。学的就是要行的。那么,你如果学了之后不行,拿来做展览,给人家看,抬高自己身份,甚至于为名闻利养。那么,你将来果报也就是很可怕。所以说,我们学法,千万不要怀这个目的:我讲了之后就是去贩卖的,就是骗钱的,给人家讲一套可以得到名闻利养的。是这样的心去弘法的话,那恐怕不但得不到这个真实利益,自己还得受害。那我们说,学法第一个要端正自己的知见,不要有那些邪的东西,不要给它装进来。
丁二 加行
戊一 以身命财力修供养
身命供养为内供养,即内财供养。财力供养为外供养,即外财供养。身命供养较财力供养尤难。如本师释迦佛往劫时,为半偈舍身,(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即其一例。不过身命供养,初修行人办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却不可不知道。
戊二 以如教修行供养
此即所谓法供养,为供养中之最殊胜者。
以上意乐、加行二种,为能亲近之事。
颂:常思功德常念恩 不见不思师过失 内外供养法供养 加行意乐事师事
第六讲
(6B)《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上一次我们讲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今天要讲这个能亲近的事情。这个听闻正法的事情。那么,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听闻正法,为修行。那么,善知识他的标准定下了。选好之后,那么就是做弟子的如何听闻正法的问题。
乙二 听闻正法
在这里我们要把这个《广论》里的补充一下。听闻正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听闻正法?那么在《广论》里边它讲得比较多了,我们就略略地把它说一下。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先要知道闻法有什么好处,然后这个意乐心才生起来,开始要闻法。《广论》里边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闻法有什么好处?听闻之后,能够知道一切法。对一切法不知道,就是所知障。那么,要求所知障去掉,那就是多闻。我们以前讲这个《五蕴》、《百法》,把一切宇宙的万法都归纳成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里边有色法、心法、心所法,还有不相应行,最后无为法。最重要的还是心所法。我们做的这个造业,就是跟心一起来的,心王是跟了心所法来的。心所法是善的,心王也是善的。你的心所法是恶的,心王也就变恶了。所以说,在这个心所里边,善的恶的要知道取舍。要知道取舍的话,就先要知道它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这个标准要定出来。
一切的宗教哲学都是讲这个行善。大家经常有这个话,好象说,我们说是“行善就对了,不一定要信佛教”。“大家都心里存了个善心,做好事就对了。”但是,我们说这个什么叫好,这个问题那是每一个哲学,每一个这个宗教都不同的。他们都有他们的体系,都有他们的标准。那我们说这些体系标…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