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德”,赏心师德是讲不通的,“常念恩德”。前面信是“常观功德”,敬就是“常念恩德”。这个是很明显错了。再下边,最倒数第三行,对于师功德,下边思想,这个肯定也是错了的。大家把它改一下好了。一个是功德,一个是恩德。就是前面科上有,信是“常观功德”,敬是“常念恩德”。那么,对师的功德,恩德,没有思想这个事情的,讲不通。那么,再翻过来。三十四页的这个听闻正法里边,“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那个“骄慢”两个字,它写的一句话,可能这个居士或者是抄错了。这个书过去都是手抄本,没有印刷的。这是正规的印是第一次。
那么这里两句话,“慢对他心踞”,这个踞应当是选举的举。这是《俱舍》的一个颂,“慢对他心举”,举起来的举,举手的举。“骄由自心起”,这个可能是记的时候,他没有学过《俱舍》,他就用大概的意思记上去了。“骄由染自法”,染污的染,自己的自,方法的法。这是现成的一句颂:“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那么,他是“慢对他心踞,骄由自心起。”这个,意思还是对的。但是,我们旁边注一下,原文是“慢对他心举”,举手的举。“骄由染自法”,自己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自己有什么超过人家的事情,或者是生在高贵的家里,或者家里有财富,或者自己身体好,或者是学问好,或者是地位高,等等,就是染着自己的殊胜的地方,就是抬高自己。那么,这是《俱舍》的现成的颂。可能是因为听讲的时候,这个居士他把意思记上了,原文就没有记下了。
好,我们就是看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还是看那个我们课本。凡是你听闻正法的时候,绝对不要自己执着自己什么地方了不得。那么,你是一起骄慢心,这是烦恼心,我们学过《百法》就知道。烦恼心一起,你听法就会成问题,就听不进了。人家说时,你说,“我学问很大,你讲的东西不一定对,我也不一定听得进去了。”那么,你就把他顶住了。
丙二 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故。
第二个呢,“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五个盖,贪,瞋,疑,还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这是五盖,在法相里边经常出现的。欲界里边有五个盖,把你盖住了,你修定就修不进去,要修道也修不进,等于说你把盖子盖起来了,就没有办法了。这个,第一个是贪,欲界的贪心,最大就是男女之贪。瞋么是瞋恨心。这两个心一起来,是烦恼最厉害的。(缺)
这是障定的。我们要修禅定,第一个初禅,一定要去除五盖。有怀疑的心在的话,心决定不会定。怀疑就是对这个法信不过去。你修善法的时候,信都信不过去,怎么会得定呢?
还有一个是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修定的时候,你把其他的烦恼息下去之后,最讨厌的,最难除的就是这两个东西。一个是昏沉睡眠,昏沉是轻一点,你自己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睡眠来的时候,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是在哪里都不知道了。我们很多人,他这个意乐心不强的。不管念经也好,听讲也好,或者是自己修定也好,修了没有好久,头就低下去了。一低下去之后呢,心里呢好象还知道一些,实际上是糊里糊涂了。那么睡眠呢,干脆是趴在桌子上就呼呼大睡了,那就是更不起作用了。那么,像这一类东西,是最障定的。如果你有这个习惯,每一次坐下来要昏沉的,什么的。好象很舒服。因为昏沉的时候,那是跟睡觉一样,养精神了。你好象很舒服。这个舒服糟糕了,你这个智慧就消失掉了,你以后智慧就不会开了。
那么,昏沉睡眠,还有一个掉举恶作。掉举恶作就是说东想西想的了。恶作就是说,你做的事情当你做错了,悔得很。在修定的时候,绝对不能起这些心。这个心呢障定的。我们有什么事情做错了,赶快忏悔。忏悔之后,修定了,这个事情就丢开了,不能再想了。如果尽在挂念这个事情,“哎呀,昨天该怎么做,该怎么干,没有这么做。”这样想的话,你绝对入不到定。这个都是障定的,这五个东西最障这个禅定。所以说,要修初禅,一定要去五盖。这个听闻正法的时候也不能有五盖。你如果听经的时候,这个五个盖把你盖住的话,那你经就听不进去。
丙三 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佛法难得闻想。
它这个,先是说过失。不要骄慢,是不要起骄慢。不要盖障,不要有盖障。那么,这是都应当做的事情。下边还有一个要“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这个,是不管显教、密教,都这么说。要把说法的法师当佛的想。这个偏偏一般人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东西。尽管讲,尽管接受不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跟我一样,怎么当他佛呢?”没有办法想。这样子,如果你不能够这样子观想的话,那么说法的利益就是得不到。这个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方便。你要得法的这个利益的话,一定要这么观想。如果你不听佛的话,不这样观想的话,你对法的利益就得不到,没有办法。这个佛是到处这么说,对说法的人要做大师想。大师就是佛。那么,“佛法难得闻想”,对佛法,要起这个难闻的想,就是珍贵了。如果一个法很不稀奇的东西,我们就对它不重视。一个很稀有的东西,就对它重视。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最稀有的就是金银财宝了,那东西人家都很重视。那不稀奇的马路上灰尘,那些脏水,哪个欢喜?没人要的。所以说,越是稀奇的东西,越是重视。那么,你个佛法比世间的财富更稀有,应当起极大的重视心。
