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28

  ..续本文上一页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要希求,对法要有一个要求的心。自己没有一个要求,听了,“我去听”。这个样子听了之后,也不得益。

  那么,这三个条件有之后,才能够听法。再加上我们这里的:不要骄慢,不要盖障,要恭敬,还要不怯弱,不要贪,还要及时,还要不求过,再要依义,再是一个自己当病人的看。这样子的话,听闻正法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好处。否则的话,虽然你坐在讲堂里边。但是,你好象是一个石头泡水一样,泡了一万年,水还进不进去,石头还是石头。我们四川话有一个,“石头泡水”。还有一个不进油盐,那管你经常加油,酱油,加进去,它是跑不进去的,它还是一个淡的东西。那么,这就是虽然在讲堂里边坐了几十年,但是没有得好处,也就是没有根据这些方法去听经。

  再一个讲听闻正法的闻慧。下边,闻慧之后,就是要进一步思慧。我们这里布置的,听了之后要思。思的方式一个是自己在寮房里边思惟,独自思惟,或者是看其他的资料好好地思惟。一个,就是在跟了大家一起讨论。这是属于思的范围,要进一层。那么,这里就是说闻慧。它有一个总的颂子。它是在后头。

  

  颂 不倒不覆善持瓶 不怯不贪能及时 不求过失依于义 医王良药及病观

  “不倒不覆善执瓶”。这是个比喻。就是我们讲的,天上的甘露雨下来之后,你拿这个瓶去接水的时候,不要倒起摆。倒起接的话,一点水也进不去。那就是在讲经的时候,不要心不在焉,心里想其他东西,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不要倒。不覆,不要有五盖等等,或者是这个心里有其他的执着,有什么邪见。那就是,虽然你进去之后,但是你这个有毒的、脏的,是不能的。善执瓶,要好好地把瓶执好,这个水才进得去。

  “不怯不贪能及时”。就是前面讲的,看到难的法不要害怕。你如果有一点难度就要打退堂鼓的话,那你永远不得成就。这个修行成佛是一个极大难度的事情。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烦恼的、造业的关系。现在要把烦恼灭掉,不造恶业,这不是一个好容易的事情。那如果你要成佛,要度众生的话,还要六度万行牺牲头目脑髓。这个听了都害怕的事情。但是,不要害怕。如果你比一下,我们无始以来在地狱里受的罪跟这一些比一下的话,那还轻得多。地狱里边,头目脑髓,什么苦都要受。那么,你这样子受一点小苦,将来能成佛,永远脱离一切众苦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就执着一点害怕的心,把一些该做的事情不做。那就是没有勇气了。这样子的人不会成就。也是打不来算盘了——你这个难的事情不做,那么,你更苦的事情你倒愿意去做了?你不修行的话,你将来果报当然是苦报。那么,你比一比的话,现在难一点有什么了不得呢?“及时”,说法要及时,及时地请。

  “不求过失依于义,医王良药及病观。”这是一个观想。这是属于闻慧的一个范围。那么,下边是思慧。

  

  乙三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属于思的范围。

  

  丙一 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

  听了经之后,我们要怎么做?第一个,“乐法”,对于法要起意乐心。不要说“这个法,逼着我听,没有办法,只好听。要考试,只好去看一看”。这样的学法毫无意思,不学也可以的。不要学了,干脆就不要学了,去培培福也可以了。要是你学法,第一个要意乐心。那就是说知道法的一些利益。前面说过,我们要求听闻正法,为什么要求?这个利益知道,那这个意乐心才生得起来。如果你没有这个意乐心的话,那个学法是一个困难事情。

  “正思”,听了之后要思惟。思惟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什么叫正思?就是要合于这个三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惟。不要乱七八糟地乱想。

  “称量”,称量就是比量,三支比量。我们说,这个印度的逻辑就是用事先立个宗,然后,几个因推论出一个问题来。这是宗因喻,三支比量。我们一切事情,真理,从现量观察,当然是最好。但是,我们自己的现量有限。尤其是我们没有证道之前,现量还是似现量,不是正确的现量。那么,观察东西,都不会准确的。只有依靠佛的圣言量推论出来,也是可以,正确的结论可以得到。那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来——以佛的圣言量,他是怎么说的,所以所以,能根据这个原因,这个事情决定如此。这个,从比量来推,这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式。

  “观察”,一个事情要前后反复地去看,不要是马马虎虎,要仔细地观察。

  “精密摄持”,把它摄持掉。不要是听过就算了。要把它记住。这个就是思慧的事情。

  

  丙二 十四无记,及离言境,不作邪思

  “十四无记”,我们是在哪里呢?你们这本书没有,有《基本三学》的在《定道资粮》后头。我念一道好了。有十四个问题,这个,佛是不答的,不回答的。无记就是不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回答的价值。那么,哪十四个?这里《定道资粮》后头就摆了那个。

