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德”,賞心師德是講不通的,“常念恩德”。前面信是“常觀功德”,敬就是“常念恩德”。這個是很明顯錯了。再下邊,最倒數第叁行,對于師功德,下邊思想,這個肯定也是錯了的。大家把它改一下好了。一個是功德,一個是恩德。就是前面科上有,信是“常觀功德”,敬是“常念恩德”。那麼,對師的功德,恩德,沒有思想這個事情的,講不通。那麼,再翻過來。叁十四頁的這個聽聞正法裏邊,“不驕慢:不執財、色知見故。”那個“驕慢”兩個字,它寫的一句話,可能這個居士或者是抄錯了。這個書過去都是手抄本,沒有印刷的。這是正規的印是第一次。
那麼這裏兩句話,“慢對他心踞”,這個踞應當是選舉的舉。這是《俱舍》的一個頌,“慢對他心舉”,舉起來的舉,舉手的舉。“驕由自心起”,這個可能是記的時候,他沒有學過《俱舍》,他就用大概的意思記上去了。“驕由染自法”,染汙的染,自己的自,方法的法。這是現成的一句頌:“慢對他心舉,驕由染自法。”那麼,他是“慢對他心踞,驕由自心起。”這個,意思還是對的。但是,我們旁邊注一下,原文是“慢對他心舉”,舉手的舉。“驕由染自法”,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的事情,自己有什麼超過人家的事情,或者是生在高貴的家裏,或者家裏有財富,或者自己身體好,或者是學問好,或者是地位高,等等,就是染著自己的殊勝的地方,就是擡高自己。那麼,這是《俱舍》的現成的頌。可能是因爲聽講的時候,這個居士他把意思記上了,原文就沒有記下了。
好,我們就是看這個《菩提道次第科頌》,還是看那個我們課本。凡是你聽聞正法的時候,絕對不要自己執著自己什麼地方了不得。那麼,你是一起驕慢心,這是煩惱心,我們學過《百法》就知道。煩惱心一起,你聽法就會成問題,就聽不進了。人家說時,你說,“我學問很大,你講的東西不一定對,我也不一定聽得進去了。”那麼,你就把他頂住了。
丙二 不蓋障:不爲五蓋所覆故。
第二個呢,“不蓋障——不爲五蓋所覆”。五個蓋,貪,瞋,疑,還有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這是五蓋,在法相裏邊經常出現的。欲界裏邊有五個蓋,把你蓋住了,你修定就修不進去,要修道也修不進,等于說你把蓋子蓋起來了,就沒有辦法了。這個,第一個是貪,欲界的貪心,最大就是男女之貪。瞋麼是瞋恨心。這兩個心一起來,是煩惱最厲害的。(缺)
這是障定的。我們要修禅定,第一個初禅,一定要去除五蓋。有懷疑的心在的話,心決定不會定。懷疑就是對這個法信不過去。你修善法的時候,信都信不過去,怎麼會得定呢?
還有一個是昏沈睡眠,掉舉惡作。修定的時候,你把其他的煩惱息下去之後,最討厭的,最難除的就是這兩個東西。一個是昏沈睡眠,昏沈是輕一點,你自己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睡眠來的時候,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是在哪裏都不知道了。我們很多人,他這個意樂心不強的。不管念經也好,聽講也好,或者是自己修定也好,修了沒有好久,頭就低下去了。一低下去之後呢,心裏呢好象還知道一些,實際上是糊裏糊塗了。那麼睡眠呢,幹脆是趴在桌子上就呼呼大睡了,那就是更不起作用了。那麼,像這一類東西,是最障定的。如果你有這個習慣,每一次坐下來要昏沈的,什麼的。好象很舒服。因爲昏沈的時候,那是跟睡覺一樣,養精神了。你好象很舒服。這個舒服糟糕了,你這個智慧就消失掉了,你以後智慧就不會開了。
那麼,昏沈睡眠,還有一個掉舉惡作。掉舉惡作就是說東想西想的了。惡作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當你做錯了,悔得很。在修定的時候,絕對不能起這些心。這個心呢障定的。我們有什麼事情做錯了,趕快忏悔。忏悔之後,修定了,這個事情就丟開了,不能再想了。如果盡在挂念這個事情,“哎呀,昨天該怎麼做,該怎麼幹,沒有這麼做。”這樣想的話,你絕對入不到定。這個都是障定的,這五個東西最障這個禅定。所以說,要修初禅,一定要去五蓋。這個聽聞正法的時候也不能有五蓋。你如果聽經的時候,這個五個蓋把你蓋住的話,那你經就聽不進去。
丙叁 恭敬:說法者做大師想,佛法難得聞想。
它這個,先是說過失。不要驕慢,是不要起驕慢。不要蓋障,不要有蓋障。那麼,這是都應當做的事情。下邊還有一個要“恭敬——說法者做大師想”。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都這麼說。要把說法的法師當佛的想。這個偏偏一般人就是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東西。盡管講,盡管接受不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跟我一樣,怎麼當他佛呢?”沒有辦法想。這樣子,如果你不能夠這樣子觀想的話,那麼說法的利益就是得不到。這個沒有辦法,這是一個方便。你要得法的這個利益的話,一定要這麼觀想。如果你不聽佛的話,不這樣觀想的話,你對法的利益就得不到,沒有辦法。這個佛是到處這麼說,對說法的人要做大師想。大師就是佛。那麼,“佛法難得聞想”,對佛法,要起這個難聞的想,就是珍貴了。如果一個法很不稀奇的東西,我們就對它不重視。一個很稀有的東西,就對它重視。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最稀有的就是金銀財寶了,那東西人家都很重視。那不稀奇的馬路上灰塵,那些髒水,哪個歡喜?沒人要的。所以說,越是稀奇的東西,越是重視。那麼,你個佛法比世間的財富更稀有,應當起極大的重視心。
