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以不说话来说法的,也可以叫默说。“大说”,广大地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还有《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六百卷,广大地说。“诸密义”,一切秘密的意思。

  “不思议处不思议”。在我们凡夫不能想象的地方,不要去勉强地想象。

  “未知义求正了知”。不知道的东西,应当要如法地求,能够使他了解。这就是去除所知障。我们说,所知障怎么去?烦恼障,是把烦恼对治掉。所知障,就是多学点东西,多学佛法就是去所知障。所知是什么?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无我,补特迦罗无我,法无我的道理。这个道理你不知道,就是障。现在你拼命地学,就是把障去掉。所以说,没有知道的事情,要把它如法地了知。已经知道了的,不要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达,仰推如来非我境。”甚深的道理,现在凡夫的境界不能知——如理地去思惟的,通达的。那么就仰推而止:这是说佛的境界了,不是我们的境界。不要去乱想了。那么像这一些,不要乱套。有的时候可以思惟的,“这个是佛的境界,我思惟不了,我不要学了,随它去好了,只有佛知道。”那么,就是自暴自弃了。这里说的,甚深的道理,就是说,像密法里边的道理,有些或者是甚深般若的道理,这个我们一时了解不了的,那么是佛的境界。不要说,“什么东西我都不想学了。这是佛的境界,我凡夫,凡夫就是这样子的。你经书讲的都是佛的境界,我们怎么做得到?”这一来,你好不要学了,什么都不要学了。凡夫永远是凡夫了。这个人总得有点志气,没有志气,永远自己自居凡夫的话,那你什么时候能够脱得了生死呢?

  这是闻慧过后的一个思慧。下面是修慧,要修行了。

  

  乙四 法随法行

  颂 如所求法如所受 身语意业无倒转 于佛所止不造作 佛令修行勤精进

  

  丙一 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

  (7B)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修学了法之后,一定要行。如果学了之后单是做装饰品,或者学了之后,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闻利养。这样子地学法,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魔。那么,真正的学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颠倒的,好好地修。

  

  丙二 于佛制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

  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决定不做。假使误作,假使你做错的……(缺)

  佛说的话,马马虎虎,倒可做可不做;医生说的话,却是听得非常重要。你明明一个小的感冒,跑到让医生看。“哦”,他说,“这个了不得,要挂针,要吃什么名贵药”,开了很多药。感到这个药非吃不可,“钱再多,我情愿去买。”医生叫他住院,马上就住院。这个听话听得甚至于孝子也没有那么孝顺。但是,佛说的话,叫你这个不要做——“无所谓的,做了,以后再说。现在我们凡夫,做不到。”这样子的话,就把佛的话跟医生——还是归依医生,不是归依佛。这个东西是错误的。一定要把佛的话当一回事情看。佛叫你不要做的,决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时候搞错了,弄错了,做了之后,马上就忏悔。

  

  丙三 于佛令修身语意业,如教次第精勤修学;有未能者,发惭愧心;

  设忘失,当补作

  “于佛令修身语意业”。这是止恶、修善的方面,佛叫你做的身语意业,就是该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学。”要依佛所教的这个次第,精勤地修学。这个很重要,次第不要乱套。该后边的前学,前面的不学,这样子的话,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还要精勤地修学。单是按次第的话,不精进也不行。单是精进,不按次第也不行。

  “有未能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这个就是说,假使你做不到的,这个暂时做不到。那么,起惭愧心。但是,我们现在说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银钱戒的,钱是手连碰也不碰的。那么,现在做不到。这个商品社会,没有这个银钱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那么,这个是要开许了。那么,起惭愧心。不要说,“这个现在的世界,当然要钱了,越多越好。”这样的心就不好了。这是佛制的,本来是不能拿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环境恶劣,没有办法。那么,要起惭愧心。不要拿了自以为应当拿的。照规矩是不应当拿的。这要起惭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你做的事情,假使说你忘掉了,没有做。那么,赶快要补。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之后,第一是闻慧。闻慧之后,一定要经过思惟。思惟就是说把它这个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来,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后,经过修持,行动上就表达出来。那么,再一个,严格地说,真正的修慧,是从定中来的。经过定力的熏陶,这个就坚固,不会失坏了。

  那么,海公上师打的比喻,经常这么说的:这个定火,我们的闻慧,思慧,就像一个泥巴做的一个茶杯。这个泥做的茶杯,没有经过窑里烧的话,你不要说开水,就是自来水一倒进去的话,这个杯子就化掉了。盛不住水的。不但盛不住水,连杯子自己也化掉了。那么,如果窑里一烧的话。那就是再烫的水也不会坏了。