丙四 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
修行是一个打仗,那你一定要有坚韧的心。如果你说害怕困难,如果把这个修行、出家当一个逃避的避难所一样的话,那根本谈不上修行,那就是混那个生活就完了。听到一些圣者,那些大菩萨难行苦行的事情,不要害怕。当然,我们现在不一定就马上做到。但是,将来,你修学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能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不做的话,你成不了佛。那么,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事情也不要害怕。
丙五 不贪:不为称赞名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
不要贪心。我们说,前面说过的,以前我们在《百法》里边讲的,对无为法也会生起烦恼。那么,什么原因?那这里就是个例:对那些佛法,或者对佛的那些功德起贪心。这个很简单的,就是说学法,你要一个个学。你贪多,一下子要很多,这个贪心一起。这个贪的目的在哪里?并不是说真正要修行。真正修行的话,你是要一门深入的。而他是称赞名闻,为了人家赞叹,“这是多闻,这个人学问很好,什么都懂。”
那么,还有好奇贪多。有的人好奇,“这个书我没看过,我看一看。那个书没看过,看一看”,什么都要看一看。结果看来看去的话,中心的东西也抓不到。那么,就是刘姥姥观大观园一样的,哇,走了一看,到底什么东西?什么都讲不出来。那么,这样子贪多,好奇贪多的话,那就是得不到实益了。就不要贪。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而不修行。拿来欣赏欣赏的,把这个东西,学了很多的法,喊“好得很,好得很”。好得很,你行吗?你不行。那个经上就这么说,他身体害了很重的病。结果医生给他开了很好的药,这个医生那里去讨一点药,那个医生也开一个药。结果弄了一大堆的药,背在身上,重么重得很,但是一片也不吃。结果,病还是病,反而增加负担,弄了一大堆的药背在身上。学而不修,就是这么个情况,你的病怎么好得了呢?
还有一个比喻,是一个,古代是哪里的?好象中国的一个比喻,一个国王不晓得什么,他非常欢喜剑。他对一把很好的剑,天天说:“哎呀!”赞叹欣赏:“这个剑真好啊,真好。”但是从来不用。那么,敌人来了,他也不会耍剑。
(7A)(缺)他没有修。没有修,实际的利益一点也不得到。所以说,我们听闻了之后,要避免贪心。
丙六 及时:为自他利,请法应时。
这个看众生的根机,该要请这个法的时候,要请这个法。这是我们说为利益众生,看到众生该需要什么法的时候,或者是修法,或者是讲什么法,就请。这个是利益大众,也利益自己。正法久住就是要请,你不请的话,错失机会的话,众生就不得益了。
丙七 不求过:不观说法人过失。
第七很难做,“不求过”,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跟前面一样,善知识的过失不要去观。一观的话,你根本就听不进去。如果这个法师在讲,你人家有人说句闲话,“这个他怎么怎么怎么地”,一说的话,那你这个经根本听不进了。“他自己都这个样子的,还劝人家。”这么一来的话,你怎么听得进去?所以,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只要他说的是正法,当然说错的是不能听了。是对的,你不要观说法人的过失。
经上也有一个比喻:一个人掉在海里面。掉在海里边你要找一个东西,找个木片片,把他浮在上边,可以不淹死。但是找不到,却是漂来一个尸体。尸体,它死掉了以后,涨满了,它就浮起来了。那个时候,你这个尸体要不要抓住?如果你不抓住的话,你会淹死。如果你抓住尸体的话,你可以浮在上边,就淹不死,可以等人家来救。那时候就不要管它尸体不尸体了,把它抓住再说。这个也是一样的,说法的人管他怎么样,只要他说的是正法,能够救你的这个法身慧命,把你救起来的话,把他抓住,不要自己观过失。
丙八 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
不要去看文字的好坏。有的人说,“这个法师讲经,说的话粗得很,一点文气也没有”,就他讲的意思就不管他了,就不要听了。那么,我们说,这个我们佛教里是,依义不依这个文。不要去看他文字的好坏,要看他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丙九 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
第九,是一个比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你要把这个观想生起来:就是自己是重病号,快死的人,只有一副药,佛这个大医王开的药才能把自己治好。那么,佛把他大医王…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