丙四 不怯:聞諸聖者難行難忍,不怯不弱。
修行是一個打仗,那你一定要有堅韌的心。如果你說害怕困難,如果把這個修行、出家當一個逃避的避難所一樣的話,那根本談不上修行,那就是混那個生活就完了。聽到一些聖者,那些大菩薩難行苦行的事情,不要害怕。當然,我們現在不一定就馬上做到。但是,將來,你修學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能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不做的話,你成不了佛。那麼,開始的時候,對這些事情也不要害怕。
丙五 不貪:不爲稱贊名聞,好奇貪多,學而不修行。
不要貪心。我們說,前面說過的,以前我們在《百法》裏邊講的,對無爲法也會生起煩惱。那麼,什麼原因?那這裏就是個例:對那些佛法,或者對佛的那些功德起貪心。這個很簡單的,就是說學法,你要一個個學。你貪多,一下子要很多,這個貪心一起。這個貪的目的在哪裏?並不是說真正要修行。真正修行的話,你是要一門深入的。而他是稱贊名聞,爲了人家贊歎,“這是多聞,這個人學問很好,什麼都懂。”
那麼,還有好奇貪多。有的人好奇,“這個書我沒看過,我看一看。那個書沒看過,看一看”,什麼都要看一看。結果看來看去的話,中心的東西也抓不到。那麼,就是劉姥姥觀大觀園一樣的,哇,走了一看,到底什麼東西?什麼都講不出來。那麼,這樣子貪多,好奇貪多的話,那就是得不到實益了。就不要貪。
還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而不修行。拿來欣賞欣賞的,把這個東西,學了很多的法,喊“好得很,好得很”。好得很,你行嗎?你不行。那個經上就這麼說,他身體害了很重的病。結果醫生給他開了很好的藥,這個醫生那裏去討一點藥,那個醫生也開一個藥。結果弄了一大堆的藥,背在身上,重麼重得很,但是一片也不吃。結果,病還是病,反而增加負擔,弄了一大堆的藥背在身上。學而不修,就是這麼個情況,你的病怎麼好得了呢?
還有一個比喻,是一個,古代是哪裏的?好象中國的一個比喻,一個國王不曉得什麼,他非常歡喜劍。他對一把很好的劍,天天說:“哎呀!”贊歎欣賞:“這個劍真好啊,真好。”但是從來不用。那麼,敵人來了,他也不會耍劍。
(7A)(缺)他沒有修。沒有修,實際的利益一點也不得到。所以說,我們聽聞了之後,要避免貪心。
丙六 及時:爲自他利,請法應時。
這個看衆生的根機,該要請這個法的時候,要請這個法。這是我們說爲利益衆生,看到衆生該需要什麼法的時候,或者是修法,或者是講什麼法,就請。這個是利益大衆,也利益自己。正法久住就是要請,你不請的話,錯失機會的話,衆生就不得益了。
丙七 不求過:不觀說法人過失。
第七很難做,“不求過”,不要去觀說法人的過失。跟前面一樣,善知識的過失不要去觀。一觀的話,你根本就聽不進去。如果這個法師在講,你人家有人說句閑話,“這個他怎麼怎麼怎麼地”,一說的話,那你這個經根本聽不進了。“他自己都這個樣子的,還勸人家。”這麼一來的話,你怎麼聽得進去?所以,不要去觀說法人的過失。只要他說的是正法,當然說錯的是不能聽了。是對的,你不要觀說法人的過失。
經上也有一個比喻:一個人掉在海裏面。掉在海裏邊你要找一個東西,找個木片片,把他浮在上邊,可以不淹死。但是找不到,卻是漂來一個屍體。屍體,它死掉了以後,漲滿了,它就浮起來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屍體要不要抓住?如果你不抓住的話,你會淹死。如果你抓住屍體的話,你可以浮在上邊,就淹不死,可以等人家來救。那時候就不要管它屍體不屍體了,把它抓住再說。這個也是一樣的,說法的人管他怎麼樣,只要他說的是正法,能夠救你的這個法身慧命,把你救起來的話,把他抓住,不要自己觀過失。
丙八 依義:善達法義,不泥文言。
不要去看文字的好壞。有的人說,“這個法師講經,說的話粗得很,一點文氣也沒有”,就他講的意思就不管他了,就不要聽了。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佛教裏是,依義不依這個文。不要去看他文字的好壞,要看他真正的意義在哪裏。
丙九 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爲將死之病人。
第九,是一個比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爲將死之病人”。你要把這個觀想生起來:就是自己是重病號,快死的人,只有一副藥,佛這個大醫王開的藥才能把自己治好。那麼,佛把他大醫王…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