  那什么意思?就是说经过定力的熏修的话,这个力量就出来了。再怎么恶劣的环境,不会败。我们大家有这个经验。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观,尤其是年轻人要修不净观。很多人写信来,什么要传不净观等等。你书上不净观修法也很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起作用。当然了,在看书的时候,能够起一定的反应,感到是不净的,脏的,不好的。但是,离开书本之后,当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这就忘得干干净净了。甚至于你即使知道他是不净的,你也感到是净的。那么,你经过思惟,好好地去想“这是确实不净”等等。这样子有一点,稍微好一点。但是,真正强有力的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不行的,还要会败。如果你这个经过定里边修出来了,观出来了,那么经过这样子的定力的熏修之后,再什么境界来,不会动摇了。

  我们经常引这个例,在《清净道论》里边:一个比丘,他修不净观的。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的时候,碰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打扮得跟天人一样漂亮。她家里跟丈夫吵了架之后出来的。出来之后,她路上看见男的,起欢喜心了。看见这个比丘长得很端正,就跟他笑,不断地跟他笑。这个比丘一看她的笑,什么都没有管她,只看到这个牙齿。这个牙齿就是骨头。他一下子把它一观,白骨观整个观起来了。不但是没有给她迷倒,反而成了阿罗汉。

  那就是说,你定里边熏修之后,就产生力量了。没有定的力量的话,这个学的东西都是……,海公上师就说:水瓢上的写的帐。打水的瓢,以前打水瓢是木头的,木瓢。你再把帐记在水瓢上,一次水一打,再去看看,都化掉了。看不到了,没有了。那就是说,你单是闻慧,是没有力量的。单是方向知道,但是碰到境界力量不够。思慧,能够深入一层,毕竟还是没有定力。碰到境界也是会打败。只有得了定之后,等于说,这个帐,不是写上去的了,是刻了上去的了。那么,刻得很深,那你水再大,这个打不了。那么,得了定之后,力量才产生。

  我们修行,从闻到思到修,这是有次第的。你说,“我就要修,闻思不要”,做不到。你单满足于闻,学了很多东西,到处去讲给人家听。自己不思不修的话,真的法的力量,自己没有。就像个卖药方的,到处卖药,自己害了病,却不知道用药。结果,就死在这个药库子里边。那是不吃,你有病不吃药,但是专门卖给人家。那也没有用。所以说,闻思修三个东西不能偏,不能是颠倒。修固然重要,但是要有次第。先要有闻,才能思,有了思,才能修。你跳了闻思,单是修,盲修瞎练。不但修的效果得不到,恐怕还像这个前面说的,要去着魔了,那更麻烦了。

  所以说,闻思修三个东西,决定要按了次第。但是,不能停止下来。不要满足于闻,满足于思。决定要从三个,按照次第下手。那么,修行也就是这样子了。既要有次第,也不能是停了一个地方,畏难了,就不进去了。那就是不能成就。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前面讲的是善知识的条件,今天讲的,如何依止善士法,听闻正法的一些要求。那么,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讲完了。明天开始,就是讲下士道。这个正规的上路,就是下士道开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七讲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学人的一些该做的事情:听闻正法,该怎么样子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怎样子思惟;法随法行,该怎么做。这个是四科。也在其他的书上叫预流四支。要是进入预流果,先要有这个四个支分,四个因。就是依止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四个是我们开始修行,要上路的必须要走的一个路程。那么这个也是三士前导,就是在没有进入修行的道路,还没上去之前,最先要准备的工作先做。也叫道前基础。那么,这个基础有了之后,那正式能上路。

  下边,我们就是要讲下士道了。这个道,是菩提道。菩提的道上走的人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走的道是下士的道,中士的道,还有上士的道,这三个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一般人认为下士道就是人天乘,中士道就是什么声闻乘,这个上士道就是这个大乘。我们说,这个三个道,都是属于大乘的,所以说,共道。是共人天的——下士道,共声闻的——中士道。而实际上,这个下中上,都是大乘的支分。在下士道修完之后,再进入中士道,中士道证了之后,进入大乘——上士道。这是整个的一个体系,完整的。

  那么,为什么要分三个道?因为它的深浅不同。开始进去必定要经过下士道。跟我们上学一样,一个小孩子,要培养他将来成一个工程师,或者做一个什么,有知识的那个科学家。那么,他必须一定要小孩子的时候,进小学,进中学,然后进大学。那么,这样子,这个才培养成一个人才。如果说,你这个孩子小学不念,一下子送他中学去,那么,这个孩子他是受不了的。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没有,你中学怎…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