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要希求,對法要有一個要求的心。自己沒有一個要求,聽了,“我去聽”。這個樣子聽了之後,也不得益。
那麼,這叁個條件有之後,才能夠聽法。再加上我們這裏的:不要驕慢,不要蓋障,要恭敬,還要不怯弱,不要貪,還要及時,還要不求過,再要依義,再是一個自己當病人的看。這樣子的話,聽聞正法才能夠得到一定的好處。否則的話,雖然你坐在講堂裏邊。但是,你好象是一個石頭泡水一樣,泡了一萬年,水還進不進去,石頭還是石頭。我們四川話有一個,“石頭泡水”。還有一個不進油鹽,那管你經常加油,醬油,加進去,它是跑不進去的,它還是一個淡的東西。那麼,這就是雖然在講堂裏邊坐了幾十年,但是沒有得好處,也就是沒有根據這些方法去聽經。
再一個講聽聞正法的聞慧。下邊,聞慧之後,就是要進一步思慧。我們這裏布置的,聽了之後要思。思的方式一個是自己在寮房裏邊思惟,獨自思惟,或者是看其他的資料好好地思惟。一個,就是在跟了大家一起討論。這是屬于思的範圍,要進一層。那麼,這裏就是說聞慧。它有一個總的頌子。它是在後頭。
頌 不倒不覆善持瓶 不怯不貪能及時 不求過失依于義 醫王良藥及病觀
“不倒不覆善執瓶”。這是個比喻。就是我們講的,天上的甘露雨下來之後,你拿這個瓶去接水的時候,不要倒起擺。倒起接的話,一點水也進不去。那就是在講經的時候,不要心不在焉,心裏想其他東西,一個字也沒聽進去。不要倒。不覆,不要有五蓋等等,或者是這個心裏有其他的執著,有什麼邪見。那就是,雖然你進去之後,但是你這個有毒的、髒的,是不能的。善執瓶,要好好地把瓶執好,這個水才進得去。
“不怯不貪能及時”。就是前面講的,看到難的法不要害怕。你如果有一點難度就要打退堂鼓的話,那你永遠不得成就。這個修行成佛是一個極大難度的事情。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就是因爲煩惱的、造業的關系。現在要把煩惱滅掉,不造惡業,這不是一個好容易的事情。那如果你要成佛,要度衆生的話,還要六度萬行犧牲頭目腦髓。這個聽了都害怕的事情。但是,不要害怕。如果你比一下,我們無始以來在地獄裏受的罪跟這一些比一下的話,那還輕得多。地獄裏邊,頭目腦髓,什麼苦都要受。那麼,你這樣子受一點小苦,將來能成佛,永遠脫離一切衆苦的事情,爲什麼不做呢?就執著一點害怕的心,把一些該做的事情不做。那就是沒有勇氣了。這樣子的人不會成就。也是打不來算盤了——你這個難的事情不做,那麼,你更苦的事情你倒願意去做了?你不修行的話,你將來果報當然是苦報。那麼,你比一比的話,現在難一點有什麼了不得呢?“及時”,說法要及時,及時地請。
“不求過失依于義,醫王良藥及病觀。”這是一個觀想。這是屬于聞慧的一個範圍。那麼,下邊是思慧。
乙叁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屬于思的範圍。
丙一 樂法,正思,稱量,觀察,精密攝持
聽了經之後,我們要怎麼做?第一個,“樂法”,對于法要起意樂心。不要說“這個法,逼著我聽,沒有辦法,只好聽。要考試,只好去看一看”。這樣的學法毫無意思,不學也可以的。不要學了,幹脆就不要學了,去培培福也可以了。要是你學法,第一個要意樂心。那就是說知道法的一些利益。前面說過,我們要求聽聞正法,爲什麼要求?這個利益知道,那這個意樂心才生得起來。如果你沒有這個意樂心的話,那個學法是一個困難事情。
“正思”,聽了之後要思惟。思惟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什麼叫正思?就是要合于這個叁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惟。不要亂七八糟地亂想。
“稱量”,稱量就是比量,叁支比量。我們說,這個印度的邏輯就是用事先立個宗,然後,幾個因推論出一個問題來。這是宗因喻,叁支比量。我們一切事情,真理,從現量觀察,當然是最好。但是,我們自己的現量有限。尤其是我們沒有證道之前,現量還是似現量,不是正確的現量。那麼,觀察東西,都不會准確的。只有依靠佛的聖言量推論出來,也是可以,正確的結論可以得到。那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來——以佛的聖言量,他是怎麼說的,所以所以,能根據這個原因,這個事情決定如此。這個,從比量來推,這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式。
“觀察”,一個事情要前後反複地去看,不要是馬馬虎虎,要仔細地觀察。
“精密攝持”,把它攝持掉。不要是聽過就算了。要把它記住。這個就是思慧的事情。
丙二 十四無記,及離言境,不作邪思
“十四無記”,我們是在哪裏呢?你們這本書沒有,有《基本叁學》的在《定道資糧》後頭。我念一道好了。有十四個問題,這個,佛是不答的,不回答的。無記就是不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問題,沒有回答的價值。那麼,哪十四個?這裏《定道資糧》後頭就擺了那個。
他就是說,他說,“世界及我爲常耶”?世界跟我,他都是外道,外道執一個我,這個世界跟我是常的嗎?就是永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你回答的話,你就承認有我了。那麼這個我本身是沒有的,你怎麼回答呢?這些話你就不要回答了。
“世界及我爲無常耶?”一個是常,一個是無常。“世界及我爲亦有常亦無常耶?”也是常,也是無常,這是戲論。“世界及我爲非有常非無常耶?”這是四句。“世界及我爲有邊耶?”“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那麼,“死後神有沒有的?”“神跟我是一個呢還是神跟我是異的?”“自己死了之後有沒有神的?”都是這四句。“死了之後沒有神的?”“也有神也沒有神的?”“非有神非無神的?”這些事情,都是戲論的話。最後,神跟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同一個呢?還是神跟這個身體不是一個東西?