  他就是说,他说,“世界及我为常耶”?世界跟我,他都是外道,外道执一个我,这个世界跟我是常的吗?就是永生的吗?如果这个问题你回答的话,你就承认有我了。那么这个我本身是没有的,你怎么回答呢?这些话你就不要回答了。

  “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也是常,也是无常,这是戏论。“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这是四句。“世界及我为有边耶?”“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那么,“死后神有没有的?”“神跟我是一个呢还是神跟我是异的?”“自己死了之后有没有神的?”都是这四句。“死了之后没有神的?”“也有神也没有神的?”“非有神非无神的?”这些事情,都是戏论的话。最后,神跟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同一个呢?还是神跟这个身体不是一个东西?

  外道执一个我,这些问题都是从我出发的。如果你去回答这个问题,管你回答怎么说,那就是上了他的当。你就是承认有个我才说了。像这些问题,是不要回答的。你一回答就错。

  以前有个龙军比丘。一个国王就问他这些问题。龙军比丘他很聪明。他说,你这个问题慢慢回答,我先问你一个问题。那个国王说,“你什么问题?”他说:“大王,你这个御花园里边,那个一个无花果长的果子长得是甜的?是酸的?”国王说,“我这个御花园没有无花果树,怎么有果子?”他说,“对了,根本没有个我,你怎么说我常,我非常,也常也非常,非常非无常。这怎么回答呢?我本来没有的,怎么回答呢?”那个国王很聪明,就开悟了。

  像这些事情,是不能回答的。一回答,决定是错的。有的外道,故意地设圈套,弄一些这些问题来叫你回答。一回答的话,你就承认他的主张了。那是要上当的。所以无记,佛对这些问题,不记的。记就是回答。不回答的。十四个无记。

  “离言境”,离言境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做邪思,不要去乱想。无记的,不能回答的,就不要去想了。既然离言的,离言的,不可思议东西你一定要去思惟它,那当然也是毫无用处。所以,像这一类问题,不要去做邪的思惟。

  

  丙三 未知求知,己知无忘

  没有知道的,要求知。但是我们很多人,安于愚痴。他说,“这个东西太难了,我学不进去,我学不懂就算了,我念佛好了。”这些安于愚痴的人还是不少的。那么,我们说,佛是觉,你要成佛的话,你不断地求觉都来不及,怎么安于愚痴呢?这个太可惜了。未知的应当要求知,已经知道的不要忘掉。

  

  丙四 不了达理,仰推如来,不生疑谤

  有些境界高的事情,我们凡夫的心不能够想象的事情。那么,这个事情,人家问你,或者自己看到这些事情,不要生疑心。最重要的不要毁谤。这个是高层次的事情,我们是这个才学佛的凡夫,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个事情佛知道,我们是知不了。那么,不要去谤。那里边就是说,密法里边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有的是一般人看了密教的一种佛像,开始这个产生怀疑的心。以凡夫的知见来猜测这个,要起疑心,起谤心。

  这个在这里就指示你这个道理了。你要对这些高的境界,你不能了解的呢,你就仰推如来,“这是佛的境界,我们是知道不了。”不要起疑心,不要毁谤。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就是以凡夫的眼睛去观察那些圣者的一些事情。那么,结果造成些很不好的事情了。那么,在这个地方就是,海公上师特意叫我们应当这样子来观想:这是佛的境界。像这些东西,有些《菩提道次第广论》并没有的。是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教授下的口诀,这是他写上去的。

  

  颂 于所闻法乐正思 称量观察依于义 默说大说诸密义 不思议处不思议

  未知义求正了知 先了知义无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达 仰推如来非我境

  这个总的一个颂,“于所闻法乐正思”。前面是闻,闻慧之后要思慧。这个思就是说多听了法之后,要有这个意乐心,要欢喜地去自己要求,去思惟它。第一是对法生欢喜心了。我们有的人,他听了经之后,叫他讨论,感到很苦恼。不想讨论。那就是对法没有意乐心。“这个东西他听过了就算了么,还要讨啥个论呢。”烦得很,好象。那么,这样子的心,你这个学法是困难的。要正思惟。

  “称量观察”。称量就是根据三支比量去推论,观察是仔细地前后地这个对照了。那个“依于义”,不要依文,要依义。

  “默说大说诸密义”。“默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没有?这个很多人就是有这个。我们的这个《大威德颂》里边就是,第一个就是“四十九年说无说”。四十九年里边,这有两个解释。四十九年说法,实际上没有说到一个字。为什么?说的都是对众生说的,实际上这个真正离言的法是不可说的。默说就是说不可说的法,或者说默说呢,有些法,你不开腔,就是说法。在海公上师的笔记里边,达摩面壁九年就是善说般若。那么,这一些…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