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以不說話來說法的,也可以叫默說。“大說”,廣大地說。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還有《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六百卷,廣大地說。“諸密義”,一切秘密的意思。

  “不思議處不思議”。在我們凡夫不能想象的地方,不要去勉強地想象。

  “未知義求正了知”。不知道的東西,應當要如法地求,能夠使他了解。這就是去除所知障。我們說,所知障怎麼去?煩惱障,是把煩惱對治掉。所知障,就是多學點東西,多學佛法就是去所知障。所知是什麼?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無我,補特迦羅無我,法無我的道理。這個道理你不知道,就是障。現在你拼命地學,就是把障去掉。所以說,沒有知道的事情,要把它如法地了知。已經知道了的,不要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達,仰推如來非我境。”甚深的道理,現在凡夫的境界不能知——如理地去思惟的,通達的。那麼就仰推而止:這是說佛的境界了,不是我們的境界。不要去亂想了。那麼像這一些,不要亂套。有的時候可以思惟的,“這個是佛的境界,我思惟不了,我不要學了,隨它去好了,只有佛知道。”那麼,就是自暴自棄了。這裏說的,甚深的道理,就是說,像密法裏邊的道理,有些或者是甚深般若的道理,這個我們一時了解不了的,那麼是佛的境界。不要說,“什麼東西我都不想學了。這是佛的境界,我凡夫,凡夫就是這樣子的。你經書講的都是佛的境界,我們怎麼做得到?”這一來,你好不要學了,什麼都不要學了。凡夫永遠是凡夫了。這個人總得有點志氣,沒有志氣,永遠自己自居凡夫的話,那你什麼時候能夠脫得了生死呢?

  這是聞慧過後的一個思慧。下面是修慧,要修行了。

  

  乙四 法隨法行

  頌 如所求法如所受 身語意業無倒轉 于佛所止不造作 佛令修行勤精進

  

  丙一 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語意業,無倒次第修學

  (7B)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修學了法之後,一定要行。如果學了之後單是做裝飾品,或者學了之後,充實自己的知識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聞利養。這樣子地學法,天變成魔。本來是好事情,成了魔。那麼,真正的學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顛倒的,好好地修。

  

  丙二 于佛製止身語意業,決不造作;誤作,速爲忏除

  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決定不做。假使誤作,假使你做錯的……(缺)

  佛說的話,馬馬虎虎,倒可做可不做;醫生說的話,卻是聽得非常重要。你明明一個小的感冒,跑到讓醫生看。“哦”,他說,“這個了不得,要挂針,要吃什麼名貴藥”,開了很多藥。感到這個藥非吃不可,“錢再多,我情願去買。”醫生叫他住院,馬上就住院。這個聽話聽得甚至于孝子也沒有那麼孝順。但是,佛說的話,叫你這個不要做——“無所謂的,做了,以後再說。現在我們凡夫,做不到。”這樣子的話,就把佛的話跟醫生——還是歸依醫生,不是歸依佛。這個東西是錯誤的。一定要把佛的話當一回事情看。佛叫你不要做的,決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時候搞錯了,弄錯了,做了之後,馬上就忏悔。

  

  丙叁 于佛令修身語意業,如教次第精勤修學;有未能者,發慚愧心;

  設忘失,當補作

  “于佛令修身語意業”。這是止惡、修善的方面,佛叫你做的身語意業,就是該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學。”要依佛所教的這個次第,精勤地修學。這個很重要,次第不要亂套。該後邊的前學,前面的不學,這樣子的話,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還要精勤地修學。單是按次第的話,不精進也不行。單是精進,不按次第也不行。

  “有未能者,發慚愧心;設忘失,當補作。”這個就是說,假使你做不到的,這個暫時做不到。那麼,起慚愧心。但是,我們現在說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銀錢戒的,錢是手連碰也不碰的。那麼,現在做不到。這個商品社會,沒有這個銀錢是不能立足于社會的。那麼,這個是要開許了。那麼,起慚愧心。不要說,“這個現在的世界,當然要錢了,越多越好。”這樣的心就不好了。這是佛製的,本來是不能拿的。現在,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環境惡劣,沒有辦法。那麼,要起慚愧心。不要拿了自以爲應當拿的。照規矩是不應當拿的。這要起慚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你做的事情,假使說你忘掉了,沒有做。那麼,趕快要補。這就是說,我們學法之後,第一是聞慧。聞慧之後,一定要經過思惟。思惟就是說把它這個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來,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後,經過修持,行動上就表達出來。那麼,再一個,嚴格地說,真正的修慧,是從定中來的。經過定力的熏陶,這個就堅固,不會失壞了。

  那麼,海公上師打的比喻,經常這麼說的:這個定火,我們的聞慧,思慧,就像一個泥巴做的一個茶杯。這個泥做的茶杯,沒有經過窯裏燒的話,你不要說開水,就是自來水一倒進去的話,這個杯子就化掉了。盛不住水的。不但盛不住水,連杯子自己也化掉了。那麼,如果窯裏一燒的話。那就是再燙的水也不會壞了。

  那什麼意思?就是說經過定力的熏修的話,這個力量就出來了。再怎麼惡劣的環境,不會敗。我們大家有這個經驗。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觀,尤其是年輕人要修不淨觀。很多人寫信來,什麼要傳不淨觀等等。你書上不淨觀修法也很多,你看了之後,能不能起作用。當然了,在看書的時候,能夠起一定的反應,感到是不淨的,髒的,不好的。但是,離開書本之後,當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這就忘得幹幹淨淨了。甚至于你即使知道他是不淨的,你也感到是淨的。那麼,你經過思惟,好好地去想“這是確實不淨”等等。這樣子有一點,稍微好一點。但是,真正強有力的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是不行的,還要會敗。如果你這個經過定裏邊修出來了,觀出來了,那麼經過這樣子的定力的熏修之後,再什麼境界來,不會動搖了。

  我們經常引這個例,在《清淨道論》裏邊:一個比丘,他修不淨觀的。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的時候,碰到一個年輕的女人。她打扮得跟天人一樣漂亮。她家裏跟丈夫吵了架之後出來的。出來之後,她路上看見男的,起歡喜心了。看見這個比丘長得很端正,就跟他笑,不斷地跟他笑。這個比丘一看她的笑,什麼都沒有管她,只看到這個牙齒。這個牙齒就是骨頭。他一下子把它一觀,白骨觀整個觀起來了。不但是沒有給她迷倒,反而成了阿羅漢。

  那就是說,你定裏邊熏修之後,就産生力量了。沒有定的力量的話,這個學的東西都是……,海公上師就說:水瓢上的寫的帳。打水的瓢,以前打水瓢是木頭的,木瓢。你再把帳記在水瓢上,一次水一打,再去看看,都化掉了。看不到了,沒有了。那就是說,你單是聞慧,是沒有力量的。單是方向知道,但是碰到境界力量不夠。思慧,能夠深入一層,畢竟還是沒有定力。碰到境界也是會打敗。只有得了定之後,等于說,這個帳,不是寫上去的了,是刻了上去的了。那麼,刻得很深,那你水再大,這個打不了。那麼,得了定之後,力量才産生。

  我們修行,從聞到思到修,這是有次第的。你說,“我就要修,聞思不要”,做不到。你單滿足于聞,學了很多東西,到處去講給人家聽。自己不思不修的話,真的法的力量,自己沒有。就像個賣藥方的,到處賣藥,自己害了病,卻不知道用藥。結果,就死在這個藥庫子裏邊。那是不吃,你有病不吃藥,但是專門賣給人家。那也沒有用。所以說,聞思修叁個東西不能偏,不能是顛倒。修固然重要,但是要有次第。先要有聞,才能思,有了思,才能修。你跳了聞思,單是修,盲修瞎練。不但修的效果得不到,恐怕還像這個前面說的,要去著魔了,那更麻煩了。

  所以說,聞思修叁個東西,決定要按了次第。但是,不能停止下來。不要滿足于聞,滿足于思。決定要從叁個,按照次第下手。那麼,修行也就是這樣子了。既要有次第,也不能是停了一個地方,畏難了,就不進去了。那就是不能成就。

  那麼,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前面講的是善知識的條件,今天講的,如何依止善士法,聽聞正法的一些要求。那麼,叁士前導,就是道前基礎,講完了。明天開始,就是講下士道。這個正規的上路,就是下士道開始。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七講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學人的一些該做的事情:聽聞正法,該怎麼樣子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怎樣子思惟;法隨法行,該怎麼做。這個是四科。也在其他的書上叫預流四支。要是進入預流果,先要有這個四個支分,四個因。就是依止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個四個是我們開始修行,要上路的必須要走的一個路程。那麼這個也是叁士前導,就是在沒有進入修行的道路,還沒上去之前,最先要准備的工作先做。也叫道前基礎。那麼,這個基礎有了之後,那正式能上路。

  下邊,我們就是要講下士道了。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的道上走的人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走的道是下士的道,中士的道,還有上士的道,這叁個是一致的。並不是說,一般人認爲下士道就是人天乘,中士道就是什麼聲聞乘,這個上士道就是這個大乘。我們說,這個叁個道,都是屬于大乘的,所以說,共道。是共人天的——下士道,共聲聞的——中士道。而實際上,這個下中上,都是大乘的支分。在下士道修完之後,再進入中士道,中士道證了之後,進入大乘——上士道。這是整個的一個體系,完整的。

  那麼,爲什麼要分叁個道?因爲它的深淺不同。開始進去必定要經過下士道。跟我們上學一樣,一個小孩子,要培養他將來成一個工程師,或者做一個什麼,有知識的那個科學家。那麼,他必須一定要小孩子的時候,進小學,進中學,然後進大學。那麼,這樣子,這個才培養成一個人才。如果說,你這個孩子小學不念,一下子送他中學去,那麼,這個孩子他是受不了的。因爲他基礎知識都沒有,你中學怎…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