外道執一個我,這些問題都是從我出發的。如果你去回答這個問題,管你回答怎麼說,那就是上了他的當。你就是承認有個我才說了。像這些問題,是不要回答的。你一回答就錯。
以前有個龍軍比丘。一個國王就問他這些問題。龍軍比丘他很聰明。他說,你這個問題慢慢回答,我先問你一個問題。那個國王說,“你什麼問題?”他說:“大王,你這個禦花園裏邊,那個一個無花果長的果子長得是甜的?是酸的?”國王說,“我這個禦花園沒有無花果樹,怎麼有果子?”他說,“對了,根本沒有個我,你怎麼說我常,我非常,也常也非常,非常非無常。這怎麼回答呢?我本來沒有的,怎麼回答呢?”那個國王很聰明,就開悟了。
像這些事情,是不能回答的。一回答,決定是錯的。有的外道,故意地設圈套,弄一些這些問題來叫你回答。一回答的話,你就承認他的主張了。那是要上當的。所以無記,佛對這些問題,不記的。記就是回答。不回答的。十四個無記。
“離言境”,離言境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做邪思,不要去亂想。無記的,不能回答的,就不要去想了。既然離言的,離言的,不可思議東西你一定要去思惟它,那當然也是毫無用處。所以,像這一類問題,不要去做邪的思惟。
丙叁 未知求知,己知無忘
沒有知道的,要求知。但是我們很多人,安于愚癡。他說,“這個東西太難了,我學不進去,我學不懂就算了,我念佛好了。”這些安于愚癡的人還是不少的。那麼,我們說,佛是覺,你要成佛的話,你不斷地求覺都來不及,怎麼安于愚癡呢?這個太可惜了。未知的應當要求知,已經知道的不要忘掉。
丙四 不了達理,仰推如來,不生疑謗
有些境界高的事情,我們凡夫的心不能夠想象的事情。那麼,這個事情,人家問你,或者自己看到這些事情,不要生疑心。最重要的不要毀謗。這個是高層次的事情,我們是這個才學佛的凡夫,不是我們的境界。這個事情佛知道,我們是知不了。那麼,不要去謗。那裏邊就是說,密法裏邊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有的是一般人看了密教的一種佛像,開始這個産生懷疑的心。以凡夫的知見來猜測這個,要起疑心,起謗心。
這個在這裏就指示你這個道理了。你要對這些高的境界,你不能了解的呢,你就仰推如來,“這是佛的境界,我們是知道不了。”不要起疑心,不要毀謗。這個很重要。很多人就是以凡夫的眼睛去觀察那些聖者的一些事情。那麼,結果造成些很不好的事情了。那麼,在這個地方就是,海公上師特意叫我們應當這樣子來觀想:這是佛的境界。像這些東西,有些《菩提道次第廣論》並沒有的。是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教授下的口訣,這是他寫上去的。
頌 于所聞法樂正思 稱量觀察依于義 默說大說諸密義 不思議處不思議
未知義求正了知 先了知義無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達 仰推如來非我境
這個總的一個頌,“于所聞法樂正思”。前面是聞,聞慧之後要思慧。這個思就是說多聽了法之後,要有這個意樂心,要歡喜地去自己要求,去思惟它。第一是對法生歡喜心了。我們有的人,他聽了經之後,叫他討論,感到很苦惱。不想討論。那就是對法沒有意樂心。“這個東西他聽過了就算了麼,還要討啥個論呢。”煩得很,好象。那麼,這樣子的心,你這個學法是困難的。要正思惟。
“稱量觀察”。稱量就是根據叁支比量去推論,觀察是仔細地前後地這個對照了。那個“依于義”,不要依文,要依義。
“默說大說諸密義”。“默說”,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沒有?這個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我們的這個《大威德頌》裏邊就是,第一個就是“四十九年說無說”。四十九年裏邊,這有兩個解釋。四十九年說法,實際上沒有說到一個字。爲什麼?說的都是對衆生說的,實際上這個真正離言的法是不可說的。默說就是說不可說的法,或者說默說呢,有些法,你不開腔,就是說法。在海公上師的筆記裏邊,達摩面壁九年就是善說般若。那麼,這一